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6例,CT表现为扇行高密度影,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具有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S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证实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头部外伤患者CT、MRI表现。结果①32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并小脑幕下血肿3例。②CT表现: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为条索状、带状高密度影,可位于大脑镰一侧或两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双侧或局限于单侧、幕上或幕下。血肿边缘清晰,不延伸入邻近脑沟或脑池。③MRI表现:轴位形态与CT大致相同,冠、矢状位显示血肿更清晰,根据血肿不同时期信号的特异性表现,可对其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检查对亚急性期血肿的显示较CT更优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①脑灰质界面内移;②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③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较小的一侧移位;④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已有文献报道。但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部分患者手术钻孔引流血肿术后效果不好,不得已再次行开颅包膜剥离术。我们经CT诊断5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表现为常见的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等形态,17例血肿表现有粘连,呈不规则分隔改变,笔者着重报道17例血肿非常见表现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属特殊形态的硬膜下血肿,发病率相对较少。以前常常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本文在于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能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方法分析了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情况,CT诊断及血肿演变过程。探讨了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及血肿形态。结果为避免误诊,讨论了大脑镰小脑幕硬膜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结论重点论述了CT表现及CT诊断。为今后认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颅脑外伤 CT 检查78例,75例有阳性发现,并经手术或临床经过证实。根据血肿密度、形态、部位和占位效应等特征,诊断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18例;脑内出血21例;挫伤19例及外伤后期改变6例,对各种 CT 表现作了分析,讨论了等密度血肿诊断问题,并提出等密度硬膜外和硬膜内血肿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30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例25,双例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①脑灰质界面内移;②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③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较小的一侧移位;④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影像表现,主要就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及中线结构改变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左侧13例,位于右侧10例,两侧同时受累3例;血肿位于额顶部15例,额部3例,顶部5例,额颞顶部3例。血肿形态表现为新月形影或近似新月形者者18例,表现为梭形影6例。表现为不规则形影2例。血肿呈略低密度7例、等密度11例、稍高密度或混杂性密度8例。血肿最长径为33—121mm.最宽径为12—29mm.最高径为23-41mm。侧脑室、第三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脑沟、裂变浅至消失,脑回不同程度的聚拢内移。结论CT能较敏感地检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对于小的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易漏诊.分析其征象时应特别注意血肿侧脑室形态与大小的改变.注意血肿邻近脑实质的受压移位征象.  相似文献   

9.
颅脑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及诊断。方法搜集CT复查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36例,对其首次CT检查及复查的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36例迟发性脑内血肿首次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包括:①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②限局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1例;③局部脑占位效应19例;④硬膜下血肿10例。结论脑外伤后首次行CT检查,出现: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限局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部脑占位效应,硬膜下血肿,提示此部位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应及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10.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CT及MRI检测确诊血肿并进行相关探讨。方法所有研究患者共46例,28例患者采用了CT扫描,18例患者行MRI检测。检测后结果分析,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在所有的28例CT平扫中等密度血肿6例,高密度血肿4例,低密度血肿为9例,混合密度血肿为9例,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不能显示明显,而MRI的患者均作出正确诊断。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行CT检测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等密度影显影患者可行MRI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证实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 45例患者所有病变均位于幕上,表现为颅板下弓形等密度影;其中单侧病变者40例,双侧病变者5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健侧或向血肿相对较小的一侧移位,脑沟、裂、池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结论 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CT特征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CT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快速自然消散的颅内血肿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72h内23例颅内血肿18例完全消失,5例明显缩小。结论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血肿的形状、部位和血肿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收集94例经CT证实并经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据CT表现分为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复合型急性硬膜下血肿79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治愈36例,中残19冽,重残17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23.4%。结论判断出血来源是单纯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关键,复合型广泛硬膜下血肿伤情特点导致其预后较单纯型差,采取早期大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颅内高压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汤家才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250-125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对2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辅以促进受压脑组织复位等治疗措施。结果术前血肿量平均100ml,术后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受压脑组织复位时间24h~7d,平均3d,均痊愈出院。20例患者术后随访3~12月,平均7月,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法,正常16例,生活自理4例;CT随访16例,正常13例,脑萎缩2例,轻度局限性硬膜下积液1例。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诊治经验,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统计1990-03~2002-03收治的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总数,对其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和手术证实的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108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425例(39.3%),硬膜下血肿316例(29.2%),脑内血肿341例(31.5%)。手术治疗721例(66.6%),死亡190例(26.4%);非手术治疗361例(33.4%),死亡11例(3.0%)。全组硬膜下血肿病死率为27.5%(87/316),脑内血肿为20.2%(63/341),硬膜外血肿为10.6%(45/425),总病死率为18.6%(201/1082)。结论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预后与病人年龄、GCS评分、血肿大小及类型、瞳孔改变等相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张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24-292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所致的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2005年1月收治的来自外院针灸治疗所致的7例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椎板减压后分别选用相应的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椎管内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硬膜外腔的侧后方或正后方,其中发生于颈段3例、胸段2例、颈胸交界部1例、胸腰段1例.结论:针灸所致椎管内硬膜外血肿临床罕见,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中降低漏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28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患者血肿边界欠清晰,大小不等,新月形血肿25例,梭形血肿3例。结论 CT室医生在阅片诊断过程中应仔细,结合CT影像中提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综合分析,可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正确率,降低漏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钻孔引流术治疗的4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2例,颅内血肿1例,张力性气颅2例,残留血肿1例。血肿复发5例。结论头颅CT平扫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对于有颅内压升高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并积极防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AIH)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例经临床和多层螺旋CT证实的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结合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概括分析血肿的部位、厚度、形态、累及范围及血肿强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在19例AIH病患中,参考stanford分型,A型4例,B型15例;主动脉管壁均为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厚度≥5 mm,平扫密度多样,可为高密度或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其中显示:钙化内移17例,动脉粥样硬化16例,穿透性溃疡征像11例.继发胸腔积液14例,心包积液4例,胸膜增厚2例,主动脉瘤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可直观、清晰显示AIH的直接和间接征象,能为AI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对AIH的诊断和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38例采用颅骨钻孔负闭式引流术,1例行开颅术清除血肿切除术,1例行颅骨小骨瓣引流术。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优良37例,中残3例,平均住院14 d。结论:临床应重视老年CSDH的早期诊断,颅骨钻孔负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老CSDH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