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介全国名中医张西俭主任医师辨治小儿外感发热的学术经验。包括对小儿平脉和小儿外感发热的脉象特点的认识。张西俭主任医师擅长以"脉诊优先、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小儿外感发热病机要素主要包括数邪兼杂、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传变迅速等方面;针对病机,用药强调相济相成、相反相成,治法采用寒温并用、清散同行、双解表里、攻补兼施。并介绍了服药调摄的相关经验,举典型病例以说明。张西俭主任医师临证辨治小儿外感发热效果甚佳,其经验值得总结传承。  相似文献   

2.
介绍清代名医许豫和《小儿诸热辨》中有关小儿发热的治疗经验,提出其治疗小儿发热具有3个特点:治外感发热,察小儿之体,辨六气从化;疗内伤发热,诊致病之源,分积滞惊恐;详杂症从属,析寒热异同,明温清之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范永升教授治疗小儿多形性红斑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和收集整理范永升教授治疗小儿多形性红斑的医案,分析范教授对小儿多形性红斑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范教授辨治小儿多形性红斑临床经验,并举案例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认为小儿多形性红斑多以小儿脾气不足、复感外邪所致,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虚、热、瘀"。根据感受病邪程度,将本病分为邪犯肺卫、热炽营阴、耗气伤阴等不同阶段,治疗上分别以辛散表邪、宣清郁热,凉血解毒、消瘀散斑,健脾和胃、清气养阴为治则。范教授通过将小儿生理特点与多形性红斑起病转归有机结合的辨治思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范永升教授从"虚、热、瘀"角度分阶段辨治小儿多形性红斑,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灿东教授用辨病、辨人、辨机、辨症、辨证的"五辨"思想论治小儿厌食,认为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失健,纳运失调,临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气滞湿蕴为标,治疗上调理脾胃贯穿始终,佐以化湿、消食、疏肝、平肝等,标本兼顾。此外,还应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喂养习惯及管教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小儿厌食的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方法]整理本科室应用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疾病的相关案例,并分析之。通过对人参败毒散验案、桂枝汤验案、桂枝人参汤验案、附子理中汤验案、四逆汤验案的分析,阐述温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辨治思路。[结果]对虚人感寒、太阳中风、太阳太阴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少阴证五则由感受寒邪或阳气虚弱所致的长期发热验案,采用辛温解表、益气扶正、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温中解表、温补脾肾、回阳救逆等法治疗,方用人参败毒散、桂枝汤、桂枝人参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结论]应用六经辨证思路,采用温法治疗寒证引起的小儿长期发热可取佳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吕沛宛 《中医学报》2016,(9):1309-1311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治疗发热的过程中,谨守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大法,悉心研究证候和病机的演变,总结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10个方面不同证候共性表现,丰富了临床对辨别发热病寒热属性的诊断价值。在治疗思路上,甄别发热病属外感时邪还是内伤引起,且不忘结合体质辨证,外感发热多见风寒、风热、风毒、湿温,内伤发热常见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积滞发热、肝郁发热和血瘀发热。在治法上遵循三因制宜,法随理变,方随证出,师古而不泥古,忠于临床发热患者不同发热证候表现,善思总结,敢于创新,辨证使用内外治法,多法相使,临床治疗发热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小儿泌尿系统疾病,该文概括出小儿难治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脾虚是小儿肾病难治的关键,"湿热"是贯穿肾病始终的病理产物,"瘀"为肾病难治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主线辨证施治,探讨健脾化湿、清热化瘀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机理,旨在探求辨治小儿难治性肾病疗效确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俊武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4):613-614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小儿厌食症、小儿发热、小儿腹痛的辨证论治,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治法。结果本组经运用小柴胡汤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少阳病。笔者根据其证治,将其用于治疗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症、小儿发热、小儿腹痛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分析小儿厌食症、小儿发热、小儿腹痛的辨证论治,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治法。结果本组经运用小柴胡汤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少阳病。笔者根据其证治,将其用于治疗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症、小儿发热、小儿腹痛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就国内有关小儿胃脘痛中医研究文献,分辨证论治、专方专药、辨病论治、其它疗法四个方面作以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胃脘癌疗效肯定,但临床研究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小儿"外感发热"泛指因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致的发热,大体与西医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对应。本文总结近十五年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比较各外治法的优缺点及相关理论支持,证明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方法多样,疗效显著,部分优于西医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病理特点,中医病名以"血浊"较为适当。应采取病证结合的诊治方法,即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中注意辨五脏六腑与虚实标本,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合理选用调脂中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晚期肿瘤癌性发热的有效性,以期为临症应用提供有效方法。方法从中医学与辩证分型揭示针刺治疗肿瘤癌性发热的本质。结果通过对癌性发热辨病论治,应用针刺治疗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癌性发热者,可用针刺退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就国内有关小儿胃脘痛中医研究文献,分辨论治专方专药、辨病论治,其它疗法四个和以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胃脘痛疗效肯定,但临床研究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琦教授在治疗疾病时倡导"主病主方",特别强调,中医临床既要辨西医之病,也要辨中医之病,还要辨症状论治。辨西医之病时要融中医之论、扬中医之长、辨中医之证以及特异治疗。主病主方"四级"制方思路,既体现辨病与辨证、辨体有机结合,又不失目标指归明确、执简驭繁,为中医临床诊疗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失眠具有高发病率和高共患病性的特点,这一公共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王琦教授在失眠症的治疗方面,结合失眠的病机:阴阳失调、阳不交阴,应用"交合安魂汤"为失眠的主方,疗效卓著,其中半夏与夏枯草为一对药,百合和苏叶为一对药,主要作用是交会阴阳,使营卫运行恢复常度,从而维持机体睡眠与觉醒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导师张立山教授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方法]通过查找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论述小儿外感发热易三阳合病的特点,对导师张立山教授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附验案二则加以佐证。[结果]张师认为小儿纯阳之体,脏腑娇嫩,易外感内伤而发热。针对其易从阳化热及常兼食滞、痰饮的病因病机,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切中病机,疗效较佳。所举化脓性扁桃体炎及小儿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两则验案均符合三阳合病病机,从此入手,以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为基础,再加太阳、阳明相关方剂,合方加减,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外感发热,切中病机,可达迅速退热之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李素卿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治疗小儿疾病时,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中医经典方剂加减变化,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李教授治疗小儿发热时,根据小儿疾病特点和体质因素遣药组方,多则3~4剂,少则2剂,即可退热,疗效好,副作用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验案介绍如下.1 典型病例病例1袁某,男,6岁.主因发热伴流涕2d,于2010年3月22日就诊.患儿于2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 ℃,伴流涕,曾服用退热药、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具体不详)1d,体温可降至正常,但服退热药4h后体温再次升高达39℃,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刻下症:发热,轻咳,流清水样鼻涕,咽痛,无头痛、呕吐,患儿发热之前有寒战,四肢冰凉,口渴,大便干.查体:体温39℃,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红,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利巴韦林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利巴韦林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亦显著高于单纯利巴韦林治疗。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采用辨证分型、辨病分期、专方加减的方法,从而到标本兼顾、缩短病程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9.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20.
外感发热后心肌受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根据中医理论一般将其按照"心悸"、"胸痹"等进行辨证施治。导师姚魁武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在辨治心悸、发热,调护脾胃等方面具有中医治疗优势。姚师认为外感发热后的心肌损伤多由外邪袭肺后内舍心包,伤及心脉所致,其病机为心脉阴阳失和,气血营卫失养,因此治疗以调和气血阴阳,并兼顾正气及脾胃为主。常用方有升降散、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等,并根据病情变化予以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