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一项以前的研究中,作者报道中心凹脉络膜血流量(ChBFlow)在A M D及玻璃膜疣患者中降低。为进一步研究A M D患者脉络膜循环的改变,本试验对ChBFlow和眼底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些眼底特征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发生风险升高相关。方法:本研究包括17例正常受试者的26只对照眼和123例A M D患者有早期A M D表现的163只眼。AM D研究眼依据CNV进展的风险增加分为3组:①玻璃膜疣≥63μm,观察眼无R PE色素沉改变,对侧眼无CNV;②玻璃膜疣≥63μm,观察眼有R PE色素沉着改变,对侧眼无CN V;③对侧眼有CN V。采用激光多普…  相似文献   

2.
背景和目的:报道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TTT)治疗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典型性和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28个月的随访结果。患者和方法:对33例患者的36只眼进行一项非随机操作性的试验研究。经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眼(其中11只眼主要是典型性CN V,25只眼是隐匿性CNV)经大光斑的二极管激光(810nm)TTT治疗1m in,结束时未见或者只见很小的改变。结果采用最佳矫正的LogM AR视力、临床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来判定。结果:患者平均随访28.7个月(18~40个月)。以典型性膜为主的患眼其LogM AR视力的平均变化-1.91(s=4.3),11只眼中有5只…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通过采用自动视野检查法和OCT来评估埋藏性视神经玻璃膜疣(OND)患者的视野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情况。设计: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埋藏性OND定义为通过超声检查证实玻璃膜疣存在,通过间接裂隙灯活组织显微镜检查未观察到的患眼。对所有患眼进行全自动视野检查  相似文献   

4.
报道1例伴有脉络膜痣(CN)的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成功的病例。干预性病例报道。对一53岁女性患者行眼科评估,包括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瞻性分析临床检查及血管造影资料,以评估视力变化及血管造影变化。TTT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力由20/100提高到20/40。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显示CN V无渗漏。经过15个月随访,最终视力为20/32。虽然还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TTT的治疗参数,但TTT可能是治疗伴CN的典型黄斑下CN V的一个正确选择。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伴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自体虹膜色素上皮(IPE)转位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 M D)的方法,通过1年多的观察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56例渗出性A RM D的连续病例纳入本研究。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剥除了黄斑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膜,从虹膜周边切除术中获得的IPE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注入黄斑下间隙。56例患者中有黄斑中心凹下隐匿型CN V(11只眼)、典型CN V(10只眼)、混合型CNV(17只眼),伴有色素上皮脱离的CN V(13只眼)以及伴有出血的CNV(5只眼)。主要观察指标有视力、黄斑中心凹固定、荧光造影显示的CN V面积及其复发率等。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12例12眼ARMD患者行TTT治疗,根据CNV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大小和能量,照射时间为1min。结果12眼ARMD经TTT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提高,但黄斑出血、渗出、水肿减轻或吸收,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形(FFA)显示大多数CNV渗漏减少或停止,原CNV瘢痕化。结论TTT治疗AR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燕  张士胜  王玲  冯佩丽 《上海医学》2006,29(7):451-453,F0003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64眼AMD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视力及眼底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4±12.7)个月。经过1次或多次TTT治疗,20例24眼(37.5%)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提高≥2行2例2眼(3.0%),下降≥2行2例9眼(14.1%),其余患眼视力基本保持稳定;3例3眼于TTT治疗过程中视网膜出血增加,12例15眼随访过程中出现其他部位的新鲜出血;进行激光后造影复查的22例23眼中,15眼(65.1%)渗漏减轻或消失。结论TTT对CNV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使AMD患者CNV闭合并保持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患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并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 V)的患儿,用Visudyne行光动力治疗(PDT)的效果。方法:患儿11岁,1只眼因中心凹外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视力下降,接受PDT治疗。结果:PDT治疗后1周,患眼视力由10/160提高到20/70,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明显改善。CN V随着渗漏的减少而消退,至治疗后45d退化为视网膜脉络膜瘢痕,最终视力20/25。结论:对1例因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而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眼,行PD T治疗可促进视力的早期恢复。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Oliveira L.B.$…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24例25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3.0mm,照射时间60s,能量100~300mW,随访2~22个月。通过视力,裂隙灯加 78D双凸透镜及FFA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7只眼,占68%,无变化者8只眼,占32%。治疗后1~6个月FFA复查,有效20只眼,占80%,无效5只眼,占20%。结论 TTT对治疗黄斑下CNV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前瞻、公开、双中心、非对照干预性系列病例研究。伴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区CN V连续病例被收集,并按标准剂量行维替泊芬PDT治疗。对患者行1次/3个月的随访,如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有渗漏时行再次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1年随访当中与最初视力相比较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改变,以及视力平稳(改变<1行和视力改善患者的比例。结果: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区CN V的11例患者的11只眼被收集,且均完成了1年的随访。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4.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未经治疗的、视力预后良好的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患者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诊断为近视性CNV的连续性病例(57只眼),并在CNV发生后随访至少5年。比较CNV发生5年后视力高于20/40及视力低于20/200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患者年龄、CN V范围及部位、发病时视力、CN V周边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及近视程度)。结果:在57只眼中,8只眼(14.0%,8例患者)最终视力高于20/40。而37只眼(64.9%,33例患者)最终视力低于20/200。统计学分析显示,视力预后良好的患者(最终视力高于20/40)更年轻,CN V范围更小、发病时的视力更高、(M ann-…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的: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的盘状瘢痕凭肉眼观察是稳定的。本研究报道视网膜瘢痕周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继发性萎缩的进展情况,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方法:18例患者的20只眼被纳入研究,患眼均出现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周围RPE萎缩。研究使用Topcon2000图像系统测量随时间延长萎缩区域的扩大。此外,回顾性分析了有明显临床病理改变的10个病例。结果:临床上,CNV起初被一苍白环围绕,随后进一步扩展为RPE萎缩带。此改变一般在CNV形成静止期的头3年发展最为迅速,此后缓慢发展到超过瘢痕大小的3倍范围。组织病理学标本显示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手术切除老年性黄斑病变(A M D)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之后的视力预后、手术并发症及3年后的复发率。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1996年2月至1998年6月间接受CNV切除术的50例AM D患者的50只眼。最短随访36个月,视力改善或恶化的界定以视力改变2行以上为标准。结果:视力平均下降2.2±6.9行,有12只眼视力好转,16只眼保持稳定,另22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有CNV复发。结论:在手术切除AM D黄斑下CNV后,大部分患者视力稳定或好转。考虑视力和低复发率的发展,3年多的随访结果表明,与CN V的自然病程相比,手术治疗CNV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采用光敏剂维替泊芬对多灶性脉络膜炎伴黄斑下新生血管(CNV)行光动力疗法对视力的影响。设计:开放式,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在意大利的Trieste和U dine眼科诊所被诊断为多灶性脉络膜炎伴黄斑下CNV的13例患者(13只眼)纳入研究。纳入标准为黄斑下CNV的最大径线不超过5400μm,并且最佳矫正视力(相当于Snellen视力),为20/400以上。主要指标为在12个月时的视力较初次检查时少于8个字母(不到1.5行)的患眼数。次要指标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如CN V的大小和进展。结果:研究初始和结束时的矫正视力分别为0.52最小分辨角的对数值(S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者近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以维替泊芬作为光敏剂,用标准参数对连续30例患者的30只A M D伴近中心凹CN V的眼行PD T治疗。对患者行12个月随访,如仍有CNV渗漏,则每12周再行治疗。19例患者(63.3%)为优势经典型CN V、8例(26.7%)为完全隐匿型CNV、3例(10%)为轻微经典型CN V。27例(90%)的病变≤3M PS视盘直径,且≤3M PS视盘面积。结果:在这12个月中,视力下降程度与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2),对于优势经典型CNV,症状持续时间与病变大小呈正相关(P<0.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脉络膜视网膜吻合(CRA)和玻璃膜疣以及与之相关的Gass隐蔽CR A患者黄斑区O CT的特征。设计:前瞻性、观察性的病例系列研究。机构:第三级眼科转诊中心。研究对象:2003年2月至2004年3月经连续活组织显微镜检查评估确诊的CR A和玻璃膜疣患者。观察指标:第三代O CT评估和立体荧光血管造影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基线水平和12周时的黄斑形态学特征。结果:11例CR A和玻璃膜疣患者的20只眼被确诊,其中女性7例(63.6%),男性4例(36.4%),年龄为69~82(M=79)岁。CR A1级(临床前期)的患眼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局部隆起,CR A2级在隆…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眼底玻璃膜疣与老年性黄斑变性(SMD)的关系,本文观察了128例164只存在玻璃膜疣之SMD患眼,结果硬疣73眼,软疣91眼;硬疣和软疣与患者年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45~54岁组,硬疣和软疣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55~64岁组和65岁以上组,硬疣和软疣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发的眼底损害率及黄斑区色素增殖的发生率,硬疣和软疣差异呈显著性(P<0.05);在比较两者与视力受损的关系中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本文还重点论述了SMD的病变过程及玻璃膜疣在其中的地位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光动力学治疗(PDT)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常规疗法,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发现对年轻患者进行一般的PDT后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观察性病例研究。女性患者4例,年龄26~39岁,因患典型CNV致视力障碍而就诊。其中两例39岁患者,CNV继发于一小片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另两例26岁和36岁的患者属于特发性疾病。所有患者遵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光动力学治疗研究”方案进行标准PDT治疗。单纯使用维替泊芬行PDT治疗后1~3个月,治疗区的色素上皮出现严重改变。该疗法对新生血管膜有效,表现为纤维化和渗漏减退。通过眼底镜和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PDT)和进一步吲哚青绿(ICG)引导下分支血管激光凝固法作为头部钝挫伤后继发脉络膜破裂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一种治疗措施。设计: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一例61岁女性患者,由于8年前头部受钝挫伤后的脉络膜撕裂引起视盘下CN V。共接受4次PD T和另外2次连续的ICG引导下分支血管激光凝固治疗。结果:暂时性的渗漏减少和分支血管闭塞不能阻止CNV的进一步生长。结论:PDT可暂时性减少血管渗漏,另外ICG引导下分支血管激光凝固可治疗分支血管和CNV。但在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病例中,新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建立和CN …  相似文献   

20.
吴学今  刘路宏 《广西医学》2008,30(3):318-319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效能量。方法运用810 nm激光治疗仪,光斑直径1~3 mm,时间每点60 s,能量随病人的屈光间质、光斑大小及出血量的多少进行调整。以照射区域轻度发灰为限。治疗范围:根据CNV的大小,采用1~4个光斑覆盖。结果37眼治疗后随诊视力3眼提高(8.1%),28眼无变化(75.7%),6眼下降(16.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复查CNV完全消退者15眼,占40.6%;CNV部分消退者16眼,占43.2%;无变化者6眼,占16.2%。结论TTT是治疗黄斑区隐匿型CNV的有效方法,需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