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9):2589-2590
目的:观察与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凝与溶栓的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用药以后,两组患者相应症状与体征都有改善。试验组有效4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可以更有效防治下肢DVT,不良反应少且用药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4例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比较组间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实施超声消融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疗效,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并归纳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围术期行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进行各自治疗以后,应用了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两方面,分别为6.67%(2/30)和93.33%(28/30),均远优于对照组的30.00%(9/30)和33.33%(10/30),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结论在骨科创伤手术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方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马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31):4115-4116
目的总结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将2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任何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腘、股静脉血栓,软组织损伤和置换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性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消融进行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溶栓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为(4.7±1.1)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为(8.5±1.8)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消融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缩短平均溶栓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素华 《中外医疗》2016,(24):172-174
目的:观察和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骨科病房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4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诊疗方案,干预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评分为(81.32±7.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科患者术后护理中,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8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应用数字随机的方式将从本院近年来收治的骨科手术治疗患者中随机择取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综合性护理干预,患者例数为64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例数为64例),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最低的是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最高的也是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更容易获取患者的满意,适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前镇痛对干预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给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0例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麻醉,给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前镇痛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24h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明显(X2=6.82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不但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还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骨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翟颖 《吉林医学》2013,(35):7502-7504
目的:观察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探究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45例设为此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例数分别为23例与22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在日常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只进行日常护理。结果: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术后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上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4例骨科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各组49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08%,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8.5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以97.96%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术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大大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18例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59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59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下床时间。结果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研究组显著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下床时间均更短(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护理措施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20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两个组:一组为观察组,10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前评估、术后体位护理与运动锻炼、心理护理等等护理措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经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能够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患者的痊愈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6.
鞠英实 《当代医学》2016,(28):125-126
目的:分析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50例骨科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5例,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骨科术后的护理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702-4703
目的:分析中医西结合治疗骨伤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以骨伤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凌云  季媛媛 《安徽医学》2017,38(6):796-798
目的 探讨Wells评分指导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25例,根据是否接受在Wells评分指导下进行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根据术后10~14 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评定标准.结果 两组Wells评分低、中、高危险度患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9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结论 Wells评分指导下的预见性护理在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的影响。方法2012年52例大手术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2013年67例大手术患者应用早期干预护理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制定基本预防和药物、机械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CD压力抗栓泵在预防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120例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SCD压力抗栓泵.对2组患者下肢肢体疼痛、乏力发生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术后下肢疼痛、乏力发生率为20.0%,实验组发生率为6.7%;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实验组无深静脉血栓发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D压力抗栓泵可有效减少骨科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