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CHF患者及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培哚普利组(30例)。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2~4mg,qd。治疗2周后复测血浆AngⅡ、PAI-1水平。结果:治疗前CHF患者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2周后,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培哚普利不仅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且可改善内源性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校正QT离散度(QTcd)改变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雅施达)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双盲法将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5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安慰剂组26例,分别给予培哚普利及安慰剂口服治疗6周,并对治疗前后的QTc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醛固酮(Al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I)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老年AMI患者的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升高,LVEF下降.经培哚普利治疗后,QTcd、AngⅡ、Ald及WMI均明显下降,LVEF改善.QTcd与AngⅡ、Ald及WMI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418,P<0.01;r=0.215,P<0.05;r=0.487,P<0.01),QTcd与LVEF存在负相关(r=-0.372,P<0.01).结论 老年AMI患者QTcd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改善QTcd,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的影响施有为魏洁美殷志文董文红张晓红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1在高血压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了培哚普利治疗前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AngⅡ及内皮素-1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一、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将54名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7例。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50mg/d,早晚各25mg。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定P波最大时限(Pmax)、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房颤发生的次数。结果培哚普利组可使Pmax和Pd明显减小(p<0.05),使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降低(p<0.01),使左房内径稍有缩小(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管紧张素Ⅱ及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培哚普利组房颤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虽也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够减小孤立性房颤的Pmax和Pd,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少房颤的发生次数及发作时间,而且使左房有缩小的趋势。培哚普利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对于预防孤立性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方法48例年龄小于60岁、心脏结构正常、无心肺疾病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电转复心律,转复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4周,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单用胺碘酮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54%;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组心房颤动的复发率为25%(P<0.05)。结论与单用胺碘酮比较,胺碘酮联用培哚普利预防孤立性房颤的复发更有效。提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可能有利于心房颤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培哚普利(perindopril,商品名雅施达)是一种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1),具有较高的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亲和力.是一种前体药物。口服后,其主要在肝脏水解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培哚普利拉,培哚普利在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ACE及CYP2D6遗传多态性与培哚普利疗效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58例心衰患者,应用PCR方法检测其ACE及CYP2D6多态性,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进行检测。结果 DD/CC、DD/CT和DD/TT型患者经治疗后,LVDD明显缩小,且血浆AngⅡ水平下降的幅度最大。结论 ACE基因的多态性与培哚普利的治疗效果有关联性,CYP2D6基因多态性对培哚普利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均参与血压的调节.在两肾一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血浆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肾素活性的水平,以及用氯沙坦或培哚普利干预后这些活性肽在血浆中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这些血管活性肽在该模型的变化机制.研究显示,高血压组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高于对照组,而血管紧张素Ⅱ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用氯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6周后,血浆中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升高.本研究发现在肾性高血压中期,循环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影响已不是主要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增加可能是血压升高的代偿作用.应用氯沙坦和培哚普利后可增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和肾素活性,同时也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与释放,这可能对其降压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培哚普利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取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40% CCl4油0.25 g/L皮下注射,每周2次;培哚普利治疗组:40%CCl4油0.25 g/L皮下注射,2次/周,同时予以培哚普利2 mg/kg灌胃,1次/d。对照组:橄榄油皮下注射。于第4、6周取材。光镜下动态观察组织学改变,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 T 1 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的表达、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和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的含量。 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组肝组织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纤维间隔较为细小,血清HA、LN(μg/L)含量分别为82.07±13.66和94.84±3.54,模型组分别为147.86±18.92和113.72±2.14,t=2.27~2.87,P<0.05;培哚普利治疗组AT1R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TGF-β1和PDGF—BB蛋白质的表达低于模型组;模型组MMP-2活性高于培哚普利组。 结论 培哚普利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及AT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及循环血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清洁级(2.2±0.3)kg新西兰大白兔,开胸及部分结扎左前降支处理,将存活的实验用兔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假手术组(n=7);B组为AMI组(n=6);C组为小剂量培哚普利组(n=6);D组为大剂量培哚普利组(n=6)。分别于1、3、7、14、28天采血,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循环血中VEGF、AngⅡ、Ang1~7的含量。结果:AMI后,四组外周循环血中EPCs数量、VEGF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增加,于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D组上述趋势变化最明显,且28天时D组较B组、C组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EPCs:(0.066±0.005)% vs (0.059±0.005)%,(0.062±0.003)%;VEGF(114.692±9.599)pg/ml vs (84.058±4.608)pg/ml,(102.570±10.86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四组AngⅡ的含量增多,于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下降幅度以D组最为明显;Ang1~7在手术组第1天有明显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增多,随着时间推移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以D组更为明显。结论 :培哚普利可促进AMI兔外周循环血中EPCs的动员及VEGF、Ang1~7含量的增多,降低AngⅡ的水平,且应用大剂量培哚普利干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及非洛地平缓释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55例老年Ⅰ、Ⅱ期EH患者分别应用培哚普利(Ⅰ组28例)及非洛地平缓释片(Ⅱ组27例)治疗前后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MP-140含量及PAI-1活性均显著下降(P分别<0.01,0.05),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Ⅰ组患者AngⅡ及Ald显著下降(P<0.01),Ⅱ组患者AngⅡ及Ald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55例EH患者GMP-140含量与PAI-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07 6,P<0.01),二者与AngⅡ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416 2,0.4237,P<0.01).结论:以上结果提示,培哚普利降低体内AngⅡ水平是其抑制老年EH患者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的机制之一,而非洛地平缓释片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的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缺乏在高血压及心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缺乏所致高血压、心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理.方法:Wistar大鼠,经饮水给予不同药物,如下分组:对照组(C组):仅给予饮水;NO合酶抑制剂组(L组):L-NAME 50 mg/kg.d-1;大剂量培哚普利组(L+HA组):L-NAME 50 mg/kg.d-1+培哚普利4 mg/kg.d-1 ;小剂量培哚普利组(L+LA组):L-NAME 50 mg/kg.d-1+培哚普利0.4 mg/kg.d-1.每两周监测血压一次(尾袖法).8周后,颈动脉插管测定动脉压、采血样、摘取心脏,测定心脏湿重及室壁厚度,用病理及体视学方法测定心肌细胞大小、血管中膜厚度、血管周围纤维化程度、管壁厚度/腔径比、管壁面积/腔径等心血管重构指标.测定血浆及组织中NO、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AngⅠ、 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含量或活性.结果:L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心血管系统出现明显重构改变,血浆中NO含量降低,ET、Ang I 含量增高;心肌组织中NO含量降低,ACE活性、AngⅡ、AngⅠ含量增高.经大剂量培哚普利(4 mg/kg.d-1)干预后,血压得到控制,心血管重构及血液、心肌中的生化指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小剂量培哚普利(0.4 mg/kg.d-1)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心室重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本研究证实,抑制NO合成可引起血压升高和心血管重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使心血管重构得到改善,说明在该模型中,心肌局部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参与了心血管重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ACEI及AT Ⅱ RA长期治疗对高血压鼠肾醛固酮合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CEI或ATⅡRA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证实是否存在肾脏水平的醛固酮逃逸。  方法 以高血压鼠 (SHR)为研究对象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拮抗剂 (ATⅡRA)氯沙坦长期治疗高血压对肾脏局部醛固酮合成的影响。用肾脏离体灌注 ,反向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和放免检测肾脏局部合成的醛固酮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证实对肾脏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mRNA的作用。  结果 治疗 5月后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氯沙坦均明显降低SHR肾脏合成醛固酮及CYP11B2mRNA的表达 ,其中培哚普利可抑制其合成至正常水平。  结论  长期ACEI或ATⅡRA治疗持久地抑制肾脏局部醛固酮的合成 ,提示不存在肾脏水平的醛固酮逃逸。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了解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2K1C高血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培哚普利组;低剂量培哚普利组。给药8周后,计算心重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ACE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ACE2表达。结果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治疗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P<0.01);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经培哚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大鼠ACE2表达明显高于2K1C高血压组(P<0.05)。高剂量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降低较缬沙坦组明显(P<0.01)。2K1C高血压大鼠心重指数明显高于各给药组(P<0.01)。结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组织中ACE2表达降低,培哚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动脉壁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HR及WKY各16只,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m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β-阻滞剂(BB)卡维地洛逆转左室肥大(LVH),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干预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紧张素(Ang Ⅱ)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 15周龄雄性SHR尾动脉测压,随机分三组未治疗组(n=7)、培哚普利组(n=6)、卡维地洛组(n=7).药物溶于蒸馏水以灌胃法给予,培哚普利8 mg/kg*-1、卡维地洛4 mg/kg*-1,疗程6周,未治疗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5周龄雄性WKY大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n=8).实验结束断头处死,取血、分离左心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放射免疫(HPLC-RIA)分析技术和RI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和BNP(B型利钠肽)浓度.结果 (1)经6周治疗后SHR血压和左心室/体重比值较未治疗组有显著下降(P<0.05);(2)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但能明显升高血浆Ang Ⅱ水平(P<0.05);(3)卡维地洛显著降低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4)无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都能使血浆和心肌组织的BNP水平降低(P<0.05).结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逆转LVH与其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相一致,BNP可看作是Ang Ⅱ的天然拮抗物,随LVH逆转而下降,BNP下降反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均参与血压的调节。在两肾一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血浆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肾素活性的水平,以及用氯沙坦或培哚普利干预后这些活性肽在血浆中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这些血管活性肽在该模型的变化机制。研究显示,高血压组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高于对照组,而血管紧张素Ⅱ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用氯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6周后,血浆中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升高。本研究发现在肾性高血压中期,循环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影响已不是主要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增加可能是血压升高的代偿作用。应用氯沙坦和培哚普利后可增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和肾素活性,同时也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与释放,这可能对其降压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培哚普利和洛沙坦对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洛沙坦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的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ICAM-1的表达量。  结果:TNF-α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ICAM-1的表达量。从时间变化看,以刺激6 小时表达量最高,但随作用时间延长表达量减少。培哚普利(10- 6 m ol/L,10- 8 m ol/L)和洛沙坦(10- 6 m ol/L,10- 8 m ol/L)均可明显抑制TNF-α刺激的心肌细胞ICAM-1 的表达量。  结论:培哚普利和洛沙坦均可抑制培养的心肌细胞因子TNF-α诱导而上调的ICAM-1 的表达,这可能是ACEI和AT1受体拮抗剂治疗心力衰竭时的心脏保护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予(1)0、10-7、10-6、10-5和10-4 mol/L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处理24h;(2)0、10-7、10-6、10-5和10-4mol/L浓度血管紧张素(1-7)处理24h;(3)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联合处理24h,分为对照、10-5 mol/L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血管紧张素(1-7)、10-5 mol/L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血管紧张素(1-7)组.Western印迹检测胰岛素受体β亚基酪氨酸磷酸化(IR-β-Tyr)及蛋白激酶β丝氨酸磷酸化(Akt-Ser)水平.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浓度10-5和10-4mol/L时,胰岛素刺激的IR-β-Tyr、Akt-Ser表达显著降低;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1-7)作用下,胰岛素刺激的IR-β-Tyr、Akt-Se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加入血管紧张素(1-7)共同孵育可逆转血管紧张素Ⅱ对Akt-Ser表达的抑制,而血管紧张素Ⅱ对IR-β-Tyr表达的抑制无效应.结论 在β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血管紧张素(1-7)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对胰岛素刺激的Akt-Ser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