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是目前已知的受维生素D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调节的唯一受体,其主要分布在参与钙磷调节的组织中,如肠、骨、肾、甲状旁腺。近期有研究显示,VDR亦可以表达于免疫细胞及其他细胞类型,通过基因及非基因调控途径参与炎症及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这也提示维生素D除了调节钙磷吸收、参与骨形成、吸收、矿化的经典作用外,还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等非经典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VDR的新发现及临床转化潜在靶点做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已成为骨质疏松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了解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老年男性中的分布,并进一步认识其与骨钙素及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45例老年男性的VDR基因型,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one gla-containing protein,BGP)、Ⅰ型胶原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procollagen,PINP)及1,25(OH)2D3.结果VDR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0.014;Bb,0.117;bb,0.869.B,b等位基因分别占7.2%,92.8%.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8.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之间VDR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发现VDR基因型与BGP,PINP及1,25(OH)2D3相关.结论老年男性VDR基因型与骨钙素等骨转换升华指标及1,25(OH)2D3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3.
郑敏  何云燕  罗建明 《临床荟萃》2013,28(2):186-187
除了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外,1,25二羟基维生素D(1,25(OH)2D3)及其类似物还具有抗增殖、促分化、促进肿瘤凋亡等作用。本研究以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6T-CEM为研究对象,观察1,25(OH)2D3作用前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及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蒋普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998-1000
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是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物质,有着重要的生理生化活性[1]。近年的研究发现,它除对钙磷代谢的有调节作用外,还具有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2]。1,25(OH)2D3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的,而人体许多的恶性肿瘤细胞均表达VDR。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对前列腺癌、胃肠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都有抑制作用。同样,对于1,25(OH)2D3对肺癌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也正在不断进行,本文就1,25(OH)2D3对肺癌的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成为破骨细胞的培养方法并进行初步的形态观察,为破骨细胞学及与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更有意义的手段。方法:采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1,25-(OH)2D诱导分化为破骨3细胞的培养方法,并观察原代成骨细胞对该方法破骨细胞形成及其功能的影响。根据是否加原代成骨细胞,分成未加成骨细胞、加成骨细胞二组,未加成骨细胞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诱导培养,加成骨细胞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原代成骨细胞共同培养。分别培养6,9,12及15d,各组细胞到培养时间后取出进行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细胞计数、骨片甲苯胺蓝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未加成骨细胞、加成骨细胞两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培养后均出现破骨细胞,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破骨细胞及骨片吸收陷窝的数目增多。培养相同时间的未加成骨细胞、加成骨细胞两组之间的破骨细胞及骨片吸收陷窝的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通过1,25-(OH)2D诱导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破骨细胞的3方法是可行的,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成破骨细胞时加入原代成骨细胞共同培养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功能并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钙和磷不仅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而且是维持细胞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若钙、磷缺乏或过剩,便会产生种种机能障碍。血清钙浓度的调节主要靠活性型维生素D即双羟维生素D(1,25-(OH)_2D)、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的相互协调作用,使其浓度维持在8.5-10.5mg/dl的狭小范围内。成年人通常每日摄取的钙量为500~1000mg,其中350~700mg由小肠吸收,并受1,25-(OH)_2D的调节控制;同时,每日经肠道分泌排泄钙200~300mg,故实际吸收量为150~400mg。机体骨骼约含钙1公斤,细胞外液约含1克。骨中钙的代谢与PTH、1,25-(OH)_2D及降钙素有关,前二者能促进骨吸收,而后者则可抑制骨吸收。在约1公斤的骨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葛根素的骨形成研究较多,但对于葛根素抑制1,25-(OH)2D3促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在体外对1,25-(OH)2D3促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3周龄小鼠骨髓细胞并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中。实验组培养液为1,25-(OH)2D3+α-MEM完全培养基+不同质量浓度的葛根素,对照组不加葛根素。结果与结论:不同浓度组葛根素处理的培养体系均诱导出破骨样细胞且形态差异不明显;除100μg/L葛根素组在第3天时碱性磷酸酶表达显著增高外,各组之间培养液上清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10μg/L葛根素组培养液上清Ca2+水平在第3,5,12天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50μg/L葛根素组培养液上清Ca2+水平在第12天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100μg/L葛根素组培养液上清Ca2+水平在所有检测点较10μg/L葛根素组显著上升(P<0.05)。提示葛根素最佳抑制剂量在10~50μg/L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维生素D的代谢及其调节,特别指出了代谢过程中,维生素D和它的前质D_3,以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1,25二羟维生素D[1,25(OH)_2D]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文章指出,1,25(OH)_2D在许多细胞和组织中,均有受体,还具有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可影响矿物质的代谢。据报道,缺乏维生素D的佝偻病儿童的贫血和骨髓纤维化,使用维生素D后,有明显好转。这些病者的白细胞缺乏随意运动的能力,吞噬细菌的能力也有缺陷,因而常有感染。维生素D缺乏的老鼠,炎症反应受到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缺陷,巨噬细胞和自细胞缺乏自发的游走能力。而这些缺陷,经使用,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_2D_3]后,可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激素类物质,以其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与其受体(vitamin D receptors,VDRs)结合发挥作用。血中1,25-(OH)2D3虽为活性形式,其半衰期仅4h,血中浓度不稳定,而25(OH)D在血中的半衰期为15d,是国际上常用的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稳定指标[1]。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判定维生素D营养状态国际认  相似文献   

10.
代谢性骨病[一般需知] 骨质是处于不断地再吸收和形成的代谢更新的过程中,这两个过程合称为骨再塑(bone remodeling)。骨再塑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活性有关。原生骨细胞首先发展为破骨细胞,继而发展为成骨细胞,后来再发展为骨细胞。这就是骨质的“激活-再吸收-形成”的过程。原生骨细胞受1,25-  相似文献   

11.
<正>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促激素,在肝脏中代谢为钙二醇25 (OH) D,在肾脏及肾外组织中代谢为其活性形式骨化三醇1,25 (OH)2D[1],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靶组织细胞中与骨化三醇与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使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2],汪子伟等[3]的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D将导致多系统疾病风险增加。癌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原因是恶性细胞离开原发肿瘤部位,并通过转移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3]。骨是实体瘤的第三常见转移部位,作者通过对维生素D在骨骼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抗肿瘤的作用,论述维生素D对骨转移瘤的抑制作用。夏晨波等[4]的研究表明骨转移瘤需进行多学科综合管理来预防骨转移引起的并发症,因此骨转移瘤的早期治疗与科学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将论述不同影像方法在维生素D治疗后骨转移瘤治疗评估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鼠骨髓内破骨细胞诱导形成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成为破骨细胞的培养方法并进行初步的形态观察,为破骨细胞学及与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更有意义的手段。方法:采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1,25-(OH)2D3诱导分化为破骨细胞的培养方法,并观察原代成骨细胞对该方法破骨细胞形成及其功能的影响。根据是否加原代成骨细胞,分成未加成骨细胞、加成骨细胞二组,未加成骨细胞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诱导培养,加成骨细胞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原代成骨细胞共同培养。分别培养6,9,12及15d,各组细胞到培养时间后取出进行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细胞计数、骨片甲苯胺蓝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未加成骨细胞、加成骨细胞两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培养后均出现破骨细胞,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破骨细胞及骨片吸收陷窝的数目增多。培养相同时间的未加成骨细胞、加成骨细胞两组之间的破骨细胞及骨片吸收陷窝的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通过1,25-(OH)2D3诱导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破骨细胞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成破骨细胞时加入原代成骨细胞共同培养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吸收功能并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mRNA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用血细胞中的表达,取11例FAB不同亚型的MDS患者的外周血3ml,以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1例MDS患者外周血细胞中均有VDR mRNA表达,提示MDS患者外周血细胞也是1,25(OH)_2D_3(VD_3)作用的靶细胞,VD_3的作用可能是通过VDR而介导的,为VD_3治疗MD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已成为骨质疏松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了解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老年男性中的分布,并进一步认识其与骨钙素及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45例老年男性的VDR基因型,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骨钙紊(bone gla-containin gprotein,BGP)、Ⅰ型胶原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procollagen,PINP)及1,25(OH)2D3。结果:VDR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0.014;Bb,0.117;bb,0.869。B,b等位基因分别占7.2%,92.8%。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8.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之间VDR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未发现VDR基因型与BGP,PINP及1。25(OH)2D3相关。结论:老年男性VDR基因型与骨钙素等骨转换升华指标及1,25(OH)2D3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维生素D(VD)对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与治疗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初发ITP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1,25-二羟基D3[1,25(OH)2D3]的浓度,利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VD受体(VDR)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ITP患者外周血中25(OH)D3(10.6±7.7 ng/ml)和1,25(OH)2D3(69.9±29.0 pg/ml)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3.7±9.1 ng/ml,87.3±19.9 pg/ml)(P〈0.05),而VDR mRNA的表达(1.588±0.1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55±0.734)(P〈0.05)。结论:VD水平及其受体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VD及类似物可用于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各种骨代谢生化指标,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1,25(OH)2D3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方法:测定6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62例健康对照者的骨密度,血清骨钙素、睾酮、1,25(OH)2D3、25(OH)D3、碱性磷酸酶、血钙、磷、尿Ca/Cr、HOP/Cr、CTX/Cr等并进行比较。结果: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较健康对照组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骨钙素、睾酮、1,25(OH)2D3、25(OH)D3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尿Ca/Cr、HOP/Cr、CTX/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骨钙素、睾酮、1,25(OH)2D3等激素分泌及代谢失常,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维生素D(VD)是人体的一种必需维生素,主要是通过日晒合成或食物摄入,合成的VD3需要和VD转运蛋白或清蛋白结合后,运输至肝脏和肾脏进行羟化并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VD[1,25(OH)2D3]。另外,由肝脏中合成的25(OH)D是人体血液循环中VD主要代谢产物,也是监测体内VD状态最稳定的指标[1]。既往研究表明,VD在体内主要发挥调节钙、磷代谢与维持骨骼稳态的作用,而VD不足则可引发一系列骨质疾病。最新研究发现,慢性肝脏疾病中不仅普遍存在VD不足的现象,而且VD受体(VDR)表达模式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3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密度;并抽取空腹血检测血清钙调节激素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骨钙素,血清钙、磷、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根据尺桡骨密度与20例健康者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照。结果酒精性肝硬化组尺桡骨密度、血清1,25(OH)2D3、骨钙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对血清1,25(OH)2D3、骨钙素水平与尺桡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血清1,25(OH)2D3、骨钙素水平与尺桡骨密度呈正相关(r1=0.428,r2=0.425,P均<0.05)。酒精性肝硬化组血清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酒精性肝硬化组IL-6、TNF-α水平与尺桡骨密度呈负相关(r1=-0.306,r2=-0.467,P均<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存在骨形成减少和骨破坏过多两种因素,从而引起骨质疏松;在骨形成减弱的过程中1,25(OH)2D3起主要作用,在骨吸收增强的过程中IL-6、TNF-α起重要作用。适当补充维生素D3,降低体内IL-6和TNF-α水平,对防治酒精性肝硬化骨代谢异常以及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生物可利用1,25-羟基维生素D[1,25(OH)_2D]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S患者80例(NS组),同时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相近的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吸烟史、嗜酒史等信息,计算BMI;同时检测股骨颈BMD及血清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1,25(OH)_2D、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计算生物可利用1,25(OH)_2D。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1,25(OH)_2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S组收缩压及血清Alb、钙、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舒张压及血清TC、TG、磷、iPT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个组之间吸烟史比例、嗜酒史比例、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DBP、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患者总1,25(OH)_2D及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与BMD、Alb、DBP均呈正相关(P0.01),与iPTH、TC均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患者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偏低,且与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原代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少,而诱导培养产生的破骨样细胞数量多,能够满足一些研究骨代谢实验的要求.但是两种细胞在特异酶及噬骨能力方面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尽的数据来支持.目的:比较大鼠原代分离的破骨细胞及诱导形成的破骨样细胞噬骨能力上的差异.方法:取24 h内新生Wistar大鼠四肢长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破骨细胞,将破骨细胞培养过程中消化下来的骨髓单核细胞加入1,25(OH)2 D 3结果与结论:诱导第9天,破骨样细胞数目为破骨细胞数目的11倍,其形态与原代消化获得的细胞形态相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甲苯胺蓝染色显示两组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培养时产生骨陷凹面积及深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破骨样细胞的形态、特异酶及噬骨能力与破骨细胞无差异.诱导生成破骨样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用甲苯胺蓝染色共培养骨片比较两组破骨细胞噬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