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角度切入,通过与传世古医籍相互印证,探讨导引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地总结了导引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指出早在先秦时期导引已纳入医学治病范畴,《诸病源候论》开创辨证导引的先河,将导引法纳入中医学范畴。同时梳理中医导引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以及代表性文物和文献。  相似文献   

2.
新安古医籍承载着新安医学千百年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既是新安医学传承的载体,又是其理论的不竭源泉和实践的有力指导。随着新安医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从传统文献研究转向深层次挖掘,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新安古医籍进行加工处理,建设新安古医籍数据库,进而揭示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和学术价值日益重要。从数据库特色、结构与流程、数字化障碍及对策分析等方面对新安古医籍数据库的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医肺系疾病文献散见于各种医籍中,进行中医肺系疾病古籍文献的整理,进一步进行知识发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古医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类、汇总和录入计算机而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可系统、全面地汇集历代肺系疾病研究的精华,为肺系疾病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江苏历代医人志》《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等为依据,对宋金元时期的江苏针灸作一全面梳理,考证出见于著录的针灸医籍5部,涉及医家4人。通过对医家医籍的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当时江苏针灸发展的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江苏针灸医学的发展历史,提高针灸文献研究水平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5.
医古文课程主要以传世涉医文献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作为授课内容,教学具有自身较强的系统性。其中汉字教学内容包括汉字形体演变、字形结构分析、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与繁简字四个方面,文字用例来源广泛,包括各种医学文献与其他非医文献。出土医书是指从地下发掘出来并涉及医学内容的文献材料,包括简牍帛书、石刻碑文、敦煌写卷等文献中的医学资料。由于出土医书长期埋藏于地下,绝大多数为传世文献所未见,也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动与增删,因此它们从载体形制到文字内容都真实地保存了古代文献的原貌,是十分珍贵的原始医学资料。在医古文课程教学方面,出土医学文献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结果]出土医学文献中对酒的应用虽没有具体说明用酒的原因,但从同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酒在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黄酒,使用方法多是以酒调服,酒煎剂和浸渍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酒有“改变药性,直达病所”“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矫除臭味,增强药效”等功效。后世文献中对于酒的运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皆是在秦汉时期酒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结论]酒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运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酒浸泡药物的时间、煎煮法等对药效的影响等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20世纪出土秦汉医书及当时医学状态、早期医书的形成、出土医书所反映的文献整理内容进行讨论,认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巫医并存是医学的常态,医书内容古朴而简略,医巫混杂,以方药为主,理论简略且单薄;医书形成与古时"采诗"制度和文献整理有关;出土秦汉医书反映的文献整理内容有编纂目录、收集编述、分类归属、规则行文等。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古籍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等古代综合性书目对中医古籍的归类和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反映了编者对古代医籍内容属性的不同认识。中医药学著作的现代分类方法,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回顾曾经使用过的医籍归类和分类方法,可以为今后的中医药图书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学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简述宋代文化的特点 ,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因素探讨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从中医书籍的征集、校勘、研究等方面概述宋代医籍整理的成就 ,并结合宋代文化的特点探析宋代的医籍整理与文化高度繁荣的关系 ;最后根据宋代医籍整理的概况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阐述宋代医籍整理的特点以及对宋代医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医急救医学的相关内容均散在于历代医籍和诸多文献之中,上溯先秦,下迄明清,均有很多对于急救的丰富经验及专效方药,但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应用。发掘和研究古代中医急救医学,对促进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有启迪和指导意义。该文就中医古籍记载的主要相关急救技术与方法加以整理,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对中医急救医学全面发掘和整理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医案文献的发展史为切入点,对经文史哲类古籍附案、医籍附案、医案专著3种主要体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历史沿革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医案的科学研究及中医专业人员的检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中医药信息学研究在中医临床数据挖掘与利用、中医智能诊疗装备研究、中药信息研究、基于中医古今文献信息的学科知识服务、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评价研究等方向的热点应用,为研究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她的记载散在于浩瀚的古代文献中,对其的挖掘整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对《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中医护理技术整理后所示,此书中记载了灸法、坐药法、熏洗法、敷药法等13项护理技术,丰富了人们对一千多年前中医护理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认识,亦从中医护理技术角度呈现了《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霭春是著名医史文献大家,著述颇丰。郭霭春46岁才涉足医史文献研究,却能独辟蹊径而自成一家。郭霭春出入文史的大史料观如何形成,其鲜为人知的非医著作如《颜习斋学谱》、《续资治通鉴目录》、《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等,当值得注意与研究,或可给后人以答案。尤其是作于崇化学会期间的第一部著作《颜习斋学谱》,对其中年以前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作用和研究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医史文献学已经确立为中医学科的二级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不仅要描述相关知识的演进脉络,更应以提高中医界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中医理论发展方向把握的能力为己任。为中医理论研究建立起视点高远的平台,给研究者一个观察的制高点,让丰厚的医史文献知识浸润研究者的思维,让历史智慧激发研究者的灵感,随时与中医发展的脉络相参契,使某些模糊的印象明朗化,形成清晰的逻辑。医史研究要重视内外结合,外即古代医学的发展、进步、成就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各种哲学及其思想、教育和考试制度等等与医药科技发展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成或互相制约的情况,特别是前者对后者。内即探讨、考证、论述古代医学本身的源起情况及其演进、发展的历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以为今鉴。文献研究要加强对医话、散论的研究。注重把握医话、散论与专著之间的互涵互动关系。医史文献学研究要以研究手段的更新带动研究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既是古代医学的延续,又是当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僵化了的东西,而是一门正在发展着的学科,必须与时俱进。继承与发扬中医学的特色优势并不仅仅是中医界本身的事情,需要中医药界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医学的现代化不是一个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医诊疗优势,中医学一级学科门类下属的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意识到必须在本学科的历史及文献梳理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医史文献是晋升中医境界的入门学问,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古籍。医史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纵向传承演变脉络与规律,文献则注重从空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横向时代价值。欲求古籍内容的科学诠释,应当从医史与文献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医史文献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载道作用;从研习中医的角度而言,医史文献学也始终具有登堂入室的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维森纳《医典》中脉诊与中医脉诊关系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有关阿维森纳《医典》记载的48种脉中有35种与中医脉诊相同、或与《脉经》所载相同的说法是否准确,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追查,对中医脉诊以及《医典》中的脉诊不同语言术语的含义、以及脉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医典》脉诊的内容与中医脉诊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的脉诊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明确中医脉诊与《医典》中脉诊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和阿拉伯医学交流史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了业内讨论的焦点,其改革的成败关乎中医学科的未来发展。中医学科作为一门我国古代沿袭至今的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一门饱含经验的古朴学科,还是一门包涵超前医学思维的学科?其有着太多的疑问需要中医业者的探索。培养中医高等院校本科生一定的科研素质,无疑能为中医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科研素质包含许多的层面,也不可能几年时间可以短时促成,唯有培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较为现实,也可以为本科生的后续学习与工作从事中医科研提供可能性。为实现培养本科生中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以中医科研课题案例分析的模式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