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钱琴  番建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14-1716
了解2013年常州市武进区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对中小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影响,为进行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和单纯随机抽取创建健康促进学校中小学生5 000名,分别在申报前后进行健康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江苏省健康教育所设计的《小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卷》和《中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卷》,并对干预前后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前后小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9.80%,91.05%,中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为86.65%,92.00%(x2值分别为25.265,330.187,P值均<0.01);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5.30%,81.00%,中学生分别为79.00%,83.20%(x2值分别为133.189,63.296,P值均<0.01).中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升幅度比小学生的多4.1百分点,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提升幅度比小学生的少1.5百分点.结论 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对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有明显促进作用,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是控制学校健康教育和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良好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英德市农村小学生意外伤害危险行为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个镇10所小学,对全部学生进行意外伤害危险行为问卷调查3 050人,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农村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22.72%。日常运动、在非安全场所游泳、步行违规是意外伤害相关的主要危险行为,发生率分别为63.93%、41.15%、30.43%,男生高于女生。具有运动、不安全场所游泳和步行违规的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7.54%、39.92%和32.00%。结论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男生是意外伤害及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农村小学生预防意外伤害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降低意外伤害及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国/WHO“以营养教育为重点的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目标人群实施项目综合干预前后的营养相关知信行调查。结果试点学校学生喜欢学校提供的午餐的比例,小学生提高了12.2%(P<0.01),中学生提高了27.3%(P<0.01);饮食卫生知识知晓率,小学生提高了17.8%,中学生提高了20.3%;试点学校学生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营养与健康的态度明显转变,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身体素质状况有所改善。结论“以营养教育为重点的学校健康促进”项目的干预效果显著,应加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学生接受结核病健康教育后对其长辈再传播结核病核心信息的效果。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对目标学校中学生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干预活动,并指导其将所学知识传播给其长辈,在传播前后进行基线和效果调查,对干预前后中学生及其长辈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干预后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率中学生由28.81%提高到97.80%、长辈知晓率平均提高了63.10%;相关行为改变率中学生由干预前的24.43%提高到73.40%、长辈行为改变率平均提高57.05%。结论对中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并可通过学生带动家庭、社会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嘉兴市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健康促进项目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生伤害预防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农村小学生预防伤害的认知和行为水平。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对试点学校开展以预防伤害为重点的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不同学龄段小学生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3.7%~24.3%,大多数(20项)健康行为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农村学校预防伤害发生健康促进项目对于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建立预防伤害健康行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广西南宁市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南宁市中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中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市属两所中学学生全部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超过90%中学生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但培训前后分别有5.02%、5.92%人回答有性行为经历。培训前后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10.71%、12.62%。培训后愿意与感染了艾滋病的亲戚朋友交往的中学生比培训前有了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有明显效果,但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小学生麻疹相关知识和行为改变情况,为制定防制麻疹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慈溪市10个镇五年级学生956名,进行学校麻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依照浙江省统一的麻疹核心信息编写调查问卷,并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麻疹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60%上升到干预后的72.23%,除“感染麻疹平均潜伏期”的认知外,干预前后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公立学校学生和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麻疹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3.49%及70.88%,预防麻疹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84.41%及80.78%;干预后,学生预防麻疹措施行为形成率提高至82.72%,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4.67%,经常洗手率达80.86%.学生主动学习麻疹防治知识由干预前的73.12%上升至81.28%.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是防制麻疹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幼儿园幼儿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幼儿园幼儿及其家长意外伤害知信行水平与意外伤害发生的关系,评价幼儿园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开展1年的"预防意外伤害事故"教学活动,干预前后对干预对象进行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幼儿园幼儿"近一年内出现过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为46.0%,与干预前的60.8%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幼儿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幼儿园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幼儿园幼儿伤害的发生,其伤害预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瑞安市不同人群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瑞安市现阶段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总体情况,探索适宜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分别对瑞安市小学生、中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等6大类2 800人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状况及健康信息需求4大方面的内容做调查研究。结果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最高的是国家工作人员,分别为82.77%和81.11%。健康状况:53.60%的企业员工感觉睡眠质量好或很好,22.00%的老年人睡眠质量差或很差;46.47%的小学生感觉心情好或很好;24.05%的中学生表示不能应付压力;60.00%的国家工作人员体重正常;38.57%的育龄妇女超重或肥胖。健康信息需求方面:71.96%的人通过电视获取卫生保健信息;小学生最想拥有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治知识;中学生最想拥有心理卫生与青春期保健知识;企业员工最想拥有急救与预防意外伤害知识;老年人最想拥有慢性病防治知识。讨论被调查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健康行为形成率都低于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要求。调查人群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电视、报刊仍是各类人群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6类人群对健康信息内容的需求各不相同,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急救预防、意外伤害及心理健康等内容普遍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健康教育在碘缺乏病(IDD)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2009-04/10,对都匀市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乡镇中心完小部分小学生和家庭主妇进行IDD知识和行为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健教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调查小学生180人、家庭主妇90人,学生IDD知识知晓率由58.15%上升到91.11%,健康相关行为正确率由12.2%上升到82.2%;家庭主妇知晓率由57.78%上升到94.81%,健康相关行为正确率由77.8%上升到100%。结论在小学生和家庭主妇中开展IDD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干预后IDD相关知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城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分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以便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2009年5月,对万州区城区抽取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各1所,对其中850名学生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844人,10道健康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1.60%。总知晓率,274名高中生为82.75%,382名初中生为78.53%,188名小学生为86.17%(P〈0.01)。[结论]万州区城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较高,初中生健康知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宋春英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87-1389
目的了解天津市蓟县初中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探讨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干预措施,为政府制定相应策略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926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乙型肝炎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评价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干预前初中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8.11%,干预后知晓率达到了91.97%,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获得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途径从干预前看电视、收听广播为主发展为干预后多方位多形式渗透的互动方式健康教育模式为主。结论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在各学校推广对预防控制乙型肝炎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滕州市大中专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5月,对枣庄科技职业学院1080名大中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080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86.72%。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大专学生、中专学生分别为87.86%、81.35%(P〈0.01);医学生、非医学生分别为90.61%、82.13%(P〈0.01),女生、男生分别为87.61%、82.58%(P〈0.01);来自城镇、农村的学生分别为86.88%、83.00%(P〉0.05)。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0.00%以上,对部分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在60.00%以下。获取艾滋病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报刊和电视。[结论]大中专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不全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福州市不同人群对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水平,为制定预防梅毒的宣传方式和提高对梅毒的知晓率提供数据。方法使用统一的梅毒预防知识调查问卷,通过一对一面谈的方式调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流动人群、在校学生6类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共调查1 198人,人群整体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5.78%,男男性行为人群知晓率最高,为92.68%;暗娼人群最低,仅为46.97%;在校学生也仅为56.46%,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的72.96%、65.61%、64.58%;男性预防梅毒知识知晓率(73.91%)高于女性(53.0%);人群预防梅毒知识知晓率随学历提高知晓率也相应提高,大专以上者知晓率最高,为74.12%;小学及以下者最低,为53.47%。大于30岁组预防梅毒知识知晓率(73.32%)高于30岁以下组。6类人群获得知识来源主要以电视、宣传活动及报刊为主,而通过学校讲座或朋友(同伴)介绍知识的比例较低。结论福州市6类人群中除男男性行为人群知晓率最高外,其他5类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仍较低,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和教育的方式,逐步提高人群梅毒知晓率,降低梅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城乡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相关防治知识水平,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在山东省全省范围内抽取部分15~69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8 546人中,9项慢性病知识总知晓率为44.32%。各项知识知晓率,最高的92.87%,最低的15.33%。总知晓率,城市居民(4 055人)、农村居民(4 491人)分别为53.81%、36.35%(P<0.01),男性(4 089人)、女性(4 457人)分别为45.14%、44.06%(P>0.05)。[结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仍较低,城区居民高于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6.
防城港市2007年中小学生HBsAg携带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防城港市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感染状况,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全市10162名中、小学生进行HBsAg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市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为6.98%;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阳性率分别为2.78%、8.17%、12.07%。小学与初中、小学与高中、初中与高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6.60、252.58、23.83,P〈0.01);男女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4%、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9,P〈0.01);城区学生检出率为5.16%,农村学生检出率为9.92%,城乡学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67,P〈0.01)。结论防城港市中小学生的乙型肝炎防治工作仍有待加强,要加大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宣传,做好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提高学生免疫水平,降低乙型肝炎感染及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曲阜市中小学生结核菌的感染状况及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结核病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对曲阜市3 238名中小学生进行纯蛋白衍生物(标准精制结核菌素)(PPD)试验,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127名学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学生3 238名,PPD阳性者423名,感染率为13.06%,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宣传画、书籍及杂志,学生对待结核病的行为正确率相对较低。结论中小学生的结核菌感染不容忽视,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将结核病筛查和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部分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和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为开展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4所中小学共1680名学生进行最近1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同时调查研究对象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结果意外伤害年发生率为28.41%,男生伤害发生率为35.82%,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9.70%,不同性别学生各类伤害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3.70%,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2.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伤害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小学生伤害的类型前4位分别是跌伤、碰撞伤、车辆伤和运动创伤,引起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嬉戏、追逐玩耍、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测试题满分为50分,平均得分为38.3分,男、女学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学生高于小学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其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降低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东  鲍晨辉  冯春荣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470-1472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研究导致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为开展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意外伤害发生一次发生率为12.6%,11岁儿童发生率最高为18.0%,5~6岁发生率最低为0.0%;男性儿童发生率为14.1%,女性为11.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和95.4%的家长听说过意外伤害和认为意外伤害是导致14岁以下儿童死亡伤亡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结论:多数中小学生及家长均需要进行有关安全知识的培训.减少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生活满意度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所产生的影响,为在校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省陆良县抽取2 045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筛选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16.19%,男生(19.51%)高于女生(12.26%)(χ2=19.6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低、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高与伤害发生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2,0.98,0.81),走读、父亲过度保护与伤害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0,1.04)(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但要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给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