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63例麻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麻风诊断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63例麻风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及结论:63例麻风患者瘤型麻风35例,为麻风主要临床表现型,麻风样反应3例,易引起误诊,误治;合川26例,为重庆市主要发病地区,城镇患者15例,并不少见;由于麻风是一个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重视对麻风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麻风杆菌细菌密度指数与瘤型麻风患者三种血清免疫球蛋白(1gG.1gA及1gm)含量相关情况。使用皮肤切刮法检查瘤型麻风患者的细菌密度指数,用琼脂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瘤型麻风患者三种血清1g.80例瘤型麻风患者中麻风杆菌检查阳性的29例。  相似文献   

3.
组织样麻风瘤往往发生于经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后病情恶化或复发的病例,也可发生于未经抗麻风治疗的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患者中.笔者报道的是一例未经过化学治疗的组织样麻风瘤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县有两家系四代分别有9例和11例麻风患者,现报告如下: 家系1:户主蓝某,汉族,四代共42人,其中麻风患者9例(T~*6、L~(**)3),占21.4%;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阳性39人,阴性3人.第一例患者为父亲,曾与一瘤型麻风同住一年,63岁发病,瘤型麻风;第二代6人其中1人发病,结核样型麻风,发病年龄47岁;第三代20人中发病7例,5子患结核样型麻风,2女患瘤型麻风,发病年龄4~28岁,均与祖父(瘤型麻风)长期密切接触:第四代15人,年龄7~15岁,现均未发  相似文献   

5.
两型麻风反应与预后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阿根廷麻风专家 S.S,Chujman氏认为瘤型麻风反应对患者有益,结核样型麻风反应预后不良。我们就湖南永顺高峯坡医疗站近五百例麻风患者中,以其生活及病症的情况大致相同的而病期均在十五年以上的六十六例两型的晚期患者,以其麻风反应的有无、患者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世界卫生组织(WHO)麻风专家委员会在1977年的第5次报告中建议在用氨苯砜(Dapsone)治疗非瘤型麻风患者时,应在用药至疾病转为非活性后再继续治疗一年半。但在多数控制麻风患者的治疗方案,非瘤型患者的疗程比这更长。而仅少数患者的疗程少于5年。部分原因可能是难以确定疾病的不活动性,从而导致不必要地延长治疗。毫无疑问许多患者难以坚持长期单一的氨苯砜治疗;许多患者没有完成整个疗程,许多病人不按时就诊,有些虽按时就诊,但也未按时服药。此外,因为非瘤型麻风占全部麻风病患者的50—80%,加长疗程分散了对传染性瘤型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解放以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江苏省的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全省性普查普治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有大批瘤型麻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如何严格而又恰当地掌握瘤型麻风治愈标准,成为当前麻风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对判断瘤型麻风治愈起着重要作用,1963年福州会议制定的暂行标准要求出院瘤型麻风在病理上无麻风性特异性病变和抗酸染色查菌阴性,并在纪要中强调提出出院条件不得低于此标准。。试行十六年来,有些  相似文献   

8.
神经脓肿是结核样型麻风外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特点,但却极少见于瘤型麻风。直至1977年,文献上仅有8例瘤型麻风神经脓肿的报道。由于国内仍未见这方面的资料,故我们将所遇到的两例瘤型麻风神经脓肿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例1:男,57岁,临床上为典型的瘤型麻风。面部、两耳垂浸润性损害(狮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在各州县开展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和普及宣传麻防知识,达到群防群治的目的.方法:我院将2例麻风病人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误诊分析.结果:例1男性,双上肢持续麻木疼痛2月余,入院治疗后,进一步确诊为BL型麻风,经抗麻风治疗2年全愈.例2女性,下肢溃疡、肌肉酸痛,我院诊断为瘤型麻风,经抗麻风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在综合医院误诊麻风病不少见,故在州县综合医院广泛普及麻防知识,培训麻防人员,提高和诊断麻风病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风病被误诊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3例不同型别麻风病例临床资料。结果:3例误诊病例从不同的临床初发症状到确诊,平均误诊时间达9年之久。结论:麻风误诊原因主要在于临床医生麻防知识缺乏且宣传培训力度不够所致。故应在麻风低流行情况下加强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麻风防治知识水平,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对社会、家庭和患者自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瘤型麻风伴严重Ⅱ型反应患者的护理。方法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予以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结果患者麻风反应得到控制。结论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控制了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2.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少见的慢性传染病,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流行史,解放后,我国对麻风病的防治措施加大,发病率显著下降,许多地区麻风病已消灭多年,因此许多医务人员对这个病的认识不足,了解不是太深,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我们临床发现的一例瘤型麻风误诊达4年之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腔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期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E染色、特殊染色及Real-time结核/非结核PCR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病理检查见肉芽肿性病变,组织细胞浸润,PAS、PASM、抗酸及金胺O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Giemsa染色和Real-time结核PCR阴性,确诊为瘤型麻风。结论对于肉芽肿性病变,伴有大量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者,应想到麻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综合医院麻风患者误诊入院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收集误诊入院的6例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患者隐瞒病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医生警惕性下降和诊断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结论 在麻风已逐步进入低流行的情况下,提高医生的警惕性和诊断水平是防止麻风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瘤型麻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瘤型麻风的组织病理学、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及结论瘤型麻风传染性强、细菌数量多、病情重,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抗酸染色  相似文献   

16.
麻风病有很多类型。在两个极型,即皮损局限,通常查不到菌的纯结核样型(TT)与皮损广泛,大量带菌的纯瘤型(LL)之间,存在一系列中间类型,分别称为偏结核样型的界线类(BT)、中间界线类(BB)和偏瘤型的界线类(BL)。各型的预后相差悬殊,临床表现呈现连续光谱似的改变,显然反映了宿主对抗麻风菌的免疫力有所不同。 近年来关于麻风患者免疫状态研究的资料很多,往往选择瘤型(包括BL与LL)麻风  相似文献   

17.
1973年7月以来,我们用带菌的麻风患者皮肤组织接种了13批小鼠,现将接种时间超过4个月的11批试验情况简单汇报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人麻风菌的来源:21名麻风患者中界线类偏瘤型8名,界线类偏结核样型2  相似文献   

18.
超氧阴离子(·O_2~-)是吞噬细胞的重要杀菌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影响着体内·O_2~-的浓度。本研究分析各种类型麻风病人(LL、BL、TT、BT)体内SOD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同时与正常人和非麻风皮肤病患者进行比较,探讨麻风病人的自由基代谢紊乱与麻风发病的关系。结果发现LL、BL活动期麻风病人组的SOD含量高于LL、BL、TT、BT痊愈病人组和TT、BT活动期病人组以及非麻风皮肤病患者组、正常对照组(P<0.05);而LPO则明显低于非麻风皮肤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麻风病人体内SOD含量增高,与麻风病人主要是瘤型和界线偏瘤型麻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麻风病患者常表现为纲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增强。瘤型患者尤甚。作者选择鄂西自治州7个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麻风患者100例,其中瘤型患者80例,结核样型患者20例,20例当地健康人为对照。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用琼脂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  相似文献   

20.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29岁.因全身红斑、结节伴痒2月入院.于2月前食海蟹后,全身出现大小不一风团伴痒,不烧,反复搔抓后部分呈结节状,部分溃烂.曾以"神经纤维瘤"住他院治疗二周,全身皮疹溃烂部分消失,但结节无变化,因反复搔抓局部皮肤增厚,肿痛,以面部皮肤为甚.既往体健,否认有麻风接触史.体查: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双眼睑水肿,睁眼困难,面部红肿,见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小红色结节,四肢、躯干散在暗红色,大小不一斑块,有抓痕,双手大鱼际肌中度挛缩,头发、眉毛稀疏,余无特殊.诊为:泛发性湿疹.予以抗炎、抗过敏、激素治疗20天无效,面部结节部分出现溃烂,渗液不止,且结厚血痂.皮疹分泌物及血清镜检见大量抗酸杆菌,病理确诊为麻风(瘤型),转至麻风病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