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7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无症状性脑梗死好发于40~80岁.结论 临床上无特异性神经系统定位特征,病灶直径一般在0.2~1.2cm,腔隙性梗死60例(85.7%),大病灶梗死10例(14.3%),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占65例(92.9%),上述病均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亦称静止性脑梗死(SCI),是指临床上无明确的卒中病史,年龄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5~1.5cm,88.89%为腔隙性梗死。85.18%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8.29%,糖尿病、高脂血症43.52%,冠心病、心房颤动均为SBI的危险因素。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危险因素。方法:对5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年龄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3~1.5cm;93.10%为腔隙性梗死,6.90%为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型和分水岭梗死;87.93%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5.17%分布在丘脑、脑干。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1.38%,糖尿病、高脂血症34.48%,冠心病、心房颤动为5.17%。无症状性脑梗死确诊依赖影像学检查,一旦发现应予以积极治疗,避免症状性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是指临床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和尸检发现的梗死灶[1].SCI包括两种情况:①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②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由于SCI可演变为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VD),故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对1999年3月至2007年1月我院7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及70例无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中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3~2005年入院的356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76例(20.16%),年龄好发于50~70岁共56例(75%),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轻微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CT/MRI显示病灶直径在0.5-1.5cm之间,94.75%为腔隙性梗死。88.30%分布于内囊、基底节、放射冠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42.00%,糖尿病、高脂血症34.30%,冠心病、心房颤动均为ACI的危险因素。结论 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脑梗死(SC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头颅CT或MRI)检查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发现SCI广泛存在。SCI与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对其影像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林航  林敏 《福州总医院学报》2007,14(1):84-85,46
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是指无任何脑卒中病史和体征而由影像学或尸解发现的脑梗死,或在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关的部位出现的脑梗死。SCI可能会发展为更为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及假性延髓麻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已证实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总结了我院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SCI患者的DSA及Duplex资料,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发现源于神经影像学发展,CT问世使之得到认识,MRI的应用对其了解得到深入。所谓“无症状性脑梗死”是指无脑卒中病史,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却发现脑梗死病灶;或虽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了非责任病灶,所以又称之为静止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现就56例有不同危险因素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68例患者头颅CT或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BI40例,以腔隙性脑梗死为最常见(75%),病灶直径介于0.5~5.0cm;病灶多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和放射冠等部位。部分SBI患者表现为头晕、轻微头痛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均为SBI的危险因素。应充分认识SBI的临床特点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加强对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全面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近10多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脑梗死(SBI)病灶被检出,愈来愈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下面我们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746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108例(14.58%),年龄好发于50~70岁,共80例(74.07%),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病理学改变规律。方法病人分为糖尿病组11例,高血压组24例,脑梗塞组6例,颈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18例,冠心病组5例和其他组6例。病变分为类脂质沉积、软斑、硬斑和复合斑。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类脂质沉积共32例,疾病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其中男性20例(62.5%),女性12例(37.5%)。糖尿病组平均年龄67.7岁,颈动脉均有不同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组平均年龄64.25岁,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37.5%;脑梗塞组的平均年龄为68.2岁,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占66.6%;颈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的平均年龄为62.3岁,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冠心病组平均年龄68.2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达80%;各病例组年龄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最高,依次是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低血流剪切力和高牵张应力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树浩  邱浩强 《海南医学》2014,(8):1102-1104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确诊的初发性脑梗死(FirstCerebralInfarction,FCI)患者的病历信息资料,并对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追踪随访;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复发率,描绘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患者复发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367例,随访1-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随访期间74例(20.2%)患者复发,无复发生存时间1~32个月,1年、2年、3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0.O%、66.3%、52.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总胆固醇≥5.17mmoL/L是脑梗死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函数模型表达式为:坼)=hoexp(2.559X1+1.978X2+1.901X2+1.33IX4+1.719Xs)。结论脑梗死复发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总胆固醇≥5.17mmoL/L是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因素进行干预和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脂及尿酸(uricacid,UA)变化与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7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0例)、冠心病组(59例)、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组(51例)。同期在作者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的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UA,并进行差别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冠心病组、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组的TC、TG、LDL-C、UA水平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组的TC、TG、LDL-C、UA水平含量均高于冠心病组、脑梗死组(P〈0.01),HDL-C水平含量均低于冠心病组、脑梗死组(P〈0.01);而脑梗死组和冠心病组血脂及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脂及尿酸异常与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防并发症发生治疗中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青壮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分析,探讨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特点,以便早期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方法采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该院收治的青壮年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0岁)30例,对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例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占同期收住该院20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14.7%。男性29例,女1例;年龄32~40岁。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80%)、血脂增高(20%)、高血压(13.3%)。15例患者(50%)以心肌梗死为首发症状,无前驱表现。结论青壮年人心肌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大量吸烟饮酒对青壮年AMI发病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复发脑梗死及68例未复发性脑梗死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合文献对复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68例复发性脑梗死中有高血脂史18例(26.7%),高血压史49例(72.1%),糖尿病史17例(25%),高血压伴糖尿病史10例(14.7%),高血压伴冠心病史17例(25%),与未复发脑梗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脑梗死的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血管磁共振钆剂延迟增强(LGE-CMR)在冠状动脉疾病(C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3月期间确诊为CAD且有LGE—CMR图像病例共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范围36-79岁,中位年龄57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4例,其中5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5例患者有陈旧心肌梗死。由2位影像学诊断医生独立盲法评估心血管磁共振(CMR)图像中钆剂延迟增强(LGE)征象的有无、部位(心内膜下、透壁、壁间)及形态(斑点/斑片样、线条样、条片/片状),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2位影像诊断医生对LGE征象的有无、部位、形态的判定一致性较好(Kappa=0.908、0.733、0.724,均P〈0.05)。84.2%(16/19)CAD患者CMR可见LGE征象,且LGE主要位于心内膜下(7/16)和透壁(6/16),占81.25%(13/16);条片/片状强化占43.75%(7/16)、线条样强化占31.25%(5/16)、斑点/斑片占25.00%(4/16)。结论:LGE-CMR可以显示CAD患者心肌损害的有无及范围,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心肌层面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同期测定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3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和163例非冠心病病人血清Lp-a浓度.结果 AMI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血清Lp-a浓度分别为(51.17±41.99)mg/dl、(28.90±29.61)mg/dl、(12.54±8.50)mg/dl,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肌梗死冠心病组中,局限性狭窄亚组、弥漫性狭窄亚组血清Lp-a浓度分别为(22.84±3.73)mg/dl、(33.33±3.66)mg/dl,轻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以上亚组Lp-a水平分别为(22.04±3.25)mg/dl、(31.74±3.49)mg/dl,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Lp-a浓度升高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依次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钠尿肽(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脑钠尿肽浓度将132例急性心肌梗死分为两组,A组58例:BNP浓度〉100ng/L;B组74例:BNP浓度≤100ng/L。将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多支血管病变48例(83%)、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42例(72%)、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37例(64%)、心力衰竭24例(41%)、严重心律失常16例(28%)、梗死后心绞痛14例(24%),左室射血分数(43±12)%,病死率14%。B组多支血管病变39例(53%)、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16例(22%)、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19例(26%)、心力衰竭9例(12%)、严重心律失常6例(8%)、梗死后心绞痛5例(7%),左室射血分数(52±9)%,病死率3%。两组分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钠尿肽浓度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前降支,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端病变,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青年组23例(28.75%),老年组66例(82.5%)(P〈0.01);高脂血症青年组16例(20.0%),老年组38例(47.5%)(P〈0.01);高血压青年组18例(22.5%),老年组51例(63.75%)(P〈0.01);病前感染史青年组2例(2,5%),老年组未发现。结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与老年人一样,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肥胖、吸烟和饮酒等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及危险因素。只有尽早明确病因,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给予充分的干预,才能有效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血压、冠心病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脑CT确诊的256例脑梗死分2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56例患者中,高血压者140例(54.68%),冠心病者136例(53.12%)。结论高血压、冠心病与脑梗死关系密切,因此应加强对这类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