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硅油进入前房后对房角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前房注射硅油和平衡盐溶液,注射后据眼压情况再次分组,并于注射后第30天将眼压增高眼中的硅油取出。分别于注射后第5,15,30,60,90天采集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1/50的兔眼注射硅油后出现眼压增高。电镜下可见小梁间隙增宽;胶原及弹性纤维增生,内皮网内不定形物堆集并随高眼压持续时间延长而更趋明显。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和房角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眼压正常眼初期可见小梁网轻度扩张,房水丛管腔壁内皮细胞吞噬囊泡增多,后逐渐消退。结论 硅油进入前房后可引起持续性眼压增高并由此引起房角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硅油取出后可恢复正常。硅油自身对房角组织无毒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2.
全氟萘烷对兔眼前房角及眼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氟萘烷(perfluorodecalin,PFCLs)对兔眼前房角和眼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3只新西兰白兔(实验眼17只,对照组6只),前房穿刺实验眼注入0.05ml全氟萘烷,对照组注入等量平衡盐液.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行裂隙灯眼前段检查并测眼压,然后摘取眼球做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眼压改变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第1周眼压(10.82±3.17 mmHg)接近术前水平(11.62±6.35 mmHg,P<0.05);从第2周开始到16周眼压升高(P<0.01).裂隙灯下对照组仅见房水闪辉(+),但实验组还见到角膜背羊脂状Keratic precipitate(Kp),全氟萘烷沉于前房下方呈大泡状或鱼卵样.后者组织病理切片见前房角大量泡沫状空泡及吞噬细胞;小梁网阻塞间隙增大,小梁组织变性.结论前房内注入全氟萘烷可导致持续的眼压升高,前房角可见炎症反应及小梁组织变性,因此临床手术后应尽量清除PFCLs.眼科学报2001;17220~22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硅油和重硅油两种眼内填充物对兔眼视网膜电生理的中长期影响.方法:选用标准家兔28只,右眼为术眼,随机分成3组, A组12只,B组12只,C组4只.A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硅油组;B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重硅油组;C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平衡盐溶液组.对实验动物术眼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段测得的视网膜后极部厚度、眼压及视网膜电图b波振幅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A、B组及对照C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术眼眼压经过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经两两比较,在术后第24wk时经OCT测得的术眼视网膜后极部厚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24wk时术眼ERG的b波振幅均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硅油或者重硅油在作为玻璃体腔内填充物后,对兔眼术后眼压中长期内的影响无明显差别;重硅油在填充后对兔眼视网膜视觉信息传导功能的负面影响,导致视网膜变薄的程度要明显大于普通硅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氯地滴眼液对家兔眼压及房角组织影响。方法 用60只家兔设实验和对照组,以含0.175%氯霉素和0.15%地塞米松的氯地跟液滴眼,每日4次,生理盐水对照。于1/2、1、2、3月测眼压后处死家兔以电镜观察房角组织变化。结果 眼压和房角组织结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临床应用氯地眼液3月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硅油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8只,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国产硅油,为实验组;12只兔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注入德国产硅油,为对比组;对照组4只兔眼只将灌注液BSS保留于玻璃体腔。手术后定期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3月后行视网膜电图检查,3、6月处死动物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硅油在玻璃体腔内透明,6月内未见明显乳化现象,可造成晶体后囊的轻微混浊。组织学检查: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细胞结构正常。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上方视网膜有的可见外丛状层轻微变薄。透射电镜检查:实验组、对比组手术后3~6月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及内、外核层细胞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正常,6月有的可见外核层细胞外节盘膜的排列轻微紊乱。视网膜电图检查,实验组、对比组硅油术后a、b波波峰有所降低。结论国产硅油(5000cps)性能稳定,玻璃体内填充3~6个月,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影响轻微,与进口硅油对视网膜的影响作用相似,可作眼内长期填充,可进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6.
报导34只家兔(59眼)眼内注射国产甲基硅油的实验研究。经临床、光电镜、角膜内皮镜及ERG等观察,早期对玻璃体及视网膜功能无影响,有较久顶压网膜裂孔等优点。结果表明国产硅油可应用于临床。文章对硅油理化性质和对眼组织引起的改变进行讨论。后期它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建议注油后半年最好取出硅油。 相似文献
7.
探讨玻璃体硅油置换术后对眼底和视网膜电流图(EGR)的影响。将实验动物兔20只40眼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行玻璃硅油置换术和玻璃体林格氏液置换术。术前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眼底玻璃体观察和ERG及视网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及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ERGa、b波幅值降低与临床观察表现一致,而实验组ERGa、b波幅值下降和临床表现呈背离关系。组织学检查硅油对视网膜未见毒性反应。结论:硅油可以替代玻璃体并可减少玻璃体增殖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硅油置换术后的ERG不能客观反映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腔内注射硅油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又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730-731,T006
硅油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已有 30多年历史 ,为难治的视网膜脱离病例提供了成功的希望。硅油注射入玻璃体腔后 ,在临床上已观察到不少并发症 ;但眼球的组织病理学资料 ,文献上报道不多。我院近期获 3例标本 ,现总结报告如下。例 1 男 5 9岁 玻璃体腔内注射硅油 7年后作眼球摘除。右眼因视网膜脱离而行巩膜环扎、硅油球内填充术。术后 ,视网膜仍未复位。近 3年以来 ,眼球疼痛明显 ,视力无光感。有角膜带状变性、虹膜萎缩后粘连、晶体混浊和眼球轻度萎缩。为解决疼痛而摘除眼球。例 2 男 2 2岁 硅油玻璃体腔内注射 5个…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10例玻璃体切除、硅油眼内填充术后眼球的病理改变。方法10例患者眼球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眼球摘除前硅油眼内存留时间4~27个月。结果主要病理改变为严重的视网膜变性及纤维组织增生。在增殖的组织中可以找到大量圆形、边界清楚的空隙,为原硅油占据空间。结论硅油对视网膜的影响与视网膜脱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硅油填充术后眼组织病理改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硅油对人眼内组织毒副作用的发生时间及机制。
方法
对19例因硅油填充术后严重并发症而摘除的眼球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在感觉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视神经、视网膜前膜和下膜、虹膜、前房角、以及角膜内皮中均可见硅油小泡或小滴。在硅油填充短于9个月的眼中,硅油小泡仅见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前膜及巨噬细胞内);硅油填充9个月以上的眼中,硅油小泡进入感觉层视网膜内。1例硅油填充39个月的眼中,视神经间质和蛛网膜下间隙受到硅油小泡弥漫性浸润。
结论
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的并发症与硅油在眼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32-23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硅油进入前房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不同情况硅油进入前房的病例加以分析并手术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并发症缓解。视网膜在位,随访3-6月,硅油未再入前房。结论 前房内注入黏弹剂排出硅油的方法简便易行,手术损伤小,虹膜6点方位周边切除可以预防硅油入前房。 相似文献
12.
13.
硅油填充术后前房硅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硅油填充术后前房硅油及其对眼压的影响。方法:对110例112眼行硅油填充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21月随访发现19眼(17%)前房硅油,其中16眼(84%)为无晶体眼:12眼下方6点虹膜周切闭锁,4眼周切大于2mm。前房硅油中继发青光眼的发生率为53%(10/19),角膜混浊21%(4/19)。结论:虹膜周发闭锁为无晶体眼中硅油入前房的首要原因。前房硅油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率,应予及早取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有晶状体眼前房硅油的改良取出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充填者,有晶状体眼术后早期硅油进入前房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方法取出前房硅油术中先行巩膜穿刺放岀少许玻璃体腔的液体和硅油,常规行6点位周边虹膜切除术,最后冲洗出前房硅油。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术后早期10眼前房硅油完全被清除,1眼前房残留少许硅油.11眼均未见晶状体损伤。术后3个月内均未出现硅油再次进入前房结论改良的前房硅油取出方法能较好的清除前房硅油,操作简便,且能避免硅油再次进入前房.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人群前房角状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人群前房角的情况,为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检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斗门县四个镇随机抽取50岁以上200人作为样本,应用Goldmann房角镜检查样本人群的前房角,并行Speath房角分级。结果200人(390只眼)中,120%(下象限)~300%(上象限)的前房角为Shafer分级≤2;周边虹膜高度膨隆者占113%(下象限)~264%(上象限);虹膜根部附着点在巩膜突者占277%(下象限)~426%(上象限);房角三种形态男、女间与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老年人窄房角率较高,女性较男性高,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此结果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筛检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单眼发作的 AACG患者40例(40只眼),浅前房患者50例(50只眼),正常人群50例(50只眼).按照年龄进行分组,采集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前房角图像并量化房角开放度(OA).应用接触式 A 超收集上述临床资料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等生物测量数据,并同时引入晶状体位置(LP)、前房拥挤比(CCR)等观察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段 ACD、LT、LP、CCR 与 OA 的相关性.结果50~59岁年龄段 OA 与 ACD( t =3.697, P =0畅002)、CCR( t =-4畅466, P =0.001)和 LP( t =1.888, P =0.031)呈线性回归关系.60~69岁年龄段 OA 与ACD( t =2.237, P =0畅034)、CCR( t =-6.772, P =0.001)和 LP( t =2.746, P =0.012)呈线性回归关系.70岁以上年龄段 OA 与 ACD( t =15.698, P <0.001)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晶状体因素(晶状体厚度、晶状体位置、前房拥挤比)是房角变窄以致发生急性关闭的危险因素,其中前房拥挤比可以科学、准确的评价前房拥挤状态,是评估房角关闭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中国人正常房角宽度和前房深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使用眼前节分析系统 (AnteriorEyeSegmentAnalysisSystem)对中国人正常房角宽度和前方深度进行调查研究 ,初步报告其正常值范围 ,并对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使用眼前节分析系统对 0~ 19岁、 2 0~ 2 9岁、 3 0~ 3 9岁、 40~ 49岁、 5 0~ 5 9岁、 60岁以上共 6组 44例 (85只眼 )正常眼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房角宽度和前方深度进行测量 ,利用SPSS10 0统计分析软件对 4个方向不同年龄段的房角宽度、各年龄段中 4个方向的房角宽度 ,以及各年龄段前房深度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做年龄与前房深度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正常眼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的房角宽度平均分别为 2 9 3 3± 4 44、 2 9 49± 4 48、 2 9 68± 4 93、 3 0 0 3± 4 2 8度。中央前房深度平均为 2 90± 0 3 8mm。 4个方向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房角宽度以及各年龄段之间前房深度存在差异 (Least significantdifferenceLSDP <0 0 5 ) ,而 4个不同方向房角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ne WayANOVAP =0 813 )。前房深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服从直线回归 :前房深度 =3 3 0 9-0 0 0 11×年龄 ,相关系数 =-0 5 49。结论 :3 0岁以后房角宽度逐渐变窄 ,前房深度逐渐变浅 ,60岁以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不同方向的房角 相似文献
18.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中保留晶状体前囊的研究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中保留前囊的作用。方法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了18例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术中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并保留前囊。结果18例均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前囊。术后随访6~24月,平均9.8月,无角膜变性发生。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中保留前囊可能减少术后角膜变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Frank H. J. Koch Andrea Cusumano Peter Seifert Mounir Mougharbel Albert J. Augustin 《Documenta ophthalmologica. 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1995,91(3):233-242
To clarify the mechanical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when performing anterior capsulorhexis in vitrectomized eyes filled with silicone oil. Five anterior lens capsules removed from eyes with a silicone oil history were submitted to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then compared to two capsules from eyes with trauma history and seven capsules from eyes without silicone oil or trauma history. Comparable abnormalities of the inner and outer surface of the anterior lens capsule were consistently observed after silicone oil fill of the vitreous cavity or after traumatic impact to the lens: patches of multilayer epithelial cells with interspersed capsule material and connective tissue were observed on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anterior lens capsul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nterior subcapsular tissue plaque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PVR process or by side effect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but also by the silicone oil tamponade or a trauma history. The plaque can be considered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d mechanical resistance of the lens capsule in all eyes with silicone oil/trauma history examined in this study.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ktion Kampf der Erblindung (AKD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