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浩  陈娜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181-4184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失能老人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3 054名失能老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失能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本研究失能老人抑郁状况得分为(11.2±7.3),抑郁发生率为48.6%;城市地区的抑郁状况(49.4%)高于农村地区(44.5%)。低龄、重度失能、低生活满意度、家庭低收入、睡眠时间短是城乡地区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的共同危险因素;女性(OR = 1.494,P<0.001)、无照顾依靠(OR = 0.738,P = 0.001)、患3种以上慢性病(OR = 1.856,P<0.001)是城市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特有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存在着城乡差异,城市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且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对城乡失能老人的干预措施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罗敏  宛云英  张菊英  应桂英  甘华平  谭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695-2697,2710
[目的]了解四川省城乡老人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四川省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点资料,描述四川省城乡老人的生命质量现状,运用多水平方差成分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城市老年人生命质量较农村老年人好,城市与农村老年人均在疼痛/不适方面的问题最为严重,城乡老人存在问题的百分比分别为19.3%和29.7%.城乡老人生命质量的共同影响因素为人均年收入、是否患慢性病、行走失能和视力失能;差异因素为性别、年龄和听力失能.[结论]城乡老人的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应采取针对措施提高城乡老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对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中,重度失能和多病共病比例大,医疗护理类服务利用率较高,但群体分布不均。婚姻状况、每月退休金、医保报销比例及过去半年住院治疗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利用医疗护理服务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养老机构应加强慢性病管理,推进医养融合,扩大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无伴侣和贫困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以促进失能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公平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探索其与社会经济、人群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及直观式健康量表开展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测量与分析。结果:农村地区老年人总体生命质量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配偶健在、有亲友同住、家庭收入水平较好情况下,均有较高的生命质量,低龄老人健康优于75岁以上高龄老人,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生命质量较差。结论与建议: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需要家庭、政府、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要关注高龄老人、独居及丧偶老人的身心健康;政府部门除了要加大对低收入老年人的医疗和生活救助外,还要重视老年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机构养老供给与需求研究"为例,从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对象与总体框架、研究过程等几个方面展示了其研究思路,并简要介绍了初步调查结果:民族农村地区确有一定规模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家庭养老仍是民族老人的主要需求;民族农村地区机构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问题。呼吁各领域学者对民族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辽宁省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302名独居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模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219例(72.5%)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83例(27.5%)选择机构长期照护,勉强能在家生活(76.3%)和没钱去养老机构(60.3%)是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2个主要原因,选择机构长期照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专人提供生活照料(73.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收入(OR = 4.156,P = 0.001)、社会支持(OR = 0.903,P = 0.036)和能力等级(中度失能:OR = 26.593,P = 0.001;重度失能:OR = 557.370,P<0.001)是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居家长期照护仍然符合大部分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意愿,应针对独居失能老人的不同特点,加强居家长期照护功能并发展机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健康管理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健康管理需求问卷》,对河南省某乡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213名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健康管理需求总得分为(122.65±7.95)分,平均得分为(3.96±0.26)分,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各维度平均得分为:健康档案(4.34±0.36),身体评估(3.77±0.45),心理健康(3.81±0.56),医疗环境(4.47±0.54),健康知识(3.99±0.30),智慧养老(4.26±0.63),死亡教育(2.16±0.70),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月均医疗费用,失能时长,疾病感知,居住情况,慢性病种类,失能程度是影响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健康管理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健康管理需求较大,尤其在医疗环境、健康档案及智慧养老方面,可通过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失能老人签约服务包、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并构建远程健康管理平台等方式满足其健康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也较为迅速。本研究对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人慢病现况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进行研究,为今后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农村空巢老人的社区慢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01-2018-03从甘肃省天水地区秦安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一个村,村中99名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结果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5.86%;患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不同年龄组社会支持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P=0.03;男性客观支持总分为(7.04±2.46)分,高于女性的(5.90±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男性积极应对得分为(18.42±6.25)分,女性为(18.07±4.7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75;男性消极应对得分为(9.84±4.79)分,女性为(8.55±4.4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8。不同年龄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巢老人中,轻度抑郁55名(55.6%),中重度抑郁19名(19.2%)。不同性别、年龄空巢老人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甘肃省天水地区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抑郁率较高,社会支持较少,农村空巢老人对慢性病大部分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的养老供需现状,为民族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对策。[方法]采用立意整群抽样,对665名傣族、侗族、藏族农村居家老人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3个民族农村地区的养老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多发慢性病且失能率高,倾向于有社会养老服务支撑的居家养老意愿强(傣族97. 4%、侗族96. 6%,藏族99. 6%);自报告医疗保健康复需求高居首位(傣族占81. 28%,侗族占87. 66%,藏族占67. 80%);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增加、养老机构数与床位数增加,但集中分布在州、县、乡;养老院环境显著改善,但入住率较低,傣族为11. 03%,侗族为22. 61%,藏族为7. 2%。[结论]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意愿强,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与养老需求脱节;家庭社区层面医养资源分离、投入少使多层次医养服务体系建设难落实;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加剧了服务体系建设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风险。方法:采用CHARLS全国基线调研数据,运用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的家庭经济风险、疾病相对风险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段城乡慢病老人存在经济风险与经济负担。结果:城市慢病老人的疾病经济负担高于农村;慢病老人家庭经济风险和个人疾病经济风险均较高,且存在着城市高于农村、高年龄段高于低年龄段、慢病患者高于非慢病患者的趋势。结论: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于老年慢病患者的保障能力,特别要改善农村地区高年龄段老人的医疗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贵阳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点慢性病死亡及早死概率情况,评价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健康水平。方法 利用贵阳市2018年5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死亡监测数据,根据WHO推荐的早死概率计算方法,计算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水平和早死概率。结果 贵阳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四类重点慢病报告死亡率为463.2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520.27/10万,女性死亡率为402.62/10万;城市居民死亡率为425.87/10万,农村为509.07/10万。四类重点慢病早死概率为15.95%,其中男性早死概率为20.64%,女性为10.87%,男性四大类重点慢病均高于女性;城市居民为14.75%,农村为17.39%,除糖尿病外,其余三类重点慢病农村地区早死概率均高于城市。结论 贵阳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对降低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具有积极的影响,应持续加大和推广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同时应对农村地区和男性群体的重点慢性病防控工作给予更多的政策和防控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延边农村朝、汉两族留守老人慢性病患病及就诊延迟情况,探讨延边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延边地区农村312名留守老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延边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7%,其中朝鲜族老人患病率为71.5%;汉族老人患病率为61.9%;汉族老人慢性病患病前六位依次为高血压(31.1%)、肺部疾病(21.6%)、心脏病(18.9%)、骨、关节病(14.3%)、脑部疾病(9.1%)、糖尿病(6.8%);朝鲜族老人慢性病患病前六位依次为高血压(38.9%)、骨、关节病(23.7%)、肝部疾病(19.3%)、肺部疾病(12.6%)、心脏病(10.9%)、胃肠疾病(7.1%);留守老人慢性病就诊延迟的病人143人,就诊延迟率为68.9%,其中汉族就诊延迟率为71.4%,朝鲜族为5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入、有无慢性病是留守老人慢性病就诊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延边地区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就诊延迟情况严重。与汉族老人比较,朝鲜族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就诊延迟率低,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今后应根据民族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慢性病就诊延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评成都市60岁及以上失能老人自评与代评生命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评估两类结果的一致性及代评可行性。方法:使用EQ-5D-5L测量失能老人自评与代评的生命质量,应用加权Kappa和ICC进行一致性检验,使用Mann-Whitney/Wilcoxon和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单因素与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使用了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失能老人自评健康效用均值为(0.106±0.308),EQ-VAS均值为(62.06±21.91);代评健康效用均值为(0.113±0.323),EQ-VAS均值为(63.04±21.25),代评结果均略高于自评结果。自评、代评健康效用值与EQ-VAS一致性较好(ICC均大于0.70),各维度一致性为尚可或中等(加权Kappa值约为0.40~0.50)。失能老人失能程度、经济状况、户外活动与睡眠、照护者与老人的关系、照护者是否掌握照护相关知识等对失能老人生命质量及自评、代评结果差异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失能老人生命质量远低于常人,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提高失能老人生命质量;其主要照护者的EQ-5D-5L代评结果可考虑作为失能老人自评结果的补充,但个别维度需谨慎应用,需考虑被评价对象的人群特征与个人差异、代理人类型、测量工具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州黔南民族地区汉族、布依族和水族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现况及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级整群抽样方法,从贵州黔南民族地区3个县抽取符合要求的汉族、布依族和水族留守老年人,共1 033人。用自制问卷调查留守老年人一般情况、慢性病情况及日常生活功能等。结果贵州黔南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97,P0.05),其中汉族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率最低(40.89%),布依族居中(49.60%),水族受损率最高(60.34%),不同民族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和就诊便利情况是共同影响因素外,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影响因素不同。结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应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根据不同民族特点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卫生政策,加强对高龄留守老年人健康教育及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以减少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伤残失能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贵州黔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年人慢性病情况及日常生活功能受损情况。方法在贵州黔南民族农村地区,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符合要求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及日常生活功能情况等。结果贵州黔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69.13%、64.25%(P0.05),两者慢性病患病率前3位的疾病从高到低均为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等骨骼肌肉病、高血压。留守老年人ADL和IADL的受损率分别为20.24%、47.86%,非留守老年人ADL和IADL受损率分别为22.03%、44.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黔南民族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尤其是留守老年人;留守与非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分布大致相同,慢性病与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共患情况突出;在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慢性疾病防治对策和提供合理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从而预防或减缓老年人慢性病流行和日常生活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社区失能老人对互联网+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及使用意愿。方法 随机抽选2020年12月—2021年8月在金华市社区失能老人500例,采用一般资料表、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问卷进行调查,最终回收308份信息完整数据。结果 文化程度越高、无子女、与配偶同住、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失能老人越倾向于选择居家照护,慢性病种类越多、独居、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文化程度低的失能老人则倾向于机构照护(p﹤0.05)。结论 社区失能老人存在多方面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高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慢性病种类多且独居的老人,应建立长期照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现状及人群分布特征,为优化该地区乃至全国农村地区老年慢性病共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该地区1849名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健康体检数据,对其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老年居民的患病情况。结果:研究对象慢性病患病率为86.5%,共病率55.2%,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共病组合为腰椎骨量减少+高血压组(14.3%),不同性别、BMI以及慢病管理情况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张家港市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问题需引起重视,高血压和腰椎骨量减少为该地应重点防治的慢性病,女性、超重或肥胖居民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优化慢病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健康管理、长期照护模式的总结分析,结合我国实际设计一套以社区为中心,针对我国城镇老年人群体的慢病预防、慢病管理、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日常照护等方面的整合性健康管理与长期照护模式。通过构建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干预以及体检四大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的健康管理模式,并在健康评估有风险时直接把这部分人群无缝对接到长期照护体系中来,使得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有科学的管理,降低向失能和半失能转化的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依照老年人的躯体功能和认知能力评定我国老年人的失能失智状况,了解其长期照护服务现状,旨在为我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2011年跟踪调查数据,根据KATZ量表和MMSE量表对老年人失能失智现状进行评估,利用SPSS 19.0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分析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现状。结果 65~79岁、80~89岁、90~99岁和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分别是5.5%、15.6%、34.1%和51.7%;失智率分别是4.8%、17.1%、36.3%、56.6%。结合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加权处理,我国城市地区男性老人失能率为10.5%,女性为11.2%;镇区男性老人失能率为7.5%,女性为8.1%;农村地区男性老人失能率为5.2%,女性为8.0%。城市地区男性老人失智率为7.4%,女性老人失智率7.1%;镇区男性老人失智率4.2%,女性为7.9%;农村地区男性老人失智率6.1%,女性为10.8%。随着老人失能或失智程度的加重,部分老人表示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护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对于社会服务有需要,但是老年人作为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有限,无力负担高昂的照护费用。结论老年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或失智状况,在高龄老人中尤为多见。随着家庭照护能力的不断弱化,国家和政府层面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苏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为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方法 2014年7—8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苏北徐州、连云港和宿迁3市24个行政村的部分空巢老人进行入户面对面的询问调查。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苏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59.9%(844/1 409),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占52.6%(741/1 409),患2种慢性病的占26.3%(371/1409),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21.1%(297/1 409)。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家庭和睦、生活满意度、吸烟、饮酒、锻炼的空巢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苏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偏高,可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老人不良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