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A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常见CT表现:平扫时,8例瘤体肿块均较大,直经约为3~6cm,呈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楚,无钙化;动脉期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2)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能清楚显示瘤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分又角明显增大,甚至呈圆弧状改变;能清晰显示肿块与周围骨质等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体瘤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清楚显示瘤体与颈动脉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化学感受器瘤的X线、CT、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CT、MRI对化学感受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化学感受器瘤,分析其X线,CT、MRI表现,结果: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显示肿瘤敌国供丰富,颈动脉分叉张开,呈握球状改变;MRI表现为肿瘤T1、T2-WI均呈高信号,并显示瘤内血管流空现象。肺部化学感受器瘤X线表现为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致密阴影腹后腔化学感受器瘤血管造影、CT均表现为血供丰富的肿块,瘤内可有缺血坏死的低密度区。结论:血管造影,CT、MRI颈部化学感受器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而对其他部位病变的定位、定量诊断准确度高,但定性诊断尚有限度。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术前行CT平扫和高分辨CT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成像(MPR)处理。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MPR显示颈动脉分叉扩大,其中2例肿瘤向上侵犯颅底并经颈静脉孔侵入颅后窝桥小脑角区。结论:高分辨CT增强扫描加多平面成像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及其周围侵犯关系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16排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DSA)检查,观察对比两者发现瘤体的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结果:CTA与DSA检出动脉瘤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无显著差异。CTA对长径≥3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致,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mm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2.31%、98.72%。结论:16排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对恶性颈动脉体瘤(MCBT)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MCBT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原始数据,分析MCBT生长特点、对周围软组织和血管侵袭情况,同时分析血管成像在显示供应动脉方面的情况。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的不规则肿块,体瘤大部分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向周围组织结构侵袭性生长,其中3例显示瘤体明显侵袭颈内静脉,瘤体与颈内静脉内侧壁分界不清;1例显示病变侧颈内、外动脉远端未见显示,对应咽旁间隙可见肿大淋巴结。CT血管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将颈内、外动脉明显撑开,其中3例显示瘤体明显侵袭颈内静脉壁,典型"抱球征"未见显示,呈"破杯征";1例虽见典型"抱球征",但肿瘤颈内、外远端未见显示,同时可见多个迂曲供应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结论 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能够较简便地检查MCBT累及周围结构和血管情况,有助于提高对该类肿瘤的定性诊断及与良性颈动脉体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武轶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3):302-304,383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分别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分析其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颈内、外动脉分离特点,Shamblin分型。结果:12例肿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均为单发,右侧为6例,左侧为6例。在横断面上测量最大径,最大约5.9 cm×4.3 cm,最小约1.8 cm×2.0 cm。肿瘤在横断面上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肿块长轴与人体长轴平行。所有病例肿瘤的边界清楚。CT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或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持续强化,瘤体内CT值下降,延迟期所有病例肿瘤密度均明显降低,呈一致性强化。MPR、MIP、VR后处理图像12例均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ShamblinⅠ型为2例;Ⅱ型为6例;Ⅲ型为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显示颈动脉体瘤特征性改变及与邻近结构及血管的关系,能做出准确的Shamblin分型,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与X线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体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总结3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颈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结果颈动脉体瘤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血管造影、B超检查均可见肿瘤血供丰富,颈动脉分叉张开,呈握球状改变;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度高;还可了解颅内血管交通情况。结论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血管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正确评价willis环状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进行合理的Matas训练以及选择适当的术式,对于颈动脉体瘤治疗和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0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0支病变组),单只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只病变组。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颈部动脉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s,CBT)的诊治经验,探讨CBT的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1例CBT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8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3例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21例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10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7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切除,4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重建术。结果:21例瘤体均完全切除,术后无死亡、偏瘫和失明病例;发生患侧口角歪斜、霍纳综合征、声音嘶哑、舌歪、饮水呛咳各1例。20例均获随访,时间4个月至15年,无术后复发及转移。结论:术前彩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CBT首选方法,术中减少脑缺血时间和脑神经的保护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诊断为SMA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结果 MSCTA可以清楚显示SMA主干及分支,其中SMA血栓7例,SMA夹层3例,SMA粥样硬化17例。结论 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准确率高,具有快捷、方便、无创性等特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的MSCTA与多平重组(VR、MIP、MPR)图像,结合文献报道对肺动静脉畸形的各种影像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CTA影像结果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病灶可表现为位于肺门附近的肺内带圆形或分叶的致密影,增强扫描18例较大病灶见输入动脉和引流静脉注入左心房。全部病例依据直观的二维、三维重组图像得以明确诊断13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两处病灶,1例为五处病灶,1例为6处病灶,18例共30个病灶。其中位于下肺22个病灶,上肺5个病灶,中肺3个病灶。结论肺动静脉畸形的MSCTA可直观地显示病变全貌、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对诊断和分型十分重要,是诊断该病理想手段,可取代有创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CT血管成像,且应用同步减影技术(ssCTA)。扫描数据在AW4.3后处理工作站上使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后处理。结果: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142段,闭塞26段,动脉瘤11例,血管起点变异15例,血管正常患者17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初步诊断,并且头颈部CTA能够成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首要检查及主要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正芳  赵毓 《甘肃医药》2009,28(4):257-2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盐酸山莨菪碱10-20mag以减少肠蠕动,口服足量2.5%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充盈肠管后扫描,结合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和/或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观察图像。结果:正常12例;病变2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肿瘤12例,其中间质瘤4例(良性1例,恶性3例),淋巴瘤2例,腺癌3例,腺瘤2例和脂肪瘤1例;Crohn病3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肠系膜扭转后梗阻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增生性肠结核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肿瘤分期、肠系膜及其血管病变有较高临床价值,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