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DIC 中所观察到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纤溶),其中心是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对应的所谓继发纤溶。在DIC 中由于病理改变不同,也可能混有原发纤溶,但主要是清除全身性微血栓所引起的反应性纤溶。纤溶现象的生理作用在于清除血管内产生的血栓及其以后的血流恢复。这种血栓溶解的主要酶——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和抑制,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及各种蛋白酶抑制物错综复杂地参与。本文围绕DIC,以有关纤溶的各种因子反应为基础进行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在血管内,抗凝血作用比凝血占优势,但从血管壁(除血管内皮外)到血管外,则必定以凝血——止血这一过程占优势。所以,凝血、纤溶和纤溶抑制因子对机体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血液动态变化,并采取适当对策,不仅要了解凝血和纤溶因子,还要充分了解凝血和纤溶抑制因子。一、凝血和纤溶抑制因子的存在现已从血浆中分离出了约100种以上的蛋白质,但对其中约20种的生物学作用尚不完全消楚。在这100种以上的蛋白质中,有7种为蛋白酶抑制  相似文献   

3.
一、肾小球疾病与凝血系统、血小板系统的关系当肾炎时,免疫复合物(IC)沉积或形成于肾小球袢后,可分别活化因子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来自血管壁损伤部位的组织凝血活酶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释出凝血活性因子(PCA)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当肾小球基底膜(GBM)发生严重病变时则断裂,纤维蛋白自肾小球袢渗入肾球囊腔内,并刺激巨噬细胞,有利于 IL—1、TNF 等介质释放。肾疾病时,血液凝血系统异常包括①纤维蛋白、Ⅷ因子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壁;②肾皮质内可见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病变时发生变化;③血清、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④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因子)在临床或实验性肾病变时可发生变化;⑤实验动物亦证实肾炎时与血液凝血系统有关。IC 能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引起血小板释放介质,形成血栓。血小板及其相关物沉积于肾小球内会形成小血栓。体内外实验及肾炎患者血小板活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发于多种疾病(原发疾病),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液凝固,继之激活纤溶系统,结果全身的微血管出现多发性血栓形成,损伤多种器官的功能,同时由于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倾向的特异病症。一般对DIC的诊断,重要的是首先确定原发疾病,再研讨作为DIC的临床症状,然后进行凝血学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呈明显出血症状和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癌症患者可出现凝血和纤溶异常。凝血活性亢进的结果是凝血酶迅速与血流中或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活性亢进的结果是纤溶酶和α_2抗凝血酶结合而形成纤溶酶-α_2抗凝血酶复合物(PAP);而D-二聚体为凝血活性亢进后所产生的稳定性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的降解产物,它能特异地反映继发性纤溶状况、评价凝血和纤溶性亢进的指标。本文以5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D-二聚体、PAP、TAT,观察了肺癌进展(按T、N、M、分类)与上述指标的夫系。55例中男50例,女5例;平均年龄63.6岁;腺癌33例,鳞癌1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0例;Ⅰ期5例,Ⅱ期4例,Ⅲa和Ⅲb期21例,Ⅳ期25例。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6.
头部外伤与凝血纤溶系统重症头部外伤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PT降低、APTT延长、FDP增加等类似DIC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现象,但其病情经过一直未能解释清楚。以前只推测是因为脑内的大量组织凝血致活酶引起的血凝亢进、FDP增加引起的纤溶亢进。近...  相似文献   

7.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以免疫学机制为主,并与补体、凝血、纤溶,乃至激肽——血管舒缓素系统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马杉肾炎等各种实验性肾炎中证明了免疫机制与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血清学、组织学、凝血等方面的检查,对于阐明病情及确定治疗方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叙述免疫与凝血纤溶之相互关系的最新认识与笔者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8.
DIC 是一种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基础疾病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凝血系统激活形成多发性微血栓导。致脏器机能障碍。另外,由于形成血栓的过程,使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加之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作用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进而并发出血。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与凝血异常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对其成因的研究,已逐步有所进展。有关血液凝固,纤溶系统的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关于恶性肿瘤合并最多的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诸如试用肝素、ATⅢ制剂、蛋白分解酶抑制剂等,以及早期发现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等,不断有所报道。伴随人口的高龄化,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例很多,这些疾病及其治疗,往往加剧恶性肿瘤所带来的凝血异常。为了提高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必须充分注意这个问题。本稿以恶性肿瘤与凝血系统的关系为中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所谓肺功能,历来意味着有关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但是如今仅如此理解是不完全的。肺除了气体交换之外,还有将血液中的异物滤过的滤器作用;作为血液储存所的作用;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的作用;挥发性物质的排除作用;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等异物的防御与清除作用,对凝血块等物的纤溶作用。而且,肺内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结缔组织、血管活性物质等的代谢甚为活跃,因此,肺作为一代谢器官的观点已被提出来,所以,在呼吸系统疾病时试作了种种生化检查,然对其评价尚未十分确定,本文乃以呼吸系疾病生化检查中某些检查的评价为主题简单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液病与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管内大量凝血酶形成引起的病理过程。松田氏将其原因分类如下。①(?)以恶性肿瘤或急性白血病等为原发疾病的DIC。恶性肿瘤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可释放或暴露组织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到血液中,并在因子Ⅶ的参与下,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以生成凝血酶。  相似文献   

12.
脑梗塞大多数是由于血栓性动脉闭塞所致。在血栓形成中要有血小板、凝血 -纤溶系统的参与。因此可以说 ,在急性脑梗塞的病态中血小板、凝血 -纤溶系统活化起着核心的作用。脑梗塞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TS)、心源性脑栓塞 (CES)、腔隙性梗塞(L AS)及其他。现认为这些不同类型 ,血栓的参与及组成亦不尽相同。本文就血小板、凝血 -纤溶系统活化的检查所见按脑梗塞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说明。一、在导致脑梗塞中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的作用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在动脉这样快速血液流动系统中形成血栓的过程 ,血小板活化扮…  相似文献   

13.
对四肢阻塞性动脉疾病向血栓内直接动脉注射尿激酶(UK)等纤溶性药物,促使血栓溶解的疗法(溶栓疗法)是最近引人注目的疗法之一。本法是经导管使UK浸透在血栓内以赋活血栓内的纤溶系统,提高局部疗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作者的经验,以急性动脉阻塞性病例为中心,叙述本法的适应证和疗效。溶栓疗法的作用机制纤溶系的溶解血栓是纤维蛋白溶酶原通过赋活物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分解来完成。纤维蛋白溶酶原在循环血中存在,血栓内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纤维蛋  相似文献   

14.
血栓,止血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最新动向迄今的研究成果显示,导致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有:1凝血抑制因子的功能降低;2凝血因子的功能亢进;3纤溶系统的功能降低;4血小板功能亢进;5血管内皮细胞障碍。凝血抑制因子的功能低下主要是指抗凝血酶、蛋白C(PC)、蛋白S(PS)等先天性缺乏症,此病不仅见于欧美人,也见于日本人。凝血因子的功能亢进是指具有活化的PC不能灭活的第因子(FV)Leiden及前凝血酶多基因型(G20210A)的患者,该病主要出现于欧洲,这两种变异在日本人中至今仍未发现。纤溶因子的功能低下是以纤溶酶原异常症为代表的疾病,日本人最多见,为欧美人中未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尿中纤溶变化与肾功障碍的关系,测定了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的纤溶变化及尿中纤维蛋白液酶原活化质与尿中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物对尿中纤溶的影响。结果:尿中纤溶随着肾功能低下而低下。尿中纤溶还与尿中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质呈正相关,但尿中纤溶与尿中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物没出现负相关,尿中纤维蛋白抑制物与尿蛋白呈正相关。作者经对其进  相似文献   

16.
多脏器衰竭     
多脏器衰竭(MOF)发生的有关因素1.休克:由于大量出血、败血症、心力衰竭引起心、肺、肾和肝以及消化系等组织灌流量减少,导致这些脏器衰竭。其机制可能与灌流量减低的组织缺氧、休克产生的毒性物质及体液因子引起组织机能不全及坏死有关。2.败血症:许多发生MOF者与败血症有关。由于外伤所致消化道穿孔,术后缝合不全,胆道感染,腹腔内脓肿,肠梗阻,晚期癌,肝硬变等一旦引起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作用于补体系统、激肽一血管舒缓素系统、凝血和纤溶系统,血小板、网状内皮系统,血液干细胞、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破坏组织血循环,引起毒性物质及血管活性物质产生,最终导致脏器衰竭。测定血中内毒素,鲎试验非常有用。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凝血系统功能亢进,约有35%的病例会出现血栓症。其发病机制与血小板凝集功能亢进、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系统功能低下有关。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使用往往会加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血栓溶解疗法是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某些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概念和机理一、1893年Dastre发现血液凝块有自然溶解的现象,并称之为“纤溶现象”。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纤维蛋白的溶解与抗溶解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当使用某种药物,破坏这种动态平衡,提高纤溶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的方法,就称“血栓溶解疗法”。二、溶血栓药物的作用并非直接使血栓溶解。正常情况下,如图所示,血液中一般没有  相似文献   

19.
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因子(P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中,其主要作用是将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这种活化了的纤溶酶可使血栓构成成分之一的纤维蛋白发生溶解。近年来,根据PA免疫学性质不同,可将PA分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型(t-PA)和尿激酶型(UK)两类。尿激酶已做为血栓溶解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的副作用。而t-PA则对纤维蛋白具有特殊亲和力,并且其活性可被纤维蛋白所增强,因此,它能选择性地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由于t-PA在体内含量甚微,长期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疗法     
一、尿激酶的作用机理尿激酶是日本发明的一种纤溶活性药物。它是由人尿精制而成的,但没有抗原性,不含热源物质,因此欧美正在以此代替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的机理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和注入的尿激酶、链激酶等进入血栓后,生成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溶解血栓。当血栓变陈旧时,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含量即随之低下,加上尿激酶不易进入血栓,因此随着血栓形成时间的延长越发难以溶解(经过三天以上的血栓很难溶解),因此越早应用尿激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