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讨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早期诊治.方法:对绞窄性小肠梗阻46例进行分析.结果:46例均行手术治疗,行粘连松解34例,行肠部分切除、肠道重建12例,其中切除肠管5~20 cm 9例,20~50 cm 3例.45例治愈,1 例死亡,未出现短肠综合症.结论:根椐临床表现,结合必需的辅助检查可以早期诊断绞窄性小肠梗阻,尽早手术是治疗绞窄性小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发生率较高,约占肠梗阻总数的30—63%。手术时机选择取决于肠梗阻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如何既解除梗阻,又避免肠绞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我院收治的23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俞萍  余韵 《医疗装备》2022,(24):29-30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8月医院收治的40例小儿急性肠梗阻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于术前接受CT检查,分析CT诊断小儿急性肠梗阻的准确度,比较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经手术探查显示,40例患儿中,有24例单纯性肠梗阻,16例绞窄性肠梗阻;梗阻部位为小肠29例,结肠11例;经CT检查显示,有23例单纯性肠梗阻,15例绞窄性肠梗阻;经一致性检验,CT诊断肠梗阻类型的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强(Kappa=0.901,P<0.001);经CT检查显示,梗阻部位为小肠28例,结肠10例;经一致性检验,CT诊断肠梗阻部位的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强(Kappa=0.882,P<0.001)。结论 CT检查在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且对梗阻类型及梗阻部位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粘连性小肠梗阻(ASBO)诊治中,对肠绞窄、肠扭转等并发症很难做出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依靠临床症状、体征、腹平片或其他检查做出诊断,往往为时已晚,因此许多作者主张早期手术,以降低病死率[1]。近年,随着CT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对小肠梗阻的部位、原因能做出诊断并能发现早期肠绞窄和肠粘连所致肠扭转[2]。本文通过对我院粘连性小肠梗阻病例的分析,探讨CT在粘连性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2年5月~2004年3月,我院共收治105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其中54例病人行CT检查,男30例,女24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5.
顾劲松 《现代保健》2011,(15):154-155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 总结分析2004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1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 治愈53例,好转6例,治愈率为86 9%(53/61);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单纯性小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而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107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坚  杨文锦 《现代医院》2012,12(4):58-59
目的探讨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7例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05例,2例伴有休克,就诊时间超过3天且年龄超过70岁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结论对于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临床要多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对整体病情做出综合判断,做出是否存在肠绞窄的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术中注意预防粘连的措施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2000年至今,我院收治245例肠梗阻病人,其中12例绞窄性肠梗阻均由粘连性肠梗阻或肠扭转引起,病例统计中未将腹股沟疝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统计在内,现将12例绞窄性肠梗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3例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就诊时即诊断为肠绞窄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55例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行肠粘连松解术47例,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5例,小肠内固定术2例,肠短路吻合术1例.62例治愈,1例术后第3天死亡.41例随访0.5~9年,7例复发,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结合影像学资料动态观察病情,及早发现肠绞窄征象,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治疗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采取治疗前,对62例肠梗阻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其中47例患者为单纯性肠梗阻,15例患者为绞窄性肠梗阻,同时收集120例健康成年人的C-反应蛋白的测定值与其进行对照,另外,对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患者和未发生肠坏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值。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已发生肠坏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患者(P<0.01)。结论测定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可以辅助诊断是否发生绞窄以及坏死,进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临床上的治疗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卫国 《现代保健》2009,(8):103-103
目的 浅析机械性单纯性、机械性绞窄性小肠梗阻在普通立位X线平片的影像特点,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患者均采用前后立位普通X线平片摄影,片距100cm,并对影像与手术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对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例立位X线平片检查是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的首选诊断技术。结论普通立位X线平片检查,对小肠梗阻诊断价廉、快捷、方便、适用、可靠,同时对小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有很大帮助,能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5月间收治46例老年人肠梗阻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中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为肠粘连、肠道肿瘤、肠扭转、肠结石.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肠绞窄5例.术后并发症24例,死亡2例.结论 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差、手术耐受性差、肠绞窄坏死出现率高、并存病多等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是提高老年人肠梗阻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磁共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SS-TSE-T2WI)序列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9-06-01-2022-07-31收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MR资料50例,其中绞窄组18例,非绞窄组32例;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应用8通道腹部线圈采集信号,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TSE-T2WI,对所有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梗阻段肠壁及肠腔积液T2WI表现进行影像学分析,判断SS-TSE-T2WI成像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结果 18例绞窄组患者磁共振SS-TSE-T2WI成像均显示梗阻段肠壁水肿高信号、黏膜面环形低信号,称之为“黑靶环征”,对绞窄性肠梗阻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诊断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00%);另有8例梗阻肠腔内积液呈T2WI均匀低信号或低信号液液平面,称之为“黑积液征”,绞窄组肠梗阻的“黑积液征”(8/18,44.44%)的发生率远高于非绞窄组(2/32,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2,P=0.004,对绞窄的诊断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磷、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对小儿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肠梗阻患儿血清磷、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浓度,通过统计学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儿血清磷、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浓度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和对照组(P<0.01),而单纯性肠梗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沦: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对早期诊断肠绞窄有重要意义,可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而血清磷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肠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治疗前测定47例单纯性肠梗阻和1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对照130例健康成年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经手术证实的9例肠坏死者与6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结果单纯件肠梗阻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绞窄性肠梗阻(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者(P〈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值可以作为判断肠管是否发生绞窄及坏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梁云鹏 《中国卫生产业》2011,(8):100-100,10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治疗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采取治疗前,对62例肠梗阻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其中47例患者为单纯性肠梗阻,15例患者为绞窄性肠梗阻,同时收集120例健康成年人的C-反应蛋白的测定值与其进行对照,另外,对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患者和禾发生肠坏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值。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已发生肠坏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患者(P〈0.01)。结论测定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可以辅助诊断是否发生绞窄以及坏死,进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临床上的治疗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绞窄性肠梗阻在腹部外科较为常见,急性肠坏死是绞窄性肠梗阻的严重阶段,目前仍是腹部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笔者对我院1979—1999年间经手术证实的98例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早期治疗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性70例,女性28例。20岁以下患者15例,20~50岁患者32例,50岁以上患者51例。其中病因为肠粘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粘连性绞窄型肠梗阻临床诊治。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9年4月收治28例粘连性绞窄型肠梗阻均手术治疗。结果28例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2天,并发盆腔感染2例,腹腔脓肿1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3例,均为肠坏死穿孔病例。结论绞窄型肠梗阻早期手术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肠梗阻患者63例,总结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及并存的其他疾病,经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 3例在围手术期死亡,病死率4.76%,手术后切口裂开2例,切口感染5例,手术治愈60例,治愈率95.24%.结论 外科治疗老年性肠梗阻的有效方式是手术治疗,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重视老年人绞窄性肠梗阻的特点,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对15例绞窄性肠梗阻进行诊治分析,均行手术治疗。结果1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治愈14例,治愈率93.33%。结论临床上一旦考虑为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掌握手术时机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钟世良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16-10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绞榨性肠梗阻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7例绞榨性肠梗阻(实验组)和17例单纯性肠梗阻(对照组)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绞榨性小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绞榨性肠梗阻的CT影像改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血性液体征象、气体征象、肠系膜征象、肠管壁征象。结论血性液体征象、气体征象、肠系膜征象、肠管壁征象为诊断绞榨性肠梗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