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60例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盆低肌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排尿日记的最大排尿量(MVV)、总排尿次数(TOV)、总漏尿事件次数(LT)和ICI-Q-SF评分、最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MDUCP)、逼尿肌不随意收缩持续时间(DUCD)、Valsalva漏尿点压(PVLP)、最大尿道闭合压(MCP)和功能性尿道长度(SFL)。3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采用法国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对30例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POP-Q)及每日平均漏尿次数等客观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明显改善,平均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有助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纯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术)与TVT-O术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将 2012年1月至2013年 12月120例女性中至重度SUI 患者按随机分配表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单纯采用TVT-O术式,B组60 例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结合TVT-O术疗法(完成TVT-O手术后3个月,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2个疗程),对所有患者于TVT-O术后1年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主观疗效指标包括患者治疗前后72 h排尿日记(总排尿次数、总排尿量、总漏尿事件次数)尿失禁相关生活质量问卷(I-QOL)、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ICI-Q-SF)。疗效客观指标包括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残余尿量)、Valsalva漏尿点压(VLPP)和尿垫试验。结果 B组患者治愈率、显效率较A组升高(88.33% vs.75% 和16.67% vs. 10%,P均<0.05),而无效率较A组降低(1.67% vs. 8.33%,P<0.05)。B组患者治疗后在总排尿量、I-QOL、ICI-Q-SF、VLPP和尿垫试验方面均优于A组(P<0.05)。结论 TVT-O术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中至重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纯TVT-O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程医生指导盆底肌训练(PFMT)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SUI)的近期疗效。方法40例女性GSUI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首先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PFMT的方法及程序,A组患者按治疗程序在家进行PFMT;B组患者每周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6次集中的PFMT,余时间在家按治疗程序进行PFMT。疗程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LT)、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显著低于治疗前,而valsalva漏尿点压(PVL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高于治疗前。B组治疗后LT和ICI—Q—SF显著低于A组,而PVLP显著高于A组。B组有效率为70%,显著高于A组(35%)。结论全程医生指导有助于提高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盆底肌训练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韩玉洁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57-1259
目的:探讨盆底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对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新密市中医院收治的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PD组(盆底电刺激组)和PP组(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组),每组各50例.PD组采用法国PHENIX及麦澜德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根据仪器上的压力波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PP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主观指标、尿动力学指标的情况.结果: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明显上升,且PP组增高幅度优于PD组(P<0.05).主观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排尿量(TV)、膀胱容量(FV)、显著高于治疗前,总排尿次数(TOV)总漏尿次数(L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PP组优于PD组(P<0.05).尿动力学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均比治疗前增高,且PP组优于PD组(P<0.05).结论:盆底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康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在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8例轻、中度女性尿失禁患者,使用Stmogyn BIO2001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 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门诊随诊,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每天平均漏尿次数和盆底肌肌电值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达9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8.
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0例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充盈性膀胱压力、尿道压力、压力流率和腹压漏尿点压测定。结果患者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的各项指标均为正常,但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关闭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则均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测定腹压漏尿点压,按照McGuire的方法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8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阴道内电刺激治疗女性尿失禁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阴道内电刺激盆底肌群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 32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压力性尿失禁组(n=12)和急迫性尿失禁组(n=20).所有患者均采用阴道内功能电刺激,两组患者的治疗频率分别为10~15 Hz和50~100 Hz,治疗持续8周后进行临床随访.依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8周后临床随访发现.压力性尿失禁组中,8例(66.7%)尿失禁症状消失,4例(33.3%)症状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组中,2例(10.0%)尿失禁症状消失,15例(75.0%)症状改善,3例(15.0%)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除3 d总排尿量之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和ICI-Q-SF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阴道内电刺激盆底肌群能显著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4~8周,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肉2秒快速收缩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秒收缩sEMG平均值、盆底肌肉60秒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及每日平均漏尿次数等客观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2秒快速收缩sEMG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秒收缩sEMG平均值、盆底肌肉60秒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等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平均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有助于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盆底超声及尿动力学检测用于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并接受产后康复治疗的1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和同期300例产后正常女性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均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及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评价运用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治疗儿童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2004~2018年因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的29例患儿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分别行尿流动力学、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分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术后复查:(1)VCUG,膀胱颈均被抬高,并已纠正漏斗状开放状态;(2)功能性尿道长度增加1.04 cm(P<0.001)、最大尿道闭合压升高11.69 cmH2O(P=0.001),最大尿道压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ICI-Q-SF评分,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P<0.05),其中11例(37.93%)患儿通过配合清洁间歇导尿(CIC)、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等能达到完全控尿,余患儿均存在CIC不规范问题;(4)出现并发症患者共7例(24.14%),其中2例(6.90%)为本术式直接并发症。 结论 在配合术后CIC、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的前提下,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是治疗膀胱出口阻力低下型尿失禁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举元煎颗粒剂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盆底肌力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浙江中西医结合医院产后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6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分为观察组298例及对照组307例,观察组应用举元煎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阴道动态压力的差异,分析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及中医气虚症候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0.34%(1/298)及0.98%(3/307),显著低于治疗前的6.38%(19/298)及7.17%(22/307),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阴道动态压力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3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中医气虚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神疲、自汗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气短、乏力及懒言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气虚症候总积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举元煎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地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提高产后PFD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4.
阴道内电刺激治疗女性尿失禁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阴道内电刺激盆底肌群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32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压力性尿失禁组(n=12)和急迫性尿失禁组(n=20)。所有患者均采用阴道内功能电刺激,两组患者的治疗频率分别为10~15 Hz和50~100 Hz,治疗持续8周后进行临床随访。依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临床随访发现,压力性尿失禁组中,8例(66.7%)尿失禁症状消失,4例(33.3%)症状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组中,2例(10.0%)尿失禁症状消失,15例(75.0%)症状改善,3例(15.0%)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除3 d总排尿量之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和ICI-Q-SF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阴道内电刺激盆底肌群能显著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电刺激对高龄产妇盆底肌力、尿控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高龄产妇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0例。A组产妇产后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干预,B组产妇产后进行电刺激干预,C组产妇产后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电刺激干预。比较3组盆底肌力、尿控情况、尿失禁评分、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C组高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时间均高或长于A、B组(P <0.05)。C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A、B组(P <0.05)。C组治疗前后ICI-Q-SF评分的差值高于A、B组(P <0.05)。C组治疗前后性欲、阴道润滑、性高潮、性满意度评分的差值均高于A、B组(P <0.05)。结论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电刺激对高龄产妇进行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善尿控情况,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围绝经子宫全切妇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 年6 月-2016 年6 月 该院收治的98 例围绝经期子宫全切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联合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张力情况、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及压力性尿失禁(SUI) 分度。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PT)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 个月后两组VSP、VRP 及PT 较治疗前均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与 对照组VSP、VRP 及P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VSP、VRP 及PT 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3 及6 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阴道、膀胱及直肠 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 和6 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SUI 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 察组SUI 分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给予围绝经期子宫全切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疗法较盆底肌训 练联合雌三醇阴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和尿失禁情况,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 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88例足月阴道分娩产妇回顾性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予以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力分级、性功能[女性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估结果及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最大尿道压(MUP)]检测结果差异,记录其产后6个月内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中途失联2例,对照组产妇中途失联4例(P>0.05)。产后6个月时,研究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正常率、Qmax、MUP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SFI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8.7±5.3)分vs(72.8±4.8)分,P<0.05],VT水平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予以低频脉冲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干预,对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性功能及泌尿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盆底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中的应用以及对采用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4—12月于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检查的初产妇1 000例,筛选出SUI患者273例,统计盆底超声诊断效能,并制定盆底肌肉训练方案,6个月后复查时按是否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将所有SU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盆底超声对2组患者的盆底及膀胱周围结构数据进行观察统计,并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 盆底超声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高;静息状态下,治疗组患者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小于对照组,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高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最大Valsalva动作下,治疗组患者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和膀胱下降位置均小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盆底超声对SUI症状诊断效能较高,并能清晰显示盆底结构,根据患者SUI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为SU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基于经筋理论的透刺法结合滞针术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疗效。方法:77例轻、中度SUI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使用透刺法,并施以滞针术;对照组使用普通针刺法;两组均配合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于治疗前后记录24 h漏尿事件发生次数,于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进行尿失禁影响问卷简版(incontinence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IQ-7)、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committee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CI-Q-SF)调查。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漏尿事件发生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漏尿事件发生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IQ-7评分、ICI-Q-SF评分在治疗4周、8周、12周逐渐降低,且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第8周和第12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经筋理论的透刺法结合滞针术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漏尿事件发生次数,降低IIQ-7评分、ICI-Q-SF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