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1例经内镜活检及病理诊断为胃癌、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分析并总结其内镜下的特点、部位及病理类型。结果21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12例,胃体4例,胃角4例,胃底1例。早期胃癌镜下分型中,Ⅰ型1例,Ⅱ型12例,Ⅲ型8例。黏膜内癌13例,黏膜下层癌8例,其中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2例,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1例;高、中低分化管状腺癌10例,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4例及乳头状腺癌1例。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增强对内镜表现及病理认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发病过程中,其具有实际病理特征,为早期胃癌确诊提供有力依据,从而有利于更好早期胃癌防治。方法:从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对我院早期胃癌进行有效确诊,并从中选取患者90例加以调查研究。结果:通过一定胃癌内镜观察及临床分析,在众多患者中,Ⅱc型胃癌患者相对较多,III型胃癌患者人数也不少。从发病部位而言,胃窦部位为最高发病部位,胃体及胃角等部位同样较易容易患病。从病理角度而言,低分化腺癌相对较易发生。结论:通常来说,早期胃癌发病过程中,初期症状相对不够明显,因而应对其及时发现,并加强临床方面的诊断,这样才能切实有利于胃癌防治,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3.
内镜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靛胭脂-美蓝(IC-MB)双重染色法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检查时对病变部位喷洒0.4%IC 30~40 m l及0.5%美蓝MB 20 m l,可疑病灶处活检4~6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54例患者行IC-MB双重染色后,发现早期胃癌12例,不典型增生19例,慢性炎症1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3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出现分界区27例,其余23例出现分界区3例,染色分界区的早期胃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分界区(P<0.05)。结论IC-MB双重染色法可清晰地勾画出病变胃黏膜皱襞的轮廓,显示微小病灶,提高了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入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实施超声内镜诊断以及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施内镜治疗的观察组及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各4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病理结果证实,90例早期胃癌患者T0期10例、T1期45例、T2期25例、T3期10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诊断中超声内镜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内镜治疗更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88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好发于中老年,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大体分型以Ⅱ型(浅表型)占大多数,组织学分类以管状腺癌为主。发病部位集中于胃窦部和胃体部,尤其是胃窦小弯侧最为多见。结论早期胃癌临床表现与一般胃病无特殊区别,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胃癌的组织学分类来制定治疗方案并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9,(3):297-29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术前分期中的效果。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κ=0.668, P=0.000)。超声内镜检查Tis期、 T1a期、T1b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 80.95%、 78.79%。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N0期、 N1期、 N2期、 N3期的检出率分别为30.43%、 47.06%、 45.45%、 55.56%。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术前M分期的准确性为55.00%。结论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N分期、 M分期诊断中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现状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129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129例患者中,17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3.18%。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病变最大径、术前服用抗凝药等药物、病变形态、病变部位、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长均是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的相关因素(P <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服用抗凝药(OR=11.669,95%CI:1.097~124.775,P=0.042)、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OR=5.376,95%CI:2.474~11.683,P=0.049)、病变最大径≥2 cm(OR=0.210,95%CI:0.048~0.922,P=0.039)、黏膜下层纤维化(OR=...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色素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加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 普通内镜下怀疑早期胃癌患者75例,对其中45例行靛胭脂喷洒染色后活检,为研究组,其余30例在普通内镜直视下活检,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喷洒色素卮活检有36例病理结果为胃癌,再经超声内镜及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34例为早期胃癌,染色后活检诊断胃癌阳性率为80%,诊断早期胃癌阳性率为75.6%;对照组通过1次活检有6例病理诊断为胃癌,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5例为早期胃癌,分别占20%和16.7%.结论 色素法染色能使黏膜结构更加清晰,更加立体化,对病变定位和目的性活检有很大的帮助,能大大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的食管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超声内镜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灶的大小、部位、回声特点,5例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活检,并对标本做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以贲门(8例)和胃底(5例)为主;7例超声内镜检查示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考虑为恶性倾向或恶性;16例超声内镜检查示回声均匀,其中2例考虑为恶性倾向或恶性;CD34阳性18例(78.3%)。结论超声内镜具有对食管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而且能反映出肿瘤生物学特性。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食管胃间质瘤诊断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2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的食管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超声内镜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灶的大小、部位、回声特点,5例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活检,并对标本做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病变部位以贲门(8例)和胃底(5例)为主;7例超声内镜检查示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考虑为恶性倾向或恶性;16例超声内镜检查示回声均匀,其中2例考虑为恶性倾向或恶性;CD34阳性18例(78.3%).结论 超声内镜具有对食管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而且能反映出肿瘤生物学特性.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在食管胃间质瘤诊断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5,(12):85-87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在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内镜在胃良恶性溃疡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良性胃溃疡45例,恶性溃疡35例,超声内镜诊断胃良恶性溃疡的符合率分别为95.55%、94.59%,漏诊2例,误诊1例,其中2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胃癌,1例良性胃溃疡误诊为早期胃癌,超声内镜诊断良恶性溃疡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术前分期为T1期3例,T2期16例,T3期10例,T4期4例,其中T1~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6.67%、83.33%、83.33%、75.00%,整体T分期准确率为81.08%。结论超声内镜在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中有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对T2~T3分期胃癌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指导活检病理取材,对手术及治疗方式的确立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元月至1997年9月共作胃镜检查1002例,检出胃癌93例,检出率为9.29%,其中早期胃癌5例,占胃癌检出数5.35%,其它88例均为进展型胃癌。 1.早期胃癌5例均经活检及手术后病理证实。癌肿的浸润深度仅1例限于粘膜层,其余4例均限于粘膜下层。 (1)内镜分型:Ⅱ_b型1例、Ⅱ_c型2例、Ⅲ型2例。 (2)部位分布:贲门小弯侧2例,胃体上部1例、胃角小弯侧1例,胃角及胃窦部1例。 (3)组织学分类:5例均为腺癌,以高分化管状腺癌最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老年胃癌患者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86例60岁以上老年人经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症状、病灶部位、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病理特点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86例患者中,男性137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70岁;肿瘤发生部位:上区12例、中区33例、下区140例,全胃弥漫型1例;肿瘤大小:≤5cm134例,5年生存率35.1%,5cm52例,5年生存率19.2%;病理分型:腺癌153例,印戒细胞癌18例,黏液腺癌15例,合并淋巴结转移114例;手术方式:行根治手术157例,行姑息切除25例,联合脏器切除4例;其中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5.2%、36.3%,行姑息手术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早期胃癌临床症状不典型,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隐痛、吞咽困难、消瘦及贫血为主,肿瘤多发于胃窦、胃体,以腺癌为主,确诊时为晚期,多合并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应根据全身情况、癌肿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而定,力争行根治性胃切除术,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的超声内镜分期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相关性。方法 31例早期胃癌和8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及活检检查,早期胃癌部分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手术病理证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早期胃癌病人的癌组织的MMP-2表达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组织的表达(P<0.01),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1);低分化早期胃癌组织亦过度表达。结论胃癌的超声内镜分期与MMP-2相关;早期胃癌可能出现淋巴转移,应局部手术根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凿洞式活检对皮革胃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皮革胃患者,所有患者先行胃镜活检,再行超声内镜联合凿洞式活检,以手术组织病理确诊的结果作为标准,比较胃镜活检、超声内镜联合凿洞式活检对皮革胃的诊断价值.结果:86例皮革胃患者中病变部位位于胃窦部12例,胃体部20例,胃窦、体17例,胃...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337-1338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经胃镜检查发现的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8例进行NBI检查及染色放大内镜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NBI、染色内镜对胃黏膜病变轮廓、胃小凹形态的图像质量高于普通内镜,NBI对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图像质量高于普通内镜(P<0.05);NBI对胃小凹形态、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的图像质量高于染色内镜(P<0.05);NBI放大内镜的特异度、敏感度及诊断准确率与染色放大内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采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特异度、敏感度及诊断准确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的超声内镜分期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相关性。方法31例早期胃癌和8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超声内镜及活检检查,早期胃癌部分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手术病理证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早期胃癌病人的癌组织的MMP-2表达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组织的表达(P〈0.01),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1);低分化早期胃癌组织亦过度表达。结论胃癌的超声内镜分期与MMP-2相关;早期胃癌可能出现淋巴转移,应局部手术根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及方法。方法总结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42例患者的内镜及临床资料,分析各种方法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应用纤维胃镜诊断的早期胃癌占同期胃癌的3.71%,应用高度清晰的电子胃镜配合色素内镜及活检,检出率升至7.84%;ⅡC型多见,胃窦部多发(42.9%):Hp阳性率92.9%。结论早期胃癌无特异症状;应用高清晰电子胃镜及色素内镜配合活检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早期胃癌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差,故胃癌的早期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大肠癌的研究中观察到腺口形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1],与大肠有着相似组织学基础的胃黏膜也可能有相似的腺口形态的变化。本项研究以早期胃癌及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镜所见,利用实体显微镜观察切除标本的腺口形态,探讨腺口形态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对我科怀疑早期胃癌的患者,通过内镜取少量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在普外科行手术治疗,取得早期胃癌手术标本28例30个病灶(有2例取2个病灶)及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