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是近年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少见淋巴瘤,常易与何杰金氏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混淆。复习文献,对其细胞起源、免疫表型、病理形态特点与临床诊断要点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10例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9∶1,平均年龄38.7岁.发生部位包括颈部淋巴结4例,小肠2例,头皮2例,纵膈 1例,支气管1例.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瘤巨细胞.免疫表型:10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不表达AE1/AE3、CD20、HMB45、S100、CD68和CD15.结论: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应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5.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largecelllym phoma ,ALCL)由Stein等首先在 1985年报道[1] ,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体积大 ,圆形或多边形 ,胞质丰富 ,部分胞浆透明 ,细胞核大 ,高度异型。肿瘤细胞对CD30 (Ki 1)抗体呈阳性反应 ,免疫标记可以是T细胞、B细胞和非T非B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 ,以下对本院及江西省肿瘤医院确诊的 10例ALCL进行回顾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标本来自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省肿瘤医院 ,系 1996年至 2 0 0 0年经CD30等免疫组化染…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8岁,因左颈部肿块于1998年5月入院.患儿左颈部肿块呈花生米大小,伴疼痛、发热.曾在当地县医院按淋巴结炎治疗10天,肿块消失,半月后左颈部肿块再次复发,且增大迅速,同时伴右颈部及左腋窝数个大小不等的肿块,经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行局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T细胞型",行化疗3个周期,症状缓解,2个月后左颈部肿块再次复发,同时伴左腹股沟数个肿块,再次活检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支持恶性淋巴瘤,未再用化疗药物,用中药及一般支持疗法无效,近一周伴腹部隐痛、纳差、消瘦、乏力,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  相似文献   

7.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近几年才报道的较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既往对ALCL缺乏认识或研究不够,常将其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我院自1999年12月年以来共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又称为CD30(+)ALCL,其很大一部分存在t(2;5)(p23;q35)易位,该易位导致ALK和NMP基因融合,编码一种具有致肿瘤的作用和嵌合蛋白p80。单克隆抗体ALK1对检测p80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往ALCL包括T、B以及null三种表型,近年来分类只包括T和null表型。ALC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型和皮肤型。儿童NHL中该瘤占6%-10%,成人中占2%-6%,其病理学特征是瘤细胞异型性明显,需要与HD、转移癌和恶组等鉴别。全身性ALCL需采用进取性的治疗;皮肤原发严性程度低、预后好、不主张高强度大范围治疗。肿瘤表达ALK的预后显优于ALK阴性。  相似文献   

9.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WHO最新淋巴瘤分类中一个较少的类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右眼突出伴复视2周,发热、咳嗽2 d。门诊眼眶核磁共振(MRI):右侧眼眶内球后上方异  相似文献   

1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WHO最新淋巴瘤分类中一个较少的类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间变细胞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14岁。因持续发热、咳嗽、呼吸困难5个月于2007年11月入院。2007年6月初患儿出现咳嗽及午间发热,体温40℃,无畏寒及寒战,同时咯少量黄色脓痰,无痰中带血,伴呼吸困难。多次X线胸片及胸部CT显示:双肺结节状、斑片状、团块状及多发厚壁空洞改变,双侧胸膜增厚,右侧前上纵隔多发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堆积、融合,前纵隔胸腺组织明显增大并呈结节状改变。治疗:先后给予头孢硫脒、菌必治、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静脉滴注,后因不除外结核与霉菌感染,曾4联抗结核(HRZE),氟康唑抗霉菌治疗1月余,患者仍持续发热,体质量下降10k,且肺内病变范围及空洞逐渐增大。入院查体:T39.2℃,P103次/min,R32次/min,BP120/80mmHg(1mmHg=0.133kPa)。双侧锁骨上及腋窝有数枚黄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好,无压痛,左肺呼吸音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认识,总结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5例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史、免疫组化等特征,复习相关文献.结论 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多以外周淋巴结肿大及高热等起病,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免疫组化表型,临床误诊率高,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手段.国内外报道预后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淋巴结及皮肤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并复习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2—53(平均34)岁。6例发生于淋巴结,2例发生于皮肤。组织学特征: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瘤细胞有成巢或沿淋巴窦内生长现象,发生于皮肤者肿瘤组织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高度异型、多形,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8例瘤细胞均表达CD30,6例表达CD3或CD45RO,而CD15和CD20均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形态学高度异形、免疫表型特异,而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的淋巴瘤。组织学上需与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及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CD30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龚伟  孙洪鸣  黎庆荣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4):306-307,334
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及回顾1例疑为"乳腺癌"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穿刺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资料,以便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高升  马福成 《医学争鸣》1993,14(3):229-23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0例ALK阳性ALCL病例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54岁,中位年龄12岁,15岁以下11例(55%)。标本病理诊断为普通型ALCL 12例,淋巴组织细胞型ALCL 4例,小细胞型ALCL 2例,富于粒细胞型ALCL 2例;均表达ALK。结论ALK阳性的ALCL儿童常见,与EBV感染不相关,预后好于ALK阴性ALCL。ALK检查有助于ALCL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患男,45岁,农民。3周前发现脐右一栗子大皮下包块,次日出现发热,体温39.2℃。先后在多家医院静滴青霉素、氨卡青霉素及先锋V等效不佳,并于左腋下、剑突下先后出现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皮下包块,伴腹泻,大便3~5次/d,为黄色稀便,检查有粘液及脓血球。胸片示两下肺部炎症,又予左氧氟沙星等治疗无效转我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一例误诊为横纹肌肉瘤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该患者以腋部无痛性肿块起病,病检镜下见分化原始的小或中等大小细胞,免疫组化Vimentin抗体阳性,误诊为横纹肌肉瘤。提示依据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恰当选用LCA、CD30、ALK、EMA等抗体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与横纹肌肉瘤等其他类型的小圆细胞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大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我科从2004年5月~2009年2月收住ALCL 1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诊治要点。结果:该患儿以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为主要症状就诊,查体口唇殷红,表皮皲裂;周身皮肤干燥,以双手为著,掌心可见皲裂,指端可见膜状脱屑;双颈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舌乳头呈草莓舌。活检病理,ALK阳性ALCL;骨髓涂片未见异常;骨髓免疫分型、外周血免疫分型和脑脊液免疫分型均可见异常表型T淋巴细胞。按照《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2012年)》,该患儿明确诊断为ALK阳性ALCL (Ⅳ期,R3组)。给予APO方案诱导化疗后评估患者病情达部分缓解(PR),更换治疗方案为B-NHL-BFM-90方案;经过1个周期改良AA方案治疗后,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免疫分型均转阴。结论:ALCL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淋巴结活检是确诊ALCL的唯一依据,在明确诊断前不应盲目使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