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高,不少患者因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为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我院于2001年6月~12月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发病均在6~48小时内,经头颅CT检查发现脑梗死病灶,并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无出血性疾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5±11.0)岁。头颅CT显示左基底核梗死18例(42.8%),右基底核梗死12例(28.6%),颞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1999~2001年选择发病10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7例 ,用祛湿利水治疗40例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祛湿利水治疗组 (下称治疗组 )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2~83岁 ,平均59 2岁。有高血压病史25例 ,糖尿病史18例 ,高血脂15例。基底节区梗死28例 ,丘脑梗死5例 ,多发性梗死3例 ,脑叶梗死4例。对照组37例 ,男25例 ,女12例 ,年龄36~79岁 ,平均58 5岁。有高血压病史22例 ,糖尿病史18例 ,高血脂14例。基底节区梗死23例 ,丘脑梗死5例 ,多发性梗死4例 ,脑叶梗死5例。两组病例均为急性脑梗死起病10天内的患者 ,诊断符合全国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和CT检查在多发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差异。方法 124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和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对不同梗死部位及不同体积梗死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发病<24 h的脑梗死患者中,磁共振的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在24~72 h患者及发病>72 h患者中,磁共振检出率和CT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2 mm梗死灶所占比例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对小脑和脑干梗死的检查率高于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和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磁共振对早期脑梗死、小病灶脑梗死及脑干或小脑梗死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致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分析,初步探讨其发病特点、机制及预后。方法:对12例急性脑梗死所致的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偏侧舞蹈症患者中,梗死病灶8例在基底节区(单侧7例,双侧1例),2例在丘脑,1例在小脑,1例在颞叶;偏侧舞蹈症出现时间集中在发病后1h~7d;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后症状控制良好,预后较乐观。结论:急性脑梗死是偏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多见;氟哌啶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6个月,痊愈17例、轻瘫2例,发现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学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相关。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22例,外伤后经CT扫描均证实有脑梗死病灶,检查时间为发病后3d内。其中5例发病24h内未见梗死病灶。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CT对本病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周冲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75-17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合并组),并与同期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对照组)46例相比较。结果:合并组患者CT多表现为腔隙性梗死和多发性梗死;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需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1998年1月起,采用低分子肝素脐周皮下注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5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5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5~80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腔隙性脑梗死12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颈动脉系统梗死2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1例。发病至用药时间:6h以内5例,6~12h 14例,12~24h 20例,24~72h 8例,>72h 5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1~76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腔隙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目前有关脑干梗死的微栓子监测未见报道,探讨脑干梗死患者微栓子阳性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156例急性脑干梗死的患者,发病7天内应用经颅多普勒经枕窗进行基底动脉微栓子监测。结果:20例(12.8%) 患者出现MES,MES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数据无统计学差异;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为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dds ratio, 9.7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34-81.46;P=0.038),其中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MES阳性率较中度狭窄升高(odds ratio, 9.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53-80.12;P=0.040);86例病人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微栓子阳性组较阴性组脑梗死病灶增多(P=0.014)。结论:椎基底动脉狭窄是急性脑干梗死微栓子的主要来源,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微栓子是多部位脑梗死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临床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患者发病至磁共振检查时间又可分为超早期组(25例)和急性期组(25例),发病至磁共振检查时间分别为1.5~6 h和7~24 h。另选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同时期脑梗死区域、不同脑梗死区域FA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并比较观察组不同时期梗死区域ADC图和FA图信号异常改变。结果病灶检出情况:观察组61处病灶,脑内各部位均可见,其中基底节区病灶构成比最高。FA值比较:观察组各个梗死部位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超急性期患者梗死部位FA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7~24 h急性期患者梗死部位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7~24 h急性期患者梗死部位FA值显著低于超急性期患者,差异P<0.05。FA彩图和ADC图信号改变:观察组患者均可见FA彩图混杂彩色信号;超急性期梗死区域:FA彩图均出现高信号,ADC图均出现低信号;急性期梗死区域:FA彩图出现高信号16例(64.0%),等信号改变9例(36.0%),ADC均出现低信号。结论临床早期脑梗死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图改变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其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脑梗死属于一种脑血管病,在临床较为常见,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带给了患者家庭及社会~([1])。本研究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1~79岁,平均(57±10)岁;病程3 h至3 d,平均(1.3±0.5)d。10例为小面积梗死,8例为中面积梗死,12例为大面积梗死;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11例为轻度,6例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英德市家属对“中风120”认知水平及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就诊的影响因素。方法2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分为≤6 h组(60例)和>6 h组(204例)。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中风120”的认知情况;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6 h组患者家属对“中风120”症状识别情况及立刻拨打120意识情况均优于>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醒后卒中、语言障碍、意识中风、转运方式、首诊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中风、使用救护车转运、首诊本院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OR=4.113、4.603、3.149,P<0.05)。结论对“中风120”的宣传,除强调识别中风症状外,应着重宣传急性脑梗死的严重性,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立刻拨打120,并至有溶栓治疗技术的医院首诊,能够减少院前延误,使更多的患者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院近年来120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及预后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本组120例,经临床综合治疗,完全恢复96例(80%),好转20例(16.7%),稳定4例(3.33%),出院后随访1~2年,再发缺血性卒中8例,出血性卒中4例。结论腔隙性梗死患者病灶多位于基底节,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对控制本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采用清开灵注射液加纳络酮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梗死 3 5例 ,取得了明显疗效 ,现将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 ,因急性脑梗死急诊留观及住院病人 3 5例 (发病 6h内 ,因溶栓治疗 ,不在其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4例 ,年龄 4 5~ 78岁 ,平均年龄 64岁 ,均经CT或MRI确诊 ;病程最短 9h ,最长 2天 ;急性起病 ,都有明显脑局灶性功能缺损表现 ,起病前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多发性梗死 2 4例 ,单侧梗死 11例 ,意识障碍 12例 ;肢体瘫痪 2 2例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传统去骨瓣减压术)48例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50例。观察两组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梗死面积和GCS评分情况,观察两组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梗死面积和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梗死面积均低于术前,GCS评分均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术后梗死面积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面积,改善GCS评分,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后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患者96例,随机分为尿激酶+肝素(48例)治疗组、对照组(48例)。结果治疗后12h及7、14d神经功能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发病后3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有效治疗方法。溶栓后需继续抗凝治疗,才能有效防治再梗死。  相似文献   

16.
兆科降纤酶是从中国白眉蝮蛇毒分离纯化的单组分酶制剂,可特异性地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一步通过各种环节恢复血液纤溶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疗各种血栓疾病的目的,尤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我科应用降纤酶治疗脑梗塞72例,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治疗组72例,选自1998-05~1999-06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35~81岁,平均63岁,一侧基底节区梗塞28例,多发性梗塞27例,大面积梗塞5例,丘脑梗塞3例,脑干梗塞2例,小脑梗塞2例,未发现明显病灶5例。发病至用药…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治疗不及时有极高的致残率 ,因此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二次梗死有极大的意义。就我院 1996年 8月至 1998年 12月期间 6 8例脑梗死病人经过血液稀释治疗和预防脑梗死再发生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6 8例病人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证实为脑梗死或腔隙性梗死 ,其中男 4 4例 ,女 2 4例 ;年龄 36~ 70岁。大面积脑梗死 4例 ,多发性脑梗死 16例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 8例 ,2 1例合并高血压 ,17例合并糖尿病。2 治疗结果红细胞压积超过正常值范围者用血液稀释疗法 ,即在无菌操作下抽取病人血液 4 0 0ml,经离心等…  相似文献   

18.
刘坤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58-305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14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清NSE浓度及完成病例组入院时的颅脑MRI、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等资料。结果大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高于中、小梗死灶组血清NSE浓度(P<0.01);病灶部位不同各组比较血清NSE浓度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评分低的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P<0.01)。NSE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的Pearson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NSE水平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有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转归及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DWI成像特征与卒中机制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DWI资料,根据DWI上病灶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并统计其缺血性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 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多发脑梗死31例(63.3%),单发脑梗死18例(36.7%).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类型,其中呈深的、成链条状分布的内交界区梗死为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表现类型,其可能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深穿支梗死是单发性脑梗死最常见的表现类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局部分支闭塞或共存的远端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