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高血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13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5只,分别灌胃1ml 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氯吡格雷溶液(10mg/kg),每日一次。连续四周后,用高功率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F)检测大鼠脑皮质、耳廓及趾血流量、血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用血流成像仪(LDPI)观察脑血流分布状态。统计学分析检测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除血细胞聚集度和脑皮质血流速度外,氯吡格雷组大鼠上述LDF检测指标值均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或P0.01),LDPI检测脑皮质血流分布曲线整体右移,脑皮质高血流量(800-1500PU)面积百分比较溶剂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SHR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高效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F)的小波分析早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微循环血流灌注频谱特征。方法:8周龄、10周龄、13周龄雄性SHR大鼠(实验组)和8周龄、10周龄、13周龄WKY大鼠(对照组),每组各周龄大鼠均7只,采用多功能LDF检测两组大鼠耳、趾、脑皮质和肾皮质血流量(Flu),并利用小波分析上述部位的血流灌注信号(SFBO)的频谱特征。结果:13周龄实验组大鼠的趾部血流灌注信号在神经活动(brand4)和内皮来源(brand5)相关的信号区间内明显高于同周龄对照组大鼠(P0.05)。实验组大鼠各部位的血流灌注信号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在趾部,10周龄实验组大鼠在各个频率信号区间的血流灌注信号均明显减弱,但是在13周时又再次升高,肾部交感神经来源(brand4)信号区间也呈现该现象。耳部和脑部的血流灌注信号随周龄的变化相对平稳。对照大鼠脑部的血流随着周龄的增加在各个频率区间都呈现血流灌注信号减弱的趋势,尤其是与内皮来源(Brand5)(P0.05或P0.01)和肌源性活动(Brand3)相关的频率范围。结论:通过小波转换分析早期高血压大鼠的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信号,从时频分析的角度为评估高血压大鼠的微循环状况提供另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升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衰模型的皮肤微循环。方法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心衰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的皮肤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含量。结果实验组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血流量降低了30 % ,血流速度降低了28 % ,而血含量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血流速度变慢可能是升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衰时皮肤微循环改变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及急性脑缺血损伤动物高压氧暴露后大脑微循环血流动力作用的变化。方法 :成年沙土鼠 61只 ,随机分为 0 .1MPa、0 .2MPa、0 .2 5MPa高压氧暴露组 ,脑缺血损伤组和对照组。实验时动物用urethane麻醉 ,在颅骨顶开窗 ,暴露软脑膜。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脑缺血损伤。用LMB 1检测软脑膜细动静脉管径和流速 ,用LDF 3检测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动物在小型氧舱进行了实验暴露。结果 :动物在 0 .2MPa氧暴露后软脑膜细动脉比暴露前收缩 10 .1% ,细动脉血流速度比高压氧暴露前减慢 0 .58mm/s ,细静脉流速比高压氧暴露前减慢 0 .2 9mm/s ,大脑皮质血流量减少 3 4 % ,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而脑缺血损伤动物暴露于 0 .2 5MPa高压氧 60min ,细动脉可在颈动脉再灌流后血流速度得到一定改善的基础上净增 0 .85mm/s ,细静脉血流速度增加 0 .3 1mm /s ,脑皮质血流量在高压氧暴露后可恢复到或接近脑损伤前水平。单纯脑缺血组在实验观测期间软脑膜细动静脉血液速度和脑皮质血流量均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机体不同状态 (脑缺血性损伤与正常机体 )高压氧暴露后脑血流动力作用出现的差异 ,可能与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对氧的反应与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肠系膜和软脑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PTSD组(n=12)。采用单程延长刺激法复制PTSD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大鼠肠系膜及软脑膜微血管内径和血流速度的改变;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D组大鼠在旷场中穿行格数及直立次数显著减少(P0.01);肠系膜及软脑膜细动脉、细静脉管径明显变细(P0.05),血流速度趋缓;血浆NA和ET-1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eNO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TSD大鼠存在肠系膜和软脑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研究血管内皮因子在糖尿病 (DM )病人及血管并发症中的变化。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氧化氮(NO)、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内皮素 (ET)在 74例DM和 30例正常对照组水平 ,同时测定甲襞微循环。结果 :血浆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随着并发症的增多及病情的加重血浆NO随之减少 ,ET随之增多 ,微循环血流速度DM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浆NO与微循环血流速度呈直线正相关 ,NO与ET、ET与微循环血流速度均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ET及NO在DM及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 ,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M及血管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干预后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性外泌体对H2O2损伤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骨髓培养法提取大鼠MSCs,取P3代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培养基中加入30 ng/mL BDNF),分别收集细胞上清,超速离心法分离并纯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鉴定外泌体形态;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CD63;实验将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分为4个组:对照组、H2O2组、MSCs外泌体组和BDNF-MSCs外泌体组,前2组培养基中加入PBS,后2组加入相应外泌体(MSCs外泌体组和BDNF-MSCs外泌体组外泌体蛋白浓度均为50μg/mL)均预处理12 h,后3组在培养基中加入H2O2(0. 521 mmol/L)对PC12建立氧化应激的细胞损伤模型;于10 h后以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检测活性氧(ROS)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Western blot检测Bcl-2与Bax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 P3代MSCs细胞表面CD90表达阳性。成功提取出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可见大量直径40~100 nm的不规则球体或茶托形的囊泡结构,膜清晰,相对完整,Western blot显示CD9、CD63蛋白表达阳性。相比于单纯损伤组与MSCs外泌体组,BDNF-MSCs外泌体组细胞活性最高、SOD活性最高、ROS含量最低、Bcl-2/Bax值最高。结论经BDNF干预后的MSCs源性外泌体在H2O2对PC12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MSCs源性外泌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环外泌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血液科13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DLBCL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5.6岁。同期14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7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8.9岁。获得血浆外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和qNano分析仪对体检者、DLBCL患者外泌体进行鉴定。设空白对照组(U2932细胞)、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外泌体+U2932细胞)、研究组(DLBCL患者外泌体+U2932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综合评估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高通量技术检测4例DLBCL患者血浆和4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外泌体中miRNA表达谱;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DLBCL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浆外泌体中miR-92b表达水平。结果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健康体检者、DLBCL患者外泌体呈现典型的茶托样结构,qNano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的外泌体主要集中在20~100 nm;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血浆,外泌体中CD63、CD9这两个外泌体标志蛋白均有明显的表达。流式细胞结果显示,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细胞G0/G1期受到抑制(P 0.05);MTT结果显示,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t=17.3,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中PCNA和Ki-67表达减少(t=33.5,P 0.05)。相比于对照组,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浆外泌体中miR-92b表达减少,RT-PCR结果显示miR-92b表达减少(t=12.9,P 0.05)。结论循环外泌体通过介导miR-92b抑制DLBCL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应用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仪,观察了维脑路通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所致大鼠脑缺血时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脑微循环血流量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研究了多巴胺对失血性休克大鼠(n=44)肾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20μg及40μg/0.1ml/100g体重静脉注射后5分钟,20分钟时肾灌流量均有明显增加,月龄低的大鼠比月龄高的大鼠反应更敏感。失血性休克家兔(n=17)静脉注射多巴胺后(100μg/1ml/kg体重)20分钟,肾皮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明显增加,但是用电磁血流量计同步测定左肾动脉血流量,结果发现并无明显增加。根据上述结果,作者认为多巴胺增加肾皮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作用并不是通过肾血流量的增加,而可能是通过肾微循环内血液再分布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