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曹丽明 《云南医药》1992,13(3):139-142
我科1990年1月至11月对108例老年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对象和方法 108例病人中男性101例,女性7例。年龄60岁一88岁,平均年龄68.7岁。60一69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心电图动态观察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90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电图的动态观察,分析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规律。结果90例研究对象中,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有39例,前间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有38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有9例,高侧壁心肌梗死患者有2例,无Q型的心肌梗死患者有1例,无症状的心肌梗死患者有1例。结论动态的心电图观察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该得到临床中的重视,做到对心肌梗死的早发现和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何类室早可能诱发室速、室颤?可否预测?国内外学者仍在探寻中,我们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5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例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对DCG检出的室速的预测指标的价值。资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1月~1991年12月DCG800例,其中检出室速(>3次/分室早连发)51例,男35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4±8.8(22~77)岁。冠心病27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于2001年1月~2003年11月对70例老年冠心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对其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老年人冠心病发作隐匿不定时,易被患者忽视,对可能是猝死、急性缺血、心肌梗死的先兆进行预测,探讨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以及对预防猝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T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本疗养院行Holter且确诊有心脏病的170例PTA为研究组,同期行Hoher的健康体检或仅为胸闷症状的175例PTA为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身体异常及白天夜间发作情况对比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动态心电图各项异常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PTA诊断中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在晕厥中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的晕厥患者168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168例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的晕厥患者,62例患者记录中发生晕厥,发生率36.90%,106例记录中未发生晕厥.观察发生晕厥病例与未发生晕厥心电图R-R间期的关系,62例患发生晕厥患者中,R-R间期≥3.0 S共51例,占总发生晕厥病例82.25%,R-R间期<3,0 S病例无1例发生晕厥.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部分因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晕厥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识别晕厥或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晕厥发生或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心血管系统影响非常明显[1]。为了解SAS动态心电图变化,作者进行了对比研究。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OSAS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28~86(74.6±9.3岁),对照组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30~77  相似文献   

8.
魏晶芝  李会林 《江苏医药》1996,22(4):280-280
我院1993年2月~1995年7月共有426例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直,其中60岁以上冠心病者98例,现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98例老年冠心病者诊断依照WHO标准,其中男72例,女26例,年龄60~89岁,平均68.2±3.6岁。其中心肌梗塞20例,心绞痛42例,心律失常25例,心力衰竭11例。(1)检查前三天停用一切药物,采用安迪泰DXJ-200lA型分析系统,以CM1和CM5双通道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信息,结合病人生活日志,由专科医生操作分析。缺血型ST-T改变的标准为1点后008秒呈水平或下降斜型压低>lmm(如基线的ST段已降低需先减去已降低的幅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144例研究对象均从某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病人中选取,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观察组则给予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方面的阳性检测率。结果:观察组病人使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于心肌缺血的阳性检测率为77.78%,对照组病人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对于心肌缺血的阳性检测率为58.33%,两种检查方法在心肌缺血方面的阳性检测率有统计学比较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测心律失常检出率(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相较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的诊断检查方式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于本院收治的疑似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选取98例,时间选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依据检测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均对98例患者进行检查,实验组实施动态心电图诊断,参照组实施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94.62%、93.88%、80.00%)与参照组(83.53%、77.55%、38.46%)相比显著较高(P<0.05)。结论: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相较于运动平板试验检查准确率更高,此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某院心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400例作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以常规心电图检查作为对比。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阳性率是100.00%,高于常规心电图的95.25%(P<0.05);动态心电图对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阵室速、短阵房速、心房纤颤、窦性停搏、窦性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准确性较高,对合理治疗心律失常、改善患者预后而言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1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各类心律失常的监测结果。方法:采动态心电图对147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24h监测。结果:监同室上性早搏为78.20%,室性早搏61.9%,窦性心动过速34.69%,窦性心动过缓31.29%,房性心动过速27.21%,心房颤动9.52%,右束支传导阻滞 4.76%,房室传导阻滞4.76%,窦性停搏2.72%,室性心动过速2.04%,窦房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均为1.36%。与常规心电图112例比较,其中心房颤动高1.78倍,窦房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高1.5-4.76倍,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均高11倍。结论:对于一过性、暂时性和阵发性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不同,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心内科收治冠心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统计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心律失常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阳性84例,阳性率684%,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阳性58例,阳性率58%(χ2=3.33,P=0.07)。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早搏二联或三联、房性早搏二联或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阵发性室上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P<0.05)。动态心动图检出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早搏、房性早搏检出率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动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临床效果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可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俐  贺程 《贵州医药》1996,20(1):46-47
动态心电图(DCG)对心律失常及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ECG)高而客观。这对监床心脏病诊断是一大推进。我们对19例老年D型糖尿病(NIDDM)并冠心病(CHD)和23例老年冠心病(CHD)进行了DCG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是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系我科1992~1994年住院病人。老年NIDDM并CHD组(观察组)19例,男性18例,女性1例。年龄65~84岁,平均72.3岁。老年CHD组村照组)23例,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龄60~87岁,平均68.l岁。全部病例分别符合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心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以及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生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分别分为A、B、C三个组,并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69例冠心病患者中,有39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占56.6%,2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占31.9%,在24h内共发生261阵次缺血性ST段下移每人平均3.78阵次,其中215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占82.4%,46次为有症状心肌缺血,占17.6%。三种患者发生心肌缺血例数分别为3、14、22,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例数分别为2、7、13。在心肌缺血发生时候,ST段压低幅度为0.1~0.4MV,平均为(0.169±0.003)MV,平均心率为78次/min,ST段压低时候为92次/min。结论动态心电图作为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源性晕厥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_2014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晕厥患者120例应用十二通道全信息动态心电图仪对入选病例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20例患者在24h 动态心电图记录过程中发生晕厥27例,发生率22,5%,未出现晕厥93例;120例患者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缓慢性或快速性)55例,发生率45,8%;发生单纯房性∕室性期前收缩48例,发生率40,0%。结论在对晕厥特别是心源性晕厥诊断中应用动态心动图检查,具有重要检查意义,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临床上诊断、治疗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以作为心源性晕厥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鸣  童幼良 《江苏医药》1996,22(10):738-738
临床上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为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规律,本文对68例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1994年1~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68例冠心病(WHO标准)患者、经24hDCG监测到的512阵欢心肌缺血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44~69岁,平均5642±6.69岁。二.监测仪器使用美国HP公司43400型全息24h心电储存,计算机打印分析结果。根据DCG中ST段改变同临床症状、发作时间及日常活动的关系做定性定量分析。三.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DCG…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肌缺血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120名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捡查结果,并结合着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诊断,分析心肌缺血的治疗措施,最后总结心肌缺血的原因和治疗措施。结果对患者实施24h不不间断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发现,有82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sT-T改变,占总数的83.33%。共计发生总阵次数为201次,其中包括52阵次有症状心肌缺血,占总数的25.87%,以及149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占总数的74.13%,由此可见,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二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从心肌缺血时患者心率方面对比可以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患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方法,动态心电图检测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98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9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9岁三个年龄组,与198例同年龄段男性做对比分析。结果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1);女性3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段改变多数主要是功能性的,而器质性的则并不多见。主要可以通过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情况,提升女性更年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科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经静态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压低的精神科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行24h动态心电监测,统计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本组227例,确诊心肌缺血104例,占45.8%;其中确定冠心病诊断26例,占25.0%;假阳性123例,占54.2%;104例心肌缺血患者中合并各种心律失常65例,占62.5%;123例假阳性患者中各种心律失常31例,占2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科心肌缺血患者静态心电图检查假阳性率较高,动态心电监测可起到十分有效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