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分析6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结果:溶栓再通率为63.33%,住院期间再梗死率为15%,病死率为1.67%.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再通率较高,出血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30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UK)100万-150万u静脉溶栓,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根据病情选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卡托普利等。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19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63.3%,未通率36.7%;发病3h内再通率为83.3%,3~6h内再通率73.3%,6~12h内再通率33.3%。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22例,sT段抬高下降〉50%者19例,CPK峰值提前者2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例。仅1例并发黑便,2例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不良反应少,再通率高,且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强溶栓效果,防止再梗死。因此,在不具备冠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静脉溶栓仍为治疗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急救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从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急救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给予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在疗程结束后观察该两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冠脉再通的患者共有29例,总再通率是80.6%;对照组冠脉再通患者共有15例,总再通率是41.7%;两组冠脉再通率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衰竭以及休克)的发生率是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86.1%,该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O.05),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h内运用尿激酶溶栓来进行急救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冠脉再通,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使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
张芝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Z1)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在心电图监测下,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段溶栓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发病<3 h溶栓成功率为88.9%(8/9),发病3~6 h成功率为71.4%(5/7),发病6~12 h成功率50.0%(2/4),累计成功率75.0%(15/20).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溶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998年 5月以来 ,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的 9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 ,有 38例采用尿激酶加常规治疗 ,6 0例仅用常规治疗。临床观察表明 ,治疗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98例患者中 ,男性 5 9例 ,女性 39例 ,年龄 42~ 75岁 (均符合 1979年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 )。其中治疗组38例为在职或退休教师 ,男性 2 6例 ,女性 12例 ,年龄 42~ 75岁 ,平均年龄 6 0岁。本组均具备下列条件 :①严重胸闷 ,持续性心肌缺血性疼痛≥ 30min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②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 ,肢体导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8例为溶栓组,另选同期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380例患者为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h为A组,6~24h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未见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再通率61.4%(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对照组再通率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病死率8.77%,对照组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措施和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采用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入院时间的不同,将36例采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36例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和死亡率进行比较,评估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开始溶栓时间在0.5~12h之间,平均(4±2.01)h,溶栓率为72.2%,对照组患者开始溶栓时间为1.5-14h,平均溶栓时间为(6.53±2.10)小时,无再通患者,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操作简便、再通率高、安全性强的特点,对1h内发病,并符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建议采用积极的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应用尿激酶溶栓后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资料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其临床再通率为75%,溶栓后出血率为3%,35 d死亡率为11.7%。结论应争取时间,尽早溶栓,对发病6~12 h仍有适应证者,也应积极溶栓,可以使AMI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抢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符合溶栓抢救治疗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规范治疗,静脉注射尿激酶,观察比较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68例患者中48例血栓溶解,20例患者血栓没有溶解,36例患者痊愈,17例患者病情好转,8例患者病情恶化,6例患者死亡,临床溶栓抢救治疗总有效率为77.94%,恶化率为11.96%,病死率为8.82%。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的溶血栓的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血栓溶解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病率低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0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51例采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术治疗,另51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的冠脉再通率为68.6%,对照组为1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对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同时综合治疗。结果:8例再通,12例均存活无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确切,成功率为66.7%,溶栓切入时间点是关键因素,6h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32例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滴注后,观察患者2h内胸痛缓解情况;2h内,每30min描记EKG1次;24h内每2h查CK及CK-MB1次。结果:32例,符合冠脉再通者22例,占68.8%,其中5例发生轻度皮肤粘膜及穿刺部位出血,4周病死者5例,均为冠脉未通患者。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大多轻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90例AMI患者分A组(伴高血压史)、B组(无高血压史)。观察AMI前后血压变化、LVH情况,AMI后2周内UCG测定LVEF、E/A比值、泵功能,血清心肌酶峰CPK、CK—MB测定,血浆AngⅡ、β-EP和CGRP水平的测定,及梗死后心脏事件等。结果A组血压下降明显,并与基础血压、LVH、泵功能有关;A组发生AMI后AngⅡ、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CPK、CK—MB水平均高于B组;血压下降者LVEF及E/A显著低于血压无下降者,A组泵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B组,心脏事件及死亡率也高于B组。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生AMI后71.1%血压下降,这与心功能恶化、LVH、梗死面积大以及血浆AngⅡ、β-EP、CGRP水平更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病变的治疗对策。方法36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发病时间1~8h,均经急诊冠脉造影证实冠脉内有血栓。24例患者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其中18例患者急诊冠脉内植人支架,6例患者因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很大,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后,继续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36~48h。结果1周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内血栓消失,1例患者罪犯血管轻度狭窄,未行PCI术,其余5例行PCI术;4例患者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予以冠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当时未行PCI术,继之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1周后择期PC]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中等,应用球囊通过血栓,同时应用肝素盐水静脉内注入,将血栓冲至冠脉远端,再行PCI术;4例患者血栓负荷量大,应用抽吸导管,未成功者改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入,择期PCI术。结论冠脉内血栓病变应依据血栓负荷量多少采取相应对策,替罗非班应用疗效较好,冠脉内溶栓治疗亦有一定疗效,球囊通过冠脉血栓肝素盐水冲洗只适用于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80岁以上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老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80岁以上的AMI患9例。观察疗效及随访资料。结果 间接指标表明9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AMI静脉溶栓成功,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结论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AMI在无绝对禁忌证时,采用个体化给药进行静脉溶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u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率67.65%、CK值(847.34±304.29)、CK出现时间(15.21±2.08)以及血管再通率73.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3L(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病情具有较强控制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无创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MI溶栓治疗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溶栓后90min血浆肌红蛋白(Mb)浓度与溶栓前血浆Mb浓度比值≥2.4或心电图ST段回落≥50%定义为成功再灌注(阳性)。上述两项指标均阳性为完全再灌注,仅一项阳性为部分再灌注,两项均阴性为无再灌注。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再灌注(TIMI3级)、部分再灌注(TIMI2级)、无再灌注(TIMI0~1级)。对无创法和介入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共入选45例患者。结果无创法和介入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经一致性检验,符合率为84.4%,Kappa=0.75(P〈0.01)。结论.心电图ST段回落和血浆Mb浓度变化两项指标合用可提高评价心肌再灌注准确性,和介入法有很高的符合率,简便易行,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从就诊到出院的临床特点、院前延误时间(PDT)、就诊及治疗方式等情况.方法 设计统一表格,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所有AMI患者临床情况.根据发病时间分A组(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B组(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和C组(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就诊和治疗情况.结果 2004-2007年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医疗抢救中心收治1004例AMI患者.3年中急诊收治的AMI患者绝对人数逐年增加,A、B、c三组人数分别为270例、309例和425例,其中≤40岁的AMI患者比例三组分别为4.4%、9.7%和5.9%;既往有脑血管病史分别为8.1%、5.5%和12.8%;既往有冠心病史分别为19.6%、14.3%和31.0%.随着时间的变化,PDT有所改善,三组PDT分别为149、120和130 min;患者选择急救车就诊比例有所增加,三组分别为57.3%、55.7%和64.8%.3年来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有所增加,三组分别为62.6%、78.0%和74.5%.所有AMI患者总病死率为5.3%,三组分别为5.2%、5.5%和5.2%,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诊收治的AMI患者绝对人数呈增加(其中多数患者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史),≤40岁AMI患者比例亦有增加,接受急诊PCI治疗同样增加,但患者PDT有缩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