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综合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18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采用良肢位摆放、空气波压力治疗、冷-热水交替浸泡、运动想象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四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康复训练综合疗能提高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使用综合干预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有一定效果,但观察组的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和运动功能恢复(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时,通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综合干预的手段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肩综合征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一般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康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VAS、FMA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综合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选出12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护理方案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结果:综合干预后,观察组的FMA评分以及BI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取得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还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传统针刺疗法中的头皮针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与单纯采用现代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入选90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常规用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皮针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的联合治疗,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将两组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对照分析;观察指标:(1)手功能试验(Carroll评分法);(2)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评分);(3)手掌围度(使用软尺测量)。结果对照组45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疗程结束后总有效28例,无效17例;治疗组45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中,疗程结束后总有效39例,无效6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中有效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手功能试验Carroll评分(57.71±34.34比较46.56±24.08)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8.09±3.56vs.17.31±6.08)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手掌围度有效改善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联合空气压力波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缓解肢体肿胀程度上较常规康复疗法显著。  相似文献   

6.
许晓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2124-2126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34例作为观察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采用合理的肢体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将2004年6月以前收治的41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L)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发生率为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加味补阳还五汤、康复技术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康复技术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观测临床治疗效果、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患侧手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DASH上肢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康复技术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尧靖 《吉林医学》2013,34(21):4364-436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设常规对照组(40例)与综合护理干预组(40例)。干预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良肢位摆放、双手上举训练、减负、向心性缠绕法、冷热湿敷法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经1个月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组在肩痛、手肿、被动活动时疼痛缓解率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缓解肩痛、手肿、被动活动时疼痛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系统的康复治疗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将14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0例)和对照组(n=7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护理治疗照顾。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患肢疼痛、水肿及肩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系统的康复治疗护理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蜡疗结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蜡疗,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蜡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可见于12.5%~70%的病例,多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出现~([1])。肩手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水肿、关节僵硬,以及血管舒缩和营养障碍,症状可能涉及肩部和/或手,故称为肩-手综合征,又有学者称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s,CRPS)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征~([2])。其症状表现跟脑卒中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法分离粘连术联合体位训练对冻结肩患者治疗效果,以期为冻结肩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7年9月在永康市中医院诊治的冻结肩住院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手法分离粘连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体位训练(包括医生介入训练、患者独立或在家属协助下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肩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关节局部形态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总分为(84.62±9.56)分,对照组肩关节功能总分为(71.42±8.37)分,观察组肩关节功能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手法分离粘连术联合体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且能较大程度的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PROM、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VAS和水肿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FMA-UE、PROM、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和水肿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疼痛与水肿,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73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79%(26/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56±0.13)、(4.30±0.28),均低于治疗前的(8.01±1.87)、(7.99±1.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56±0.13)分低于对照组的(4.30±0.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肩关节功能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肩袖损伤并且行肩关节镜修复术的患者84例,采用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快速康复护理模式,42例)和对照组(一般性常规护理模式,42例),并分别在围手术期间采用上述不同的护理模式。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的基本资料,术后在院期间疼痛缓解时间,术后随访期间的VAS评分、肩关节功能ROM评分、住院时间、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以评价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肩关节功能的作用。 结果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快速康复护理模式(24.83±2.57天)能显著缩短术后疼痛缓解时间(37.02±5.42天,P<0.05),同时降低术后4周,8周以及12周VAS疼痛评分(P<0.05)。术后半年,快速康复护理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角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最后提高了满意度评分(P<0.0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更好地辅助提升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住院时间,最终增加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2组均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使用浮针疗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电针法,治疗为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浮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S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方面浮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电针组。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肩三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和肩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174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87例。对照组给予肩三针针刺,观察组给予肩三针温针灸。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疼痛[Mcgill疼痛量表(感觉痛、情感类别、视觉疼痛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肩功能[Neer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度)]及临床疗效。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探讨肩三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和肩功能的影响。 结果 治疗后,2组Mcgill疼痛量表中感觉痛、情感类别、视觉疼痛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指标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Mcgill疼痛量表中感觉痛、情感类别、视觉疼痛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eer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指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Neer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P<0.05)。 结论 相比于肩三针,肩三针温针灸可有效降低肩周炎患者疼痛、提高肩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0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给予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休息2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肩痛、关节活动度、水肿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功能性正骨疗法对运动员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袖损伤运动员按就诊顺序采用区组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接受功能性正骨治疗和常规理筋手法治疗,均每周治疗2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结束后、1个疗程治疗后、1个疗程治疗后2周的关节功能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1个疗程后2周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提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功能活动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5.0%,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正骨疗法治疗运动员肩袖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缪刺法,均连续治疗4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积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病变上肢的活动、疼痛、协调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