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梗(AMI)病人早期并发焦虑症状主要由:(1)心前区疼痛及再发疼痛;(2)死亡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恐惧;(3)预后的不确定等因素引起。本文针对其主要表现,分析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通过降低或消除焦虑水平,使患者度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梗(AMI)病人早期并发焦虑症状主要由:(1)心前区疼痛及再发疼痛;(2)死亡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恐惧;(3)预后的不确定等因素引起.本文针对其主要表现,分析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通过降低或消除焦虑水平,使患者度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干预组在采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分别于入院1周内和出院时评价两组焦虑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特点,寻找适当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疗法及放松训练,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反应。结果:48例伴有焦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得到及时的护理干预,焦虑水平下降。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疾病预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改善。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护理,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系统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结果:心理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能够保持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护理干预对缓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恐惧、焦虑等情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病例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的缓解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因焦虑、恐惧,心情差,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差,而观察组通过强化护理干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强化护理干预,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提高可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陈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6):921-92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应用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方法从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医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抽样选取86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即对照组43例患者治疗时采用常规的治疗,实验组43例患者的治疗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再采用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心理干预的43例病人在手术结束后出现并发症状况和SAS和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是非常可观的,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对病人的病况治疗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PCI术后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心理疏导、制定个体化方案、提高患者积极性和依从性)的57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仅予常规护理的57例AMI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不良反应积分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及不良反应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以上3项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及不良反应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在焦虑情绪上发生的变化.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该院医治急性心肌梗死的70例患者,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为患者分组:行常规护理的35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临床护理干预的35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评分(SAS).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SAS评分为(36.22±6.74)分,对照组的SAS评分为(43.97±12.31)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从生理和心理角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心理因素给生理机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经抢救病情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00例,根据职业选择出农村患者146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并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4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干预后与干预前患者各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与国内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躯体化、强迫症、偏执、精神病性、抑郁、焦虑、恐怖因素均存在,抑郁和焦虑尤为明显,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活动及干预措施.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抢救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型及干预措施.结果 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紧张恐惧型35例,有23例取得良好效果,较好8例,无效4例,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1例合并脑出血死亡;松弛型17例,取得良好效果的12例,较好4例,1例无效;镇静平稳型1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出现精神紧张,使病情加重;部分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无法配合治疗,加重病情;部分患者了解病情积极配合,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急诊监护室收治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外还予以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回顾对比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只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分析两组溶栓治疗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名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60例)进行对照研究。试验组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临床治疗,2组患者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末及6个月未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入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于治疗前及6个月后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SAS[(45.45±10.26)分]、SDS[(52.85±10.14)分]标准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CL-90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5因子上得分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在生活质量总分、心理健康维度、躯体健康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患者住院1个月后接受康复心理治疗的试验组总的评价比对照组好;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vs 24例)。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AMI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AMI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临床及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并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焦虑抑郁水平测定 ,观察临床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研究组心理行为干预前 ,SAS、SDS评分分别为 6 2 . 31± 8 .2 5 ,6 5. 13± 7 2 0 ,对照组为 6 1. 82± 9 6 ,6 6 . 2 3±8 .0 8,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心理行为干预后各时段SAS、SDS评分研究组明显减小 ,1周、2周、4周SAS评分分别为 5 3. 2 1± 6. 74 ,4 7. 2 3± 7. 18,4 4 . 5 9± 4 18;SDS评分分别为 5 8 2 1± 5 . 89,4 9 2 0± 6. 14 ,4 5. 4 3± 4 . 79,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及心电图指标 ,如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及QTc、QTa、ΣST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的改善AMI患者的负性情绪 ,减轻心电图变化 ,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 (AMI)起病急 ,症状明显 ,病情变化快且凶险。发病初期 ,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心理 ,此时安慰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消除不良心理 ,对AMI的治愈起着积极的作用。我院CCU室 1 998~ 1 999年共收冶AMI1 67例 ,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 ,并极早予以相应的心理护理 ,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AMI病例共 1 67例 ,均选自我院CCU室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 ,其中男性 1 2 0例 ,女性 47例 ,年龄 32~ 81岁 ,平均年龄 56 5岁。1 2 心理分析 在临床观察过程中 ,探讨患…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尽早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该院诊治的患者进行统计共有156例,24 h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发现有急性心肌梗后抑郁症的患者40例,将其作为该次实验对象按照随机分为传统组与干预组各20例,对传统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于心梗后第2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经过护理一周后采用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测定患者的心理状况,并观察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模式的护理后,干预组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且基本恢复标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干预患者100%的满意度明显超过传统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患者早期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有效缓解多种精神压力,改善抑郁症状,使其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疾病治愈率,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实际指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孟海娜 《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2):35-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理特征,评价心理干预对其影响。方法收集64例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再此基础上接受全程心理干预。采用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评估两组心理特征,比较组间得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健康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及社交障碍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AMI患者的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及社交障碍感,有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 (AMI)属内科急症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转归。我院 1998年以来收治AMI患者 189例 ,护理人员对不同心理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189例中男 10 5例 ,女 84例 ,年龄 37~ 84岁 ,平均年龄 5 8 2岁。其中焦虑恐惧心理 116例 ,占 61 4% ,求治愿望迫切心理 41例 ,占 2 1 7% ,悲观失望心理 2 0例 ,占 10 6% ,轻视不在乎心理 12例 ,占 6 3%。结果 :痊愈出院 181例 ,死亡8例。2 心理反应与护理对策2 1 焦虑恐惧心理 :主要因为缺乏疾病知识 ,对AMI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将56例急性心梗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结果干预后的患者生理不适、心理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触摸护理对稳定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情绪、减轻病痛,抢救生命、促进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