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咪多吡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环境饲养的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D模型组、咪多吡治疗组及左旋多巴治疗组各20只,各组均分为4 d、8 d亚组;对照组和PD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咪多吡治疗组给予灌胃0.5 mg/kg咪多吡,左旋多巴治疗组灌胃10 mg/kg左旋多巴;采用免疫组化法统计大鼠脑部黑质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阳性细胞数;Western印迹检测IFN-γ、TNF-α、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模型组IFN-γ、TNF-α、IL-1β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d的表达量高于4 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D模型组相比,左旋多巴治疗组和咪多吡治疗组中IFN-γ、TNF-α、IL-1β蛋白表达量降低,8 d的表达量低于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旋多巴治疗组相比,咪多吡治疗组中IFN-γ、TNF-α、IL-1β表达量降低,8 d的表达量低于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多吡可通过抑制大鼠脑黑质IFN-γ、TNF-α、IL-1β因子的表达,发挥其对P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预防非肥胖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1)将4周龄NOD雌鼠分为吡格列酮(21只)及对照(21只)组,分别摄食含0.02%吡格列酮的混合饲料和普通营养饲料.观察52周龄的累积糖尿病发病率.(2)各组取12周龄未发病NOD鼠(n=15)胰腺,HE染色观察胰岛炎;TUNEL+SABC法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3)ELISA法测定血清、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和IL-4水平及培养脾细胞核因子PPARγ、NF-κB活性.结果 (1)30、52周龄时,吡格列酮及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57.1%和76.2% 、76.2%和90.5%(均P>0.05);15周龄时,吡格列酮及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4.8%和33.3%(P=0.045).(2) 12周龄时,吡格列酮组正常胰岛和胰岛周围炎比例(14.73%,26.02%)高于对照组(5.69%,15.72%;均P<0.01),胰岛内炎比例(59.25%)则低于对照组(78.59%,P<0.01);吡格列酮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6.17%±3.62%)低于对照组( 10.62%±4.43%,P=0.008).(3)12周龄NOD鼠吡格列酮组血清IFN-γ水平[(561.05 ±78.61)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666.43±28.42) pg/ml,P=0.045];在培养的脾细胞上清中,吡格列酮组IFN-γ水平[(605.84±65.60)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692.20±44.98)pg/ml,P=0.041].(4)在培养的脾细胞中,吡格列酮组PPARγ活性(0.06±0.01)高于对照组(0.03±0.01,P=0.013),NF-κB活性(0.03±0.01)较对照显著降低(0.08±0.01,P=0.001).结论 吡格列酮活化PPARγ,抑制NF-κB活性,血清和脾细胞上清IFN-γ下降,Th细胞向Th1方向分化减少,NOD鼠胰岛炎减轻、胰岛β细胞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肺部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制成糖尿病动物模型.48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糖尿病组、高、低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8 w后检测存活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取右肺组织,观察病理改变,并检测核因子(NF)-κB活性表达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肺组织TNF-α的水平和NF-κB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给予吡格列酮处理8 w后,肺组织TNF-α的水平和NF-κB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大鼠肺部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过度活化和TNF-α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防治NAFL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组的研究。106例非糖尿病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生活方式干预,吡格列酮组在常规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疗程均为24周。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肝/脾CT比值、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4-HNE)、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GGT、FFA、MDA、4-HNE、IL-1β、IL-6、TNF-α、HOMA-IR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明显减轻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降低NAFLD患者的氧化应激参数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TNF-α和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4)在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和肝、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取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AHF组,n=30),于造模3、6、12、24、48、72 h各取5只检测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血清巾TNF-α和IFN-γ/lL-4水平的变化,肝、肺组织内TNF-α和IFN-γ/IL-4的表达,另取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N组,n=30).结果 AHF组各时间点血清ALT的增高和N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内炎细胞浸润、坏死明显;AHF组血清内TNF-α 3、6 h分别为0.255±0.133、0.150±0.061,比N组相应时间点均增高(P<0.01,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与N组相比3、6 h均增高(P均<0.01);Th2型细胞因于(IL-4)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AHF组肺组织与N组相比TNF-α的表达在3、6、12 h均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 TNF-α和IFN-γ在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IL-4可能不参与此动物模型的病理过程;肺组织TNF-α增高与肝衰竭的关系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4和核转录因子(NF)-κB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对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吡格列酮(15 mg/kg)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试验测定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ELASA)技术测定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脑组织TLR4和NF-κB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脑组织TLR4和NF-κB mRNA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干预组相比,吡格列酮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中TLR4和NF-κB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并降低血中炎症反应相关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_2O_3)对牛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对照组及AS_2O_3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CIA模型,观察AS_2O_3对CIA大鼠关节病理、关节炎指数的变化及对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 AS_2O_3能够抑制CIA大鼠关节肿胀,降低血清TNF-α、IL-1β水平,减轻关节滑膜细胞增生、滑膜层及滑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其中低、中剂量组疗效与雷公藤对照组相当(P>0.05),高剂量组优于雷公藤组(P<0.01)。结论 AS_2O_3能减轻CIA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及关节滑膜淋巴细胞浸润,下调CIA大鼠血清致炎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破骨细胞样细胞(OLC)分化及活性的影响,探讨PPARγ2活化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NF-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协同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C)向OLC分化,同时加入1、5、10μmol/L盐酸吡格列酮干预.应用RT-PCR分析OLC分化过程中PPARγ2及NF-кB受体活化因子(RANK)mRNA的表达,结合细胞染色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观察吡格列酮对OLC分化的影响,通过骨吸收陷窝分析及整合素β3(CD61)平均荧光强度的检测比较吡格列酮对OLC活性的影响.结果 (1)对OLC分化的影响:培养7 d时10μmol/L吡格列酮组与其它组相比OLC数量及TRAP活性明显减少(P<0.01或P<0.05),表明吡格列酮部分抑制OLC分化且此作用与剂量相关;RT-PCR结果显示在诱导分化早期,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呈剂量依赖性上调PPARγ2的表达水平,但随OLC的成熟其表达渐减弱,而RANK表达在5及10 p,mol/L吡格列酮干预组培养的各时间点均明显下调,与对照及1μmol/L干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2)对OLC活性的影响:骨吸收陷窝数量及吸收面积在吡格列酮5、10μmol/L组明显减少,与另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培养早期这两组细胞CD61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下调(P<0.05或P<0.01).结论 吡格列酮激活PPAR田γ2转录活性可部分抑制大鼠骨髓OLC的分化及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周期蛋白D1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吡格列酮干预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吡格列酮干预组在模型制作前连续5d吡格列酮灌胃(0.65 mg/kg,1次/d).在模型制作后1d、3d和7d时(每个时间点6只)处死大鼠取脑.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和周期蛋白D1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在缺血再灌注3d和7d时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均<0.01),GFAP和周期蛋白D1在各个时间点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P均<0.01).吡格列酮干预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在缺血再灌注3d和7d时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增多(P均<0.01),GFAP和周期蛋白D1在各个时间点表达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下调(P均<0.01).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FAP和周期蛋白D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豁痰解毒通络饮对大鼠心肌细胞增殖及IL-1β、TNF-αm RNA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系,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豁痰解毒通络方组、缬沙坦组、吡格列酮组。MTT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增殖情况。RT-PCR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 RNA的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II(Ang II)作用细胞12 h后,与空白组比较,IL-1β、TNF-αm RNA表达极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豁痰解毒通络饮干预后,IL-1β、TNF-αm RNA表达极显著下调(P0.05)。结论豁痰解毒通络饮能够抑制Ang II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增殖,下调IL-1β、TNF-αm 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吡格列酮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活剂吡格列酮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肥大模型组,吡格列酮组(51、0、20μmol/L)。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3H-亮氨酸掺入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特征性基因心钠肽(ANP),脑钠肽(BNP),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以及PPARγ的mRNA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后,心肌细胞表面积、ANP、BNP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合成速率增加;IL-1β,IL-6,MMP2,MMP9的mRNA表达也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降。吡格列酮可以逆转心肌细胞肥大,下调ANP、BNP和炎性细胞因子及MMPs的mRNA表达,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肥大,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乌健骨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及金乌键骨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CIA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雷公藤多苷组给予雷公藤多苷水溶液,金乌健骨组分别给予3 570、7 500、15 000 mg/kg剂量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行为表现,酶联免疫蛋白吸附法(ELISA)法检测白介素(IL)-1、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观察CIA大鼠关节病理、关节炎指数变化。结果 CIA大鼠造模成功,金乌健骨方能够抑制CIA大鼠关节肿胀,血清中IL-1、IL-1β及TNF-α表达显著降低,明显减轻关节滑膜细胞增生、滑膜层及滑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金乌健骨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干预血清中IL-1、IL-1β和TNF-α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非诺贝特和/或吡格列酮预处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 h后,再加用Ang Ⅱ作用24 h.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PARα和PPARγ的mRNA水平.结果 与Ang Ⅱ组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 Bax蛋白的表达和Bcl-2/Bax蛋白水平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诺贝特组的PPARα mRNA和吡格列酮组的PPARγ mRNA表达增高.结论 PPARα和γ激活可逆转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改变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但PPARα、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姜黄素和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外三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末,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造模成功后,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每日分别给予姜黄素50 mg/kg和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6周治疗结束后,留取血样和肝组织.统计体/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肝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血清FFA、TNF-α和IL-6水平及肝组织FFA、TNF-α、IL-6、MDA、GSH含量和SOD的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组和吡格列酮组大鼠NAS评分及血清ALT、AST水平均降低(P均〈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HOMA-IR、FFA、TNF-α、IL-6水平及肝组织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而姜黄素组、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上述指标均降低(P均〈0.05),且以姜黄素组大鼠体质量、血清AST、NAS积分及肝组织FFA、MDA下降最为显著(P均〈0.01).结论 姜黄素与吡格列酮均可通过调脂、改善IR、抗炎及抗氧化作用防治NASH,但前者的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大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对AECOPD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40)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B组(n=40)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77.5%) (P<0.05);两组治疗前IFN-γ、IL-4表达水平及IL-4/IFN-γ较C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A、B组IFN-γ、IL-4表达水平及IL-4/IFN-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下降较A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胸腺肽可纠正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现象,改善COPD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非诺贝特和/或吡格列酮预处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h后,再加用AngⅡ作用24h。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PARα和PPARγ的mRNA水平。结果与AngⅡ组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Bax蛋白的表达和Bcl-2/Bax蛋白水平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诺贝特组的PPARαmRNA和吡格列酮组的PPARγmRNA表达增高。结论PPARα和γ激活可逆转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改变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但PPARα、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干扰素α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CHC)时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0例正常对照、54例CHC患者(老年女性组13例、老年男性组15例和中青年组26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TNF-α、IL-4 、IL-10 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结果 CHC患者中老年女性组更容易出现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正常对照组、老年男性组和中青年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1,P<0.05).结论 干扰素α在治疗老年女性丙型肝炎患者发挥抗病毒治疗作用的同时,能够引起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可能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对高脂饮食大鼠胰岛内PPAR-α、-γ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C)、单纯高脂饮食组(HF)、高脂+非诺贝特组(FF)、高脂+吡格列酮组(FP).HE染色测定胰岛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岛中各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HF组胰岛面积、胰岛素、PPAR-γ、PPAR-α、NF-кB、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ERKl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明显增加PPAR-γ蛋白水平,降低NF-кB、p38 MAPK、ERKl的表达水平;非诺贝特能使PPAR-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也能够降低NF-кB、p38MAPK的水平.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胰岛功能的异常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保护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体外作用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外周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CIA小鼠模型,无菌取外周淋巴组织,提取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将淋巴细胞分为空白组、细胞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辅助性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5的表达水平。结果薯蓣皂苷元作用后IFN-γ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其中高剂量组薯蓣皂苷元对IFN-γ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经薯蓣皂苷元作用后TNF-α有降低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薯蓣皂苷元作用后IL-4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中中、高剂量薯蓣皂苷元可以显著提高IL-4水平(P0.05)。低、中、高剂量薯蓣皂苷元作用后可以显著提高IL-5水平(P0.01,P0.05)。结论薯蓣皂苷元体外对CIA小鼠外周淋巴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糖尿病组和不同剂量5、10、20mg/(kg.d)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8只。给糖尿病组和3个吡格列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后,各吡格列酮治疗组以不同剂量的吡格列酮灌胃:5、10、20mg/(kg.d),共28d;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清MMP-9浓度的变化。分离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MMP-9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P0.05),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MP-9的表达。结论:吡格列酮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MMP-9浓度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MP-9的表达,提示其在降糖之外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