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现场评价雾炮型履带式防疫机器人(DC-IV)喷雾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的效果,为蚊媒病暴发和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介生物紧急控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将防疫机器人应用于白纹伊蚊栖息地实施超低容量喷雾,配套使用不同剂量的德国拜耳列喜镇水乳剂(总有效成分含量104 g/L,其中S-生物烯丙菊酯1.4 g/L、氯菊酯102.6 g/L),超低容量喷雾模式下使用3种不同剂量。在傍晚蚊虫活动高峰期用帐诱法进行蚊虫密度调查,观察施药前后实验区和对照区的白纹伊蚊密度变化,计算蚊虫密度下降率。结果有效成分使用量为0.125 00或0.062 50 g/m~3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时,均可在30 min后达到88%以上的杀灭效果,在使用0.031 25 g/m~3时30 min后蚊虫密度下降率也可达到75%以上。结论雾炮型履带式防疫机器人超低容量喷雾系统对蚊虫速杀,可为蚊媒病暴发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介应急处置提供一种快速防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热烟雾喷洒技术现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的效果,为蚊媒传染病的媒介应急控制提供技术储备。方法采用10%右旋苯醚菊酯水乳剂和10.4%氯菊酯·S-生物烯丙菊酯水乳剂进行热烟雾喷洒,人诱停落法监测蚊虫密度,观察施药前后试验区和对照区的白纹伊蚊密度变化。结果人诱停落指数结果显示,10%右旋苯醚菊酯水乳剂和10.4%氯菊酯·S-生物烯丙菊酯水乳剂的0.5 h蚊虫平均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达到97.4%和91.6%,24 h平均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47.5%和40.1%。结论热烟雾喷洒可快速地降低外环境白纹伊蚊密度,为媒介伊蚊的应急控制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02Ⅰ型摩托车载超低容量喷雾系统,用于蚊媒病暴发和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介生物紧急控制。方法02Ⅰ型摩托车载超低容量喷雾系统由运载工具、超低容量喷雾器和控制系统3部分组成,效果评价试验在傍晚蚊虫活动高峰期进行,用帐诱法采样,以试验区密度下降率表示试验结果。结果02Ⅰ型摩托车载超低容量喷雾系统机械性能稳定、越野性能强、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喷洒1%富右旋苯氰菊酯超低容量制剂,用药剂量为5.25L/hm^2时,蚊虫密度即时下降率为84%~96%,当剂量增加到6.75L/hm^2时,蚊虫密度即时下降率可达100%。喷雾处理24h后,试验区内蚊虫密度即大幅度回升,密度下降率仅为11%~40%,有的试验区部分蚊种甚至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说明超低容量喷雾野外防治蚊虫没有持效,增加剂量亦不能提高持效作用。结论02Ⅰ型摩托车载超低容量喷雾系统对蚊虫速杀效果好,是蚊媒病暴发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介生物紧急控制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低容量喷雾中杀虫剂药物种类、距离、剂量对杀灭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影响,为指导科学合理使用杀虫药械控制媒介伊蚊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种背负式超低容量喷雾机和3种杀虫剂对空旷地域不同距离挂笼中白纹伊蚊进行定点喷雾,观察30 min击倒率和24 h死亡率,比较其杀灭距离、有效剂量等。结果 104 g/L氯菊-烯丙菊水乳剂、10%烯丙氯菊水乳剂和5%氯菊四氟醚水乳均10倍稀释,对5~12 m距离白纹伊蚊野外种群都能达到较好的杀灭效果;5 m的喷雾效果均为最好,距离间的喷雾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野外种群的击倒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实验室品系,30 min击倒率野外种群比敏感品系低16.00%~62.96%,24 h死亡率野外种群与实验室敏感品系低22.72%~88.24%(P0.05)。结论超低容量喷雾对已产生抗性的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杀灭效果明显低于试验室品系;不同剂量对杀灭效果有明显影响;为有效控制白纹伊蚊,合理指导用药,可在进行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药物种类和剂量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扑力菊超低容量喷雾现场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采用挂笼法和人诱停落法调查蚊虫密度,计算挂笼内蚊虫死亡率和人诱停落法蚊虫相对密度下降率,评估灭蚊效果。结果在距喷药点10 m范围内,挂笼中蚊虫24 h平均死亡率达到96.7%以上;人诱停落法0.5 h蚊虫平均相对密度下降率达到91.1%,24 h平均相对密度下降率为68.9%。结论扑力菊对白纹伊蚊成虫控制效果显著,可以作为蚊虫防治的杀虫剂储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21%辛硫·高氯氟乳油(1%高效氯氟氰菊酯、20%辛硫磷)空间喷雾对白纹伊蚊的杀灭效果,为蚊虫防治的药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GB/T 27781—2011)空间喷雾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对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按1∶200稀释)和21%辛硫·高氯氟乳油(1%高效氯氟氰菊酯、20%辛硫磷,按1∶150稀释)进行杀灭白纹伊蚊的现场实验。结果 0.07%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白纹伊蚊2 min击倒率为76%,24 h死亡率为14%,该白纹伊蚊种群为抗性种群。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稀释200倍对距离10、30、50 m挂笼内白纹伊蚊24 h死亡率分别为84.19%、78.65%、36.26%。21%辛硫·高氯氟乳油稀释150倍对距离10、30、50 m挂笼内白纹伊蚊24 h死亡率分别为37.94%、20.17%、10.83%。不同距离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9,P<0.01;χ2=48.202,P<0.01)。结论 2种杀虫剂对现场白纹伊蚊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试验...  相似文献   

7.
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在广州市城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现场超低容量喷雾 ,杀灭室外白纹伊蚊成蚊的合适喷药量。方法 在实验室、现场分别进行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 ,观察对敏感白纹伊蚊及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杀灭效果。结果 在实验室测得高效氯氰菊酯当喷药量为 0 .4ai·mg/m2 时 ,对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致死率为96.0 % ;在现场测得当喷药量为 0 .5ai·mg/m2 时 ,距喷药点 5、10、15m ,对靶虫的杀灭率分别为 10 0 %、96.0 %、75 .0 %。结论 采用高效氯氰菊酯以 0 .5ai·mg/m2 的药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在有效喷幅范围内对白纹伊蚊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保安定超低容量喷洒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现场灭效。方法 WHO推荐挂笼法和现场密度调查法,其中现场密度调查分别采用人帐诱捕法和CO2灯诱法对蚊虫进行诱集。结果挂笼实验中,有效剂量为98.5 g a.i/ha的保安定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的24 h灭效均达到100%。在分别采用帐诱和灯诱的现场密度调查中,淡色库蚊的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3.68%和80.63%。结论保安定是一种较好的ULV喷洒剂,可以应用于紧急状况下病媒生物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0%胺.氯菊微乳剂现场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为登革热应急处理提供物资储备。方法在现场采用超低容量喷洒技术,以蚊虫死亡率、叮人率、孳生地阳性率考核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结果 10%胺.氯菊微乳剂在鲁迅公园喷洒6 d后,蚊幼阳性下降率达85%,相关密度指数(RPI)<50;到13d,蚊幼阳性下降率25%,RPI>100。在曲阳公园喷洒后6 d,蚊幼阳性下降率100%;到13 d,蚊幼阳性率上升率达27%,RPI>100。对白纹伊蚊成虫控制效果为:在鲁迅公园,喷洒后成蚊死亡率达98.84%,24 h后死亡率达100%;喷洒后2 h,叮人率指标RPI<100,24 h、6 d、13 d后的RPI均小于50;在曲阳公园,喷洒后成蚊死亡率达100%,24 h后死亡率达100%;喷洒后2 h、24 h、6 d、13 d后的叮人率指标RPI均小于50。结论在大型绿地,10%胺.氯菊微乳剂对白纹伊蚊成虫和幼虫应急控制效果显著,并有一定的持效期,可以作为本区白纹伊蚊超低容量喷洒的储备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在登革热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对空旷地域不同距离挂笼中白纹伊蚊进行定点喷雾,研究其有效灭蚊距离;模拟大型绿化带喷雾实验,探索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药物渗透能力;现场绿地灭蚊喷雾实验,验证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在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中的灭蚊效果。结果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有效灭蚊距离可以达到50 m;绿植有效渗透距离为20 m;现场灭蚊率为100%。结论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具有快速、有效杀灭空旷地域或绿植中伊蚊的能力,在登革热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低容量喷雾控制白纹伊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以氯菊酯为主要成分的“多飞剋”微乳剂防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实验室生物测试和现场杀灭试验。结果在推荐剂量下,“多飞剋”微乳剂对致倦库蚊实验室株和白纹伊蚊野外株的KT50分别为1.437 7和2.727 2 m in,24 h死亡率均为100%;对致倦库蚊实验室株的KT50与对照的杀虫剂“列喜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U=0.326 4,P>0.05)。在现场以推荐剂量进行大面积超低容量喷雾,对白纹伊蚊成蚊的杀灭效果分别达97.2%和99.1%。结论“多飞剋”微乳剂具有高效、低毒、无刺激性、无异味、对杀虫器械适应性广的特点,其性能已达国外同类药剂的水平。用其以超低容量喷雾杀灭白纹伊蚊,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安全、经济,居民易于接受,特别适用于城镇居民密集区室内外蚊媒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上海城区地面雨水井中积水状况及白纹伊蚊孳生状况,为登革热及寨卡病毒媒介伊蚊防控处置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5年8月份在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选取了3个绿地环境和35个不同类型居民区环境,对地面雨水井的蚊虫孳生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 564个地面雨水井的积水率为34.22%,蚊虫孳生阳性率达74.09%;随机选取绿地和居民区环境85个阳性孳生点进行采样,蚊虫孳生密度分别达到13.36和11.37只/勺;白纹伊蚊孳生率高,居民区"白纹伊蚊孳生阳性构成比"显著高于绿地环境(95.24%vs 77.27%,χ~2=6.173,P=0.013),"平均白纹伊蚊构成比"亦显著高于绿地环境(78.98%vs38.82%,χ~2=-4.196,P0.001);绿地与居民区环境雨水井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分别达到5.98和8.96只/勺。结论上海城区地面雨水井积水明显,白纹伊蚊孳生及侵害现象明显,且居民区为防控重点,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在防治措施上建议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绿篱技术对白纹伊蚊进行现场防治试验,探索对其进行快速和持续有效的控制方法,为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暴发流行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于2015年8-10月,在成都市所辖彭州市城区3个相对独立的居民院内,分别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在白纹伊蚊栖息的植被上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绿篱滞留喷洒)和氟氯氰菊酯水乳剂,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观察施药前后试验区和对照区白纹伊蚊的密度变化;采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并计算密度下降率。结果使用高效氟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灭后1 d、第1~5周,白纹伊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6.0%、99.0%、85.0%、84.0%、47.3%和3.0%;氟氯氰菊酯水乳剂灭后1 d、第1周、第2周白纹伊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3.0%、77.0%和-25.0%。结论绿篱技术施药效果可达3周以上,具有持效长,耐雨水冲刷,省时省工、减少对环境污染等优点,对于控制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传染病暴发流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探索快速有效控制白纹伊蚊成虫的药物,为化学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轮胎堆放场、居民小区、公园3种场所采用超低容量喷雾(ULV)喷洒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采用叮人法、挂笼法,孳生地阳性率考核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结果用6%灭得优油剂(平均应用剂量0.10~0.45ml/m2)喷洒4h后,叮人率指标相关密度指数(RPI)分别为0、2.2和0,但维持时间相差较大,公园持效最短,不超过2d(用药2d后RPI为98.9),轮胎堆放场持效最长,超过4d(用药4d后RPI为53.0),挂笼法试验24h白纹伊蚊死亡率达到99%以上,该药对白纹伊蚊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5%甲基嘧啶磷乳油对轮胎堆放场所(平均应用剂量0.08ml/m2)白纹伊蚊成虫的控制时间为48h,孳生地阳性率下降50%以上;对居民区室外环境(平均剂量0.03ml/m2)白纹伊蚊的有效控制效果达到96h。结论在白纹伊蚊高密度场所,ULV喷洒6%灭得优和25%甲基嘧啶磷,短期内均能取得较满意的控制成虫效果,对孳生地幼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杀虫乳油现场防制蚊蝇和蟑螂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创卫10%杀虫乳油对蚊、蝇、蟑螂现场防制效果。方法常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观察蚊、蝇、蟑螂的密度下降率以及密度相关指数。结果创卫10%乳油在室内常量喷雾对蚊、蝇、蟑螂均具有较好的速杀作用和一定的持效。喷雾后1h和24h蚊虫密度下降率为93.1%~100%;蝇密度下降率为75.12%~97.42%;蟑螂的密度下降率为100%;对蚊、蝇、蟑螂有3~4d的持效。室外超低容量喷雾在蚊虫高密度地区能明显降低蚊虫密度。结论创卫10%乳油常量喷雾及超低容量喷雾对卫生害虫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西太平洋地区登革热的最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在未发现埃及伊蚊的地区,曾将白纹伊蚊、波利尼西亚伊蚊以及若干种鳞斑伊蚊列入可疑媒介。试图通过利用杀虫剂来长期控制本病的媒介是价昂和难以实现的。但是,喷雾器械及杀虫剂的超低容量喷雾已为许多地方在暴发流行时应急使用。在一些高度危险地区,应用双硫磷杀虫剂亦有助于防止该病暴发流行。通过加强卫生教育及采取其它简便易行的措施,以便得到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陕西省伊蚊分布地区铜川及安康市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方法 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3种杀虫剂的24 h死亡率;采用半数致死剂量(LC50)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9种杀虫剂的LC50.结果 区分剂量法测定结果显示,铜川和安康地区白纹伊蚊对敌敌畏、氯菊酯、溴氰菊酯均为抗性群体;半数致死量法测定结果显示,安康、铜川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03 71和0.001 45 mg/L;对氯菊酯的LC50分别为0.006 25和0.017 67 mg/L;对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02 69和0.000 76 mg/L;对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17 46和0.009 37 mg/L;对DDT的LC50分别为0.809 54和0.217 06 mg/L;对敌敌畏的LC50分别为0.040 15和0.026 77 mg/L;对双硫磷的LC50分别为0.002 22和0.003 10 mg/L;对残杀威的LC50分别为0.348 14和0.651 91 mg/L;对仲丁威的LC50分别为0.157 19和0.543 77 mg/L;抗性倍数以敌敌畏、双硫磷、残杀威等较高.结论 在应用杀虫剂防治媒介伊蚊时,应结合地理区域及生态环境特点对蚊虫进行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茂名市中心城区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心城区东、南、西、北、中方位外环境采集试虫,在实验室繁殖1~3代,按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GB/T 26347-2010)生物测定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进行测定。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对右旋苯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Es-生物烯丙菊酯、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倍硫磷、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0.19、4.04、1.09、2.05、1.3、0.9,成蚊接触0.2%杀螟硫磷、0.1%溴氰菊酯药膜1 h后,24 h死亡率分别为94.12%、85.45%,可能产生了抗药性。结论白纹伊蚊对右旋苯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杀螟硫磷、溴氰菊酯已产生抗药性,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鸡市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方法采用成蚊接触桶法和幼虫浸液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虫的抗药性。结果成蚊接触桶法测定结果显示,宝鸡市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氯菊酯疑似抗性;幼虫浸液法测定结果显示,宝鸡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_(50)为0.000 74 mg/L,对溴氰菊酯的LC_(50)为0.000 71 mg/L,对氯菊酯的LC_(50)为0.003 42 mg/L,对双硫磷的LC_(50)为0.005 26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氯菊酯11.79、高效氯氰菊酯1.76、溴氰菊酯2.29、双硫磷3.68。结论在白纹伊蚊防治时,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杀虫剂,同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对蚊虫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减缓蚊虫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20.
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蚊虫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在试验区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采取各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孳生地进行治理;对照区内燃机研究所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实验采用诱蚊诱卵器和CO2诱蚊灯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评价其控制效果。结果在孳生地治理后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逐步下降,在2~3周后幼虫和成蚊相关密度指数皆控制在35以下,密度下降率皆〉50%。结论孳生地治理可有效控制白纹伊蚊的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