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后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微环境中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 用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分离培养MSCs,盐酸阿霉素耳缘静脉注射复制兔DCM模型,将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MSCs移植到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内,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 结果: 细胞移植4周后,可以在实验组心肌内找到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且一部分表现为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roponin T)染色阳性,一部分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阳性并参与形成新生血管,对照组中没有发现。 结论: MSCs自体移植到扩张型心肌病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自体移植后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微环境中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以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 ,分离培养扩增MSCs,盐酸阿霉素耳缘静脉注射复制兔DCM模型 ,将 5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的MSCs移植到DCM心肌内 ,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 4周后 ,实验组心肌内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 ,有一部分参与组成新生血管 ,对照组中没有发现 ,且实验组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MSCs自体移植到扩张型心肌病后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阿霉素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入兔阿霉素(ADR)心肌病心肌后的微环境依赖性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心肌病自体细胞移植组(n=10),心肌病对照组(n=8)及假手术组(n=6)。将自体MSCs和同体积的培养基分别移植入前两组动物心肌内,假手术组仅作开胸术而无移植。术后4周行心功能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病组的心功能明显降低;与心肌病对照组相比,自体移植组的心功能有显著改善,并在移植部位发现移植细胞有心肌肌钙蛋白T的表达。结论:MSCs移植入ADR心肌病的心肌组织中后,可在其微环境中存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显著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非选择性冠状动脉灌注移植干细胞治疗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的可行性;比较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Cs)、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成肌细胞(SMs)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使用阿霉素制作兔心功能不全模型,经双球囊封堵主动脉根部后分别灌注自体BMCs、MSCs、SMs和无血清DMEM。比较移植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变化。结果表明,干细胞移植术中及移植后4周内病死率为7.1%和16.7%。假手术组移植后LVEF有继续恶化的趋势(P〉0.05)。移植4周后,BMCs组LVEF明显改善(P〈0.05,n=8);MSCs组LVEF有改善的趋势(P〉0.05,n=8);SMs组LVEF未见改善(P〉0.05,n=6)。假手术组移植后LVED继续扩大(P〈0.05);各移植组LVED有继续扩大的趋势(P〉0.05)。移植各组心肌组织切片上均发现了存活的移植细胞。移植的BMCs和MSCs表达了肌钙蛋白I。说明,经冠状动脉灌注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 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 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 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 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6.
中波紫外线照射(60mj/cm ̄2)的供体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输注给受体,7天后行心肌移植,第12天诱导受体对供体脾细胞的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移植术后第11天行移植心肌组织学检查。结果紫外线照射供体脾细胞输注组心肌存活时间(23±4.98天)较非照射供体脾细胞输注组(11.08±1.93)及RP-MI1640输注组(10.55±1.78天)明显延长(P<0.01),并诱导出对受体脾细胞DTH的抑制;组织学检查紫外线照射心肌结构较完整,而对照组心肌破坏明显。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栓塞定位诊断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99mTc]标记的抗纤维蛋白D-二聚体单抗诊断实验性的兔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最佳显像时间。方法: 新西兰白兔30只,分为血栓栓塞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栓栓塞组建立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将[99mTc]标记的抗D-二聚体单抗注入实验动物体内,以放射免疫显像技术检测放射性核素在兔双肺的分布,计算血栓栓子影像感兴趣区与对侧感兴趣区的放射性计数比值。盲法阅片并与尸检结果相对比计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99mTc]标记的抗D-二聚体单抗注入实验动物体内10 min和30 min后,血栓栓塞组双肺局部均出现放射性核素的浓集,血栓栓子影像感兴趣区与对侧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比值如下:叶动脉组为2.84±0.52、2.75±0.67,段动脉组为2.59±0.38、2.61±0.36,亚段动脉组为2.19±0.32、2.20±0.28。两位研究者独立盲法阅片,各自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3%、80.0%和78.9%、72.7%,联合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和80.0%。两位研究者联合阅片诊断各组肺栓塞的敏感性为:叶动脉组91%,段动脉组85.7%,亚段动脉组76.9%。结论: [99mTc]标记抗D-二聚体单抗可对实验性兔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作出诊断,此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鼠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SC)梗死心肌移植后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VEGF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以及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RNA(RTPCR法)、VEGF蛋白(免疫组化法)的表达情况,同时病理检测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移植组大鼠血清VEGF浓度及缺血心肌中VEGF mRNA、VEGF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或0.001),而某些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VEGF的表达进而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木瓜蛋白酶和[60Co]照射所致肺气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气肿组和肺气肿+MSCs移植组。将大鼠进行[60Co]照射,在气管内滴入木瓜蛋白酶建立雌性大鼠肺气肿模型,然后将培养的雄性大鼠MSCs经尾静脉注射到雌性肺气肿大鼠。观察移植后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PCR和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Y-FISH)示踪雄性大鼠MSCs在雌性肺气肿大鼠肺组织内的植入情况;用Y-FISH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免疫荧光显色方法检测雄性大鼠MSCs在受体肺组织内是否分化为II型肺泡上皮细胞。结果:肺气肿组、肺气肿+MSCs移植组大鼠均出现肺气肿改变,但后者较前者的肺气肿明显减轻,2组之间的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平均肺泡面积和单位面积肺泡数均有显著差异;PCR结果显示肺气肿+MSCs移植组的大鼠肺脏基因组DNA中可以扩增出位于Y染色体的Sry基因片段;Y-FISH显示肺气肿+MSCs移植组的雌性大鼠肺组织中有Y染色体阳性的细胞,并且部分Y染色体阳性细胞同时表达SP-C。结论:MSCs移植能够减轻木瓜蛋白酶和[60Co]照射所致的肺气肿,这可能与移植的MSCs在受体肺组织中的植入和分化为II型肺泡上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经肾动脉灌注移植兔自体骨髓干细胞,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I/R)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采集骨髓,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标记。全部实验兔建立肾脏I/R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肾血流恢复后经肾动脉灌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I/R前和I/R后第1、3、5、7、14、21、28 d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相同时点取肾组织行普通病理及BrdU免疫组化观察。结果:I/R后第1 d和第3 d 2组动物SCr、BUN均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第7 d后移植组SCr及BUN水平逐渐低于对照组,到实验观察结束时的第28 d,对照组SCr和BUN分别为(135.6±32.5)μmol/L和(10.9±2.5)mmol/L,移植组SCr和BUN分别为(90.1±11.1)μmol/L和(8.0±1.5)mmol/L,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普通病理观察,I/R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 BrdU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移植组于细胞移植后第5、7 d肾小管BrdU阳性染色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对照组阴性。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修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1种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修复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法宪恩 《医学信息》2006,19(1):58-61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培养基,12只),移植组(AMI+BM—MNCs,12只);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扩增脂肪组织源性间质干细胞方法,并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及AMI+细胞移植组。分离大鼠腹部脂肪组织干细胞,体外扩增,BrdU标记后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h移植入梗死心肌,移植后4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并取出心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梗死心脏中的定居、存活情况。结果: 大鼠腹部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大量间质干细胞。细胞移植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压高于AMI对照组(P<0.01),舒张末压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增加,梗死区心肌组织内及毛细血管壁中均可见移植标记细胞。结论: 脂肪组织可作为干细胞又一新的来源,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AMI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经静脉心肌超声造影(IMCE)观察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前后心肌微循环的变化。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7~10d,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随机分成骨髓细胞移植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IMCE,测量平台期的心肌显像增大强度A,曲线上升平均斜率β及A与β之积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移植组LVEF由术前的(37.26±4.21)1月后上升到(54.42±5.26)(P〈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8.86±4.63对40.28±4.56)(P〉0.05)。LVDd移植组术后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50.23±3.42对52.48±3.26)(P〉0.05);而对照组(50.96±2.68对64.31±3.28)(P〈0.05)心脏有扩大趋势。IMCE示手术后相关心肌节段的A、β及A.β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其中A.β(dB/s)移植组由术前的2.37±0.16(dB/s)增加到术后的15.60±0.24(dB/s);较对照组(2.06±0.12至7.98±0.23)增加更为明显(P〈0.05),示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术后梗死相关节段心肌血流灌注速度和灌注量均有增加,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增加更明显。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改善梗死区心肌微循环,明显增加心肌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植入的策略研究,探讨抗CD20单抗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方法:分别于移植前第14 d及第7 d予BALB/c小鼠输注C57BL/6小鼠的脾细胞建立致敏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前第11 d经尾静脉输注抗CD20单抗(美罗华)2 mg/mouse,对照组于移植前第11 d予输注RPMI-1640培养液 0.2 mL/mouse。于第0 d(移植当天)取部分小鼠分离得血清及脾细胞,并检测供者反应性抗体及CD19+B细胞;部分小鼠予[60Co]致死量照射,4 h后予1×107 C57BL/6小鼠骨髓细胞进行移植,观察生存情况及血常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细胞毒性指数分别为(37.00±3.46)%和(51.80±3.49)%,差异显著(P<0.01);2组的脾细胞CD19+B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32±3.02)%和(34.26±2.87)%,差异显著(P<0.01)。照射移植后2组受者均于14 d左右全部死亡,生存中位数分别为第13 d及第11 d,Log-rank检验2组间的差别无显著(P>0.05)。濒死动物血常规结果示三系减少,提示受者死于造血衰竭。结论:抗CD20单抗能杀伤受者B细胞,降低致敏程度,但实验中该单抗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致敏受者的植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n=12)和对照组(n=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1、28d)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于入院(7、2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G-CSF治疗4周,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由36.0%±8.3%下降至18.0%±5.8%,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 h 分别将大鼠MSCs和乳鼠MSCs分点注射到异体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短于、室壁厚于对照组,重量指数和心室腔都明显小于对照组。组织病理表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多于、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形成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梗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但大鼠MSCs移植组和乳鼠MSCs移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减少胶原形成,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从而延缓心梗后心室重构,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成年鼠干细胞移植与乳鼠干细胞移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途径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性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三组:DCM空白组(B组)、静脉移植组(C组)和静脉对照组(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在体外扩增并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培养基至C组和D组大鼠,A组和B组大鼠不干预。移植后8周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LVdp/dtmax),并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C组LVEF高于B组和D组;LVDD稍低于B组和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也显著高于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和D组;C组心肌中可见带有蓝色荧光的DAPI标记的骨髓MSCs,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低于B组和D组,毛细血管计数高于B组和D组;C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结论骨髓MSCs静脉移植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提高VEGF水平,促进心肌毛细血管新生,减少胶原纤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到心脏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研究方向,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针对心脏传导系统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评价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治疗心脏传导阻滞方面疾病的潜能。方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5-氮胞苷诱导为心肌样细胞。14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胸手术后,将左心耳左心室前壁进行缝合(实验组8只,对照组6只)。术后1个月将实验组兔经5-氮胞苷诱导4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DAPI标记后,开胸直视下注射入左心室前壁-左心耳左心室缝合瘢痕区-左心耳;对照组予以培养基替代细胞。细胞移植后1个月再次开胸暴露心脏,在左心耳、左室前壁分别插入电极,进行心脏房室旁道的电生理检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在左心房左心室缝合瘢痕区形成房室旁道。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到兔左心耳左心室缝合区后,实验组有2只兔子在行电生理刺激时心电图提示有房室旁道形成。移植后心脏冰冻切片在荧光显镜下能观察到移植的细胞在左心室和缝合区存活,而对照组则未有上述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x43并与心肌细胞形成间隙连接的特点结合在细胞移植组中形成房室旁道的心脏电生理检测表现,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能够用于治疗心脏传导系统阻滞相关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与异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BN大鼠和Lewis大鼠ADMSC,将培养的第3代的ADMSC用氯甲基苯并胺二烷基碳花青(CM-DiI)标记。雄性Lewis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自体细胞移植组(移植自体ADMSC)、异体细胞移植组(移植BN大鼠ADMSC)。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AMI模型,经心内膜将标记后的ADMSC注入大鼠梗死心肌及其周边部位。ADMSC移植后7 d,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4~+ T淋巴细胞、 CD8~+ T淋巴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ADMSC移植后7、 14、 28 d,比较移植细胞存活率;细胞移植后28 d,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免疫荧光技术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观察移植细胞附近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经CM-DiI标记的细胞阳性率近100%;细胞移植后7 d,异体细胞移植组移植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增多,自体细胞移植组未见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增加;与异体细胞移植组相比,自体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后7、 14、 28 d,移植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以及舒张期左心室前壁厚度(LVAWTd)增加,梗死心肌周边血管生成数量要明显增多。结论自体ADMSC移植对AMI大鼠心功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异体ADMSC移植。  相似文献   

20.
温倜  戚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17-3022
背景: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可以增加注射细胞的黏附力和增殖力,诱导干细胞向梗死区迁移、增殖分化,参与心肌修复。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采用红光荧光染料CM-Dil标记。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心肌梗死区心肌内分4点共注射不同干预试剂。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测存活心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周,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M-Dil/cTN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其存活心肌最多,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最明显,左室舒张末径最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促进自体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增加存活心肌数量,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细胞治疗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