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19首。其使用药物除附子外,还有桂枝、生姜、细辛、干姜、人参、白术、芍药、茯苓、黄连、黄芩、大黄、葱白、大枣、猪胆汁、甘草,共计16味,涉及的范围有解表、补益、温里...  相似文献   

2.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方生块根.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相似文献   

3.
4.
仲景《伤寒论》中每用一药,均根据不同证候,配伍或君或臣,用量或轻或重,变化从心,极尽其妙。既体现了药物个性的专长,又反映出药物合群之妙用,故为后世医家用方遣药的典范。兹就论中附子的运用,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鸟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善通十二经。《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功效众多,《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20方,涉及条文37条,其中8个方是四逆汤类皆为生用,剩下12方皆为炮制用。本文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分析,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安全应用附子的方法,为常用中药,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有毒中药提供借鉴。方法:对《伤寒论》认真阅读学习分析用药方法、总结用药规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加以印证。结果:发现仲景应用附子时配伍精当、炮制合理、煎煮时间较长,同时根据患者体质选择服药方法等环节,有效的控制了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最大的药效,这些方法与现代关于附子的一些研究均不谋而合。结论:通过学习、归纳仲景关于含附子复方的用法经验,可为当今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所载方剂,根据药物性味功能采用很多的不同的煎药及服用方法,治疗不同的病症,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和医生的学习典范。 在仲景先生的煎药法中对“麻沸汤”的运用就是一个实例。所谓“麻沸汤”即“沸水”,其用法是以沸水浸渍某种药物取汤服用。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说:“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而沸泡如麻,以故云麻”。《伤寒论》之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法均采用“麻沸汤”。  相似文献   

8.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1]。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1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相似文献   

9.
10.
《伤寒论》量值辨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值概念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阴阳量值辨证、主症量值辨证、相关症状量值辨证、症状量值比较辨证等几个方面。中医学必须注重量值辨证研究,不但要加强对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定量化、现代化方法研究,而且必须注重具有中医学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以症定量的量值辨证研究。两者有机结合互补,方可切实推进中医量值辨证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医门擥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反映明代云南省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结合与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两位名家在云南对附子方药运用的某些共同特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两位名家又各有发挥,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一四级杆一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延长其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从中药化学角度为附子炮制、含附子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不同时间点水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在煎煮2~10min后含量较高,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在煎煮60min内是趋于增加的,随后其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临床使用附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避免煎煮不足导致中毒,或煎煮太过影响疗效。以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30min内;以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加压蒸制附片中酯型生物碱部位指纹图谱,为附子炮制工艺评价和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ZORBAX Extend-C18柱,样品用乙醚-二氯甲烷(1∶ 4)混合溶剂提取,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 nm.结果 指定11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符合指纹图谱要求,采用同一优选工艺方法的加压蒸制附片样品检测的相似度在0.978以上.结论 方法可靠,可用于含乌头碱中药及其制品的质量考察.  相似文献   

14.
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附子、白附片及黑顺片与干姜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用机理,体现中药药性中"热热配伍"的理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煎出量的测定。结果:水煎液中,不同附子炮制品与干姜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总生物碱的煎出量各不相同,但配伍干姜后各组总生物碱煎出量均有所增加。结论:附子、干姜配伍前后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细辛和细辛配伍附子含药血清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连续给药7 d后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采用急性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结果】细辛和细辛配伍附子含药血清均能增加大鼠心室肌L型钙通道电流,在0 m V钳制电压下,细辛含药血清使电流增加约(28.36±0.37)%,细辛配伍附子含药血清使电流增加(75.07±0.28)%。细辛含药血清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左移,对恢复曲线无明显作用;细辛配伍附子含药血清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左移,使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结论】细辛配伍附子较单味细辛含药血清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激活作用更强,表明药物配伍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浙江东南地区名老中医牟允方运用附子治疗危重症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整理、研究牟允方老中医的临床病案,选取误汗亡阳、吐血、麻毒闭肺、胆石症4则危重症验案,分析其运用附子配伍使用治疗危重症的理论及独到经验。[结果]牟允方老中医在临床危重症治疗中擅长阴阳寒热辨证,灵活巧妙运用附子配伍,取得较好疗效。如误汗亡阳案为阴寒内盛的格阳证,治以附子配干姜的回阳法;吐血案证属气随血脱、阴损及阳,治以附子配人参的温补法;麻毒闭肺案为邪毒内闭、阳气外脱,治以附子配石膏的温清法;胆石症为少阳与阳明合病,兼有脾虚寒湿,故用附子配大黄的温下法。[结论]牟允方老中医运用附子配伍治疗危重症的辨治经验,思路独到,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附子与大黄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论述这一配伍的沿革,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HPLC法测定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附子、附姜、四逆汤水提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研究配伍前后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以验证中药配伍理论。[方法]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60∶40);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结果]附子配伍后次乌头碱增加显著,推测可能为水解产物的X峰明显增大。其中附姜配伍3种生物碱均增加;而四逆汤中新乌头碱略有增加,乌头碱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说明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济生方》中82张附子方,对其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方中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理气药、收涩药、补血药是附子常配伍的药物。结论:《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体现重视温补阳气以固根本的思想,通过合宜的配伍,增强药力,使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既取速效,更求稳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