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青娥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通过预试验确定干膏粉的制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稀释剂用量、润湿剂浓度和制备工艺;单因素考察矫味剂用量。结果:最佳成型工艺为:采用真空干燥法制备干膏粉,按干膏粉与稀释剂糊精的比例为1:1.5,0.8%阿司帕坦,85%乙醇作润湿剂制粒。结论:该工艺稳定,可靠,颗粒成型好,为青娥颗粒的进一步制剂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罗纯清  谢宏赞  王兴 《陕西中医》2020,(1):118-120,126
摘 要 目的:优选玉竹滋阴颗粒的成型工艺,并考察以最佳成型工艺制备颗粒的物理特性。方法:以吸湿率、颗粒收率、制粒情况、溶化性、颗粒外观为指标,筛选填充剂种类;以制粒情况、颗粒收率为指标,筛选润湿剂种类及用量。再对以最佳成型工艺制备的颗粒进行吸湿曲线、临界相对湿度、休止角的测定。结果:玉竹滋阴颗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糊精为填充剂,干膏粉与糊精按2∶1混匀,润湿剂为85%乙醇,用量为干膏粉与辅料总重的15%。最佳成型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3%,休止角为29.8°。结论:玉竹滋阴颗粒所选辅料合理,成型工艺可行,为该颗粒剂制粒工艺条件的确定及生产环境的控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雅  易丽娟  郭志华 《中成药》2022,(9):2954-2957
目的 优化益心泰颗粒成型工艺,并对其吸湿性进行研究。方法 湿法制粒后,单因素试验筛选稀释剂种类。以干膏粉与稀释剂(乳糖)比例、复合稀释剂(乳糖-可溶性淀粉)比例、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素,制粒情况评分、成型率、吸湿率与休止角的总评“归一值”(OD值)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成型工艺。采用Origin软件对益心泰颗粒与干膏粉吸湿率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进行拟合,建立其吸湿过程动力学模型。结果 最佳条件为干膏粉与稀释剂比例1∶1,复合稀释剂比例1∶0(只用乳糖),润湿剂体积分数90%,其制粒、包装、储存环境相对湿度宜控制在73%以下。结论 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益心泰颗粒的成型工艺,并为该制剂的生产和贮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5,(9)
目的研究乌芍止痒颗粒(何首乌、白鲜皮、赤芍、醋延胡索等)的制备工艺及最优处方,并对最佳成型颗粒的物理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制粒情况为指标,对润湿剂种类、润湿剂用量和搅拌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以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和制粒情况为指标,对填充剂种类进行单因素考察;以吸湿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对填充剂最优配比进行考察。再对最佳成型颗粒进行临界相对湿度、休止角、溶化性、颗粒粒度测定。结果乌芍止痒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以乳糖-可溶性淀粉-糊精(0.335∶0.360∶0.305)为填充剂,干膏粉与填充剂按1∶1比例混匀,以干膏粉用量0.2倍的70%乙醇为润湿剂,搅拌30 s后制粒。最佳成型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9%,流动性、溶化性以及颗粒粒度均合格。结论 D-最优混料设计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壮药金茶排石颗粒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方法:以干膏率和迷迭香酸含量为评价指标,以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金茶排石颗粒最佳提取工艺;通过筛选辅料、润湿剂和矫味剂种类和用量,以颗粒成型率、吸湿率为指标,开展金茶排石颗粒成型工艺研究。结果:金茶排石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全方药味,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1 h;按稠膏(以干物质计)与糊精质量比为1∶2,以85%乙醇为润湿剂,制得的颗粒大小适宜、色泽一致,成型率高。结论:本试验确定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可为金茶排石颗粒中试放大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感冒退热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吸湿性、溶化性、颗粒外观、成型率、水分以及测定其引湿性及临界相对湿度等为考察指标,优选出感冒退热颗粒最佳的制备工艺.结果:采用水提—湿法制粒制备,浸膏粉加入蔗糖(干膏粉∶蔗糖=1∶1.9~1∶2),搅拌5~10 min,混匀,以85%乙醇(干膏粉∶85%乙醇=...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多重指标综合优化复方柴胡颗粒的提取工艺,并制备其颗粒剂。方法综合以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芦丁、橙皮苷和浸膏量为检测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对复方柴胡颗粒提取效果影响,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以得到的干膏为原料,单因素考察稀释剂糊精和矫味剂阿斯巴甜的用量,制备复方柴胡颗粒。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80%乙醇每次提取2 h,提取3次;干膏与糊精比例为1∶0.9,润湿剂为85%乙醇,阿斯巴甜用量为1.0%时得到复方柴胡颗粒较好。结论多指标综合考察复方柴胡颗粒最佳提取工艺,验证实验表明该工艺可行、重复性良好,单因素考察复方柴胡颗粒制剂制备工艺,得到外观优良、口感较佳的颗粒剂。  相似文献   

8.
补虚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虚颗粒的成型工艺条件。方法:以稀释剂种类、浸膏粉与稀释剂的比例、乙醇浓度及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成型性、溶解性和有效成分保留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最佳制粒工艺为采用可溶性淀粉作为稀释剂,浸膏粉与可溶性淀粉比例为1∶1.5,用95%乙醇作为润湿剂制粒,60℃干燥颗粒。结论:本法确定成型工艺制备的颗粒剂溶解性好、有效成分保留率高,可为其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15)
目的针对三子清肺颗粒剂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选择最为合理的成型工艺。方法选取提取次数、加水倍数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试验法筛选最优的干膏制备方法。在确定干膏粉制备工艺的基础上,优选辅料种类与用量,同时考察颗粒成型率、颗粒溶化性及颗粒的口感,确定最佳的颗粒制备工艺。结果提取次数为3次,加水倍数为8倍量,每次煎煮40 min时浸膏得率最高,干浸膏粉与辅料(淀粉和糖粉)的比例为1∶1∶2∶2.4时所制颗粒成型性较高。结论优化的浸膏提取和颗粒成型工艺稳定合理、科学可行,制得的颗粒剂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陈皮健脾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稀释剂配比、稀释剂总用量为考察因素,以成型率、休止角及水分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陈皮健脾颗粒的成型工艺。结果干膏粉与稀释剂(糊精∶甘露醇=1∶1.5)按1∶3.5的比例混合均匀,加入75%乙醇制软材,干燥温度为65℃,干燥时间为2 h。结论优选的成型工艺稳定,制备的陈皮健脾颗粒合格率高、稳定性强、溶化性好,可为陈皮健脾颗粒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石膏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及成型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以出膏率和钙离子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化石膏水煎煮提取工艺;以颗粒的成型率、流动性及吸湿率为指标,筛选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润湿剂的浓度、用量,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石膏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60min;以糊精为辅料的颗粒优于其他品种作辅料的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主药-糊精(1:0.1),以70%乙醇为润湿剂,主药与润湿剂的用量比(1:0.5)。结论该提取工艺科学可靠,成型工艺合理,为石膏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确定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复方芪苓无糖颗粒剂的最佳处方及成型工艺条件。方法:考察不同辅料及辅料用量对颗粒剂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溶化性和吸湿性影响,并用综合评分法筛选出制备颗粒剂的最优辅料及处方组成;以成形性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制粒工艺条件,并考察成品的吸湿性。结果:筛选出最佳制备颗粒剂的辅料为乳糖。最佳制粒工艺条件为:浸膏粉与乳糖按4:1的比例混匀,以90%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醇的用量为浸膏粉的10%。成品颗粒的流动性好,临界相对湿度约为78%。结论:该成型工艺合理、可行,为大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21,(5)
目的优化肺炎颗粒成型工艺,并评价其镇咳作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浸膏粉与稀释剂(乳糖)比例、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成型工艺。采用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考察肺炎颗粒的镇咳作用。结果最佳条件为浸膏粉与稀释剂比例1∶1,润湿剂体积分数90%,润湿剂用量15%~20%,矫味剂(三氯蔗糖)用量0.08%,成型率96.4%,吸湿率1.91%,休止角7.12°,含水量4.62%。与模型组比较,高(9.4 g/kg)、中(4.7 g/kg)、低(2.4 g/kg)剂量肺炎颗粒组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P0.01),咳嗽次数减少(P0.01)。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所得肺炎颗粒性质稳定,吸湿性低,溶化性好,并具有明显镇咳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落新妇颗粒的成型工艺条件.方法:以成型率和溶化性为评价指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出最佳的成型工艺,并且考察颗粒的吸湿性.结果:最佳成型工艺是润湿剂使用90%乙醇,药粉与辅料质量比为8:1,乙醇用量为1%,临界相对湿度为74%.结论:此成型工艺所得颗粒溶解性好,吸湿性小,成型工艺的成型率高,可用于落新妇颗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7,(9):1291-1293
目的:白芍配方颗粒的制备及工艺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芍药苷和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白芍水煎煮提取工艺;以糖粉、糊精为辅料,以一定浓度的乙醇为润湿剂,采用挤出制粒法制备白芍配方颗粒,并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白芍配方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3h。在最佳工艺组合条件下重复3次试验,白芍中芍药苷平均提取率为2.12%,出膏率平均为34.45%。通过处方工艺优化,最佳颗粒制备工艺是:浸膏∶糖粉∶糊精=1∶3∶0.1,润湿剂乙醇浓度为95%。结论:通过对白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发白芍配方颗粒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承逆缩脾颗粒的提取方法及其制备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考察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浸泡时间、粉碎度、提取时间和加水量;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水提工艺的浸泡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时间;通过筛选辅料种类及用量和润湿剂的浓度及用量,开展承逆缩脾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结果:确定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0.5 h,提取时间为5 h;最佳水提工艺为加10倍水,浸泡1 h,煎煮1.5 h;采用湿法制粒,以蔗糖与糊精的混合辅料作为填充剂,85%乙醇为润湿剂。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制备工艺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孙爱萍  袁波  李娜  陈雅慧  侯腾飞  杨飞  宋福江  孙萍 《中草药》2018,49(6):1324-1330
目的优选温肾壮骨颗粒(WZG)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制粒的难易程度、颗粒的成型率和溶化性为评价指标确定辅料的种类及用量;通过单因素考察试验并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以送料速度、轧轮转速、轧轮压力为自变量,颗粒一次成型率为因变量,优化干法制粒工艺参数。结果最佳辅料配比为加入与干膏粉用量比为1∶3的糊精,1∶15的羧甲基淀粉钠,1∶90的微粉硅胶;最佳制粒工艺为轧轮压力9.5 MPa、轧轮转速14.0 Hz、送料速度13.2 Hz。通过3批放大工艺验证,显示优化后的辅料及工艺参数制备出的WZG具有成型率高、溶化性好、吸湿率低等优点。结论所选工艺合理、可行,为今后该产品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优化十味百合胶囊剂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为影响因素,以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提取工艺研究,并通过辅料种类、辅料配比、干燥条件等筛选试验,进行成型工艺研究。结果:提取工艺:提取时加水浸泡1 h,提取两次,加水量分别为11倍和4倍,煎煮时间分别为1 h和1 h;制粒工艺:95%乙醇作润湿剂,辅料用量:干膏粉∶糊精:可溶性淀粉为8∶1∶1。结论: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合理有效,适用于十味百合胶囊制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芪参健骨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方法:以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和制粒难易程度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辅料的种类及用量、混合辅料的配比、润湿剂浓度及用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制剂工艺条件。结果:芪参健骨颗粒最佳制粒工艺条件为:浸膏粉与辅料(糊精∶乳糖=2∶1)按4∶1的比例混合均匀,加1%甜菊素,以90%乙醇为润湿剂,润湿剂用量为辅料与浸膏总量的30%。结论:优选的制剂工艺制备的成品颗粒流动性好,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均符合要求,为芪参健骨颗粒制粒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麻杏止咳平喘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优选麻杏止咳平喘颗粒剂的成型工艺。方法考察不同辅料糊精、糖粉、可溶性淀粉用量对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制粒工艺条件,考察颗粒的流动性与吸湿性,以成型率、溶解性及吸湿率为指标,筛选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最佳成型工艺。结果以糖粉加糊精作辅料的颗粒优于以糊精或糖粉或可溶性淀粉作辅料的颗粒,最佳工艺条件为主药-辅料(1∶2)、辅料配比为糊精-糖粉(1∶1),以80%乙醇为润湿剂,润湿剂的用量占主药的14%。结论该颗粒剂所选辅料合理,成型制备工艺可行,本研究为麻杏止咳平喘颗粒制粒工艺条件的确定及生产环境的控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