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告用~(99m)锝标记红细胞腹部γ-闪烁扫描检测胃肠道出血患者26例,敏感性为94%,假阴性率6%,特异性87.5%,假阳性率12.5%,定位精确性90.9%。~(99m)锝标记红细胞注入人体一周内对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损害。此法可持续检测24h或36h,因此对间歇性和自限性胃肠道出血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Ⅰ标记抗人肝细胞癌单克隆抗体HAb8 HAb18 IgG及其(ab)_2片段。从尾静脉注入碘标记物,对16只荷肝癌裸鼠(SMMU-LTNM)分4组治疗,其中D组为无关抗体对照组,A,D组为单次给药,注入剂量为7.4×10′Bq,B,C组为多次给药,每5d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4.4×10′Bq,肿瘤扩增至0.3cm直径时起始治疗,观察疗效21d。每天用卡尺测量其瘤体大小,取横径和竖径的1/2值。经过治疗,2周内有较明显的抑瘤或杀瘤效应。显效(CR)者瘤块可消失(n=5),而对照组(n=4)的瘤块扩增了3-4倍,治疗组(n=12)的自然生存率延长7d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氧化剂Iodogen法对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进行125Ⅰ碘化标记,并用荧光扫描法观测氧化剂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125Ⅰ-LDL的比放射性为5.8×10-4μCi/ngLDL,脂质标记率<1%,游离125Ⅰ含量<1,125Ⅰ-LDL浓度为0.3~0.6mg/ml;荧光扫描法证实无脂质过氧化发生,符合用于脂蛋白代谢研究的要求。本法与一氯化碘法比较,比放射性高,操作简单,无特殊技术要求,适于进行脂蛋白受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所用单抗Hepama Ⅰ(小鼠IgG_1)由细胞所提供,已作抗体专一性分析及鉴定,经MNTS-100自动纯化仪纯化,以Iodogen法将~(131)NaⅠ标记Hepama Ⅰ,Sephadex G-25分离游离碘,0.22μm滤膜过滤除菌,标记率1.85×10~8~2.59×10~8 Bq/mg,最终得无菌、无色透明的蛋白注射液。12例不能切除的巾晚期肝癌,均为男性,4例经开腹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细胞癌:8例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诊断方法包括:血清AFP、B超、CT、ECT、MRI等。均为巨块型,未经任何治疗。注射前3d起口服Rugels液封闭甲状腺,注射前10min肌注地塞米松10mg。10例从肝动脉注入,2例经外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抗人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异质体单克隆抗体(AFP-R-LCAMcAb)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特异性亲和力及放射免疫显像。方法:应用(131)Ⅰ标记的AFP-R-LCAMcAb对11例AFP阳性肝癌、6例AFP阴性肝癌及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放免显像,观察不同时间肝癌显像情况。结果:11例AFP阳性肝癌患者中有9例肿瘤区显像,而6例AFP阴性肝癌及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无1例出现肝肿瘤区及肝内局部显像。且小剂量(131)I-AFP-R-LCAMcAb对人体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AFP-R-LCAMcAb对人AFP阳性肝癌细胞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有希望成为肝癌放免检测及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7.
用抗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进行肿瘤放免显像及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导向研究的热点。自80年代起,国内外众多学者利用多种抗肿瘤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的放免诊治,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我们曾利用抗人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异质体单克隆抗体(AFP-R-LCAMCAb)进行了荷人肝癌裸鼠的放免显像和治疗[’],在此基础上,使用‘”I标记的AFP-R-LCAMCAb对17例原发性肝癌及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肝癌放免显像研究,现报告如下。l材料和方法l.1病例和分组(1)肝癌组:选择1995年3月1日至1995年9月1日收住本院的AFP阳性原发性…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氯胺-T氧化法制备了~(125)I-BE2254,研究其与大鼠脑皮质。α_1-肾上腺素受体的结合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25)I-BE2254与脑α_1受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可逆性和特异性,平衡解离常数kd为0.094±0.031(nM),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109.835±11.676(fmol/mg蛋白质),Scatchard分析呈一直线,Hill系数接近1。因~(125)I-BE2254具有高亲和力,高比放射性(2175Ci/mmol)之特点,故尤其适宜于对α_1受体密度小的组织样本进行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梅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0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柴胡汤组、秋水仙碱组和乌梅丸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猪血清诱导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后,分别灌胃给药,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肝组织α1(Ⅰ)型前胶原mRNA。结果:空白对照组mRNA表达低于其他各组(P<0.05),乌梅丸各组α1(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秋水仙碱组、小柴胡汤组(P<0.05)。结论:乌梅丸通过减少Ⅰ型胶原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32P-玻璃微球(32P-GMS)局部注射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超微结构影响。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后用32P-GMS进行治疗,取治疗后瘤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癌细胞大量坏死(35%~70%),残留的瘤细胞在分化上出现了一些差异,部分癌细胞出现了高分化肝癌的形态特征;肿瘤间质见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无强烈的急性放射性炎反应;瘤体周围肌纤维和皮肤均无改变。对照组肿瘤示低分化肝癌,其中有少量死亡瘤细胞(4%)。研究表明,32P-GMS抗肝癌作用明显,并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促分化功能,对治疗区周围组织亦无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为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实验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移植于裸鼠皮下,生长后行鼠间连续传代,对移植瘤进行相关的生物学检测。结果3例标本1例获得生长并行鼠间传代,历时24个月建成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EnCa-95V,瘤株生长稳定,已传21代,移植成瘤率100%,光镜、电镜、免疫纽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与患者原始肿瘤特征基本一致;染色体分析显示人类肿瘤染色体核型,众数为43~92条。结论EnCa-95V是一株新的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为进一步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实验性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鼠肝癌癌变过程中GPDA总活性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强晖  黄介飞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4):461-464,487
对化学致癌剂2-FAA诱发鼠肝癌过程中血清、肝组织中GPDA总活性进行动态观察。在肝脏由癌前病变到癌变过程中,早期血清GPDA总活性升高,肝细胞可溶性GPDA减少;后期血清和肝组织中GPDA总活性均升高。研究结果提示,实验鼠肝癌血清GPDA总活性升高,早期是肝细胞释放增加,后期是肝细胞合成增加并释放入血。  相似文献   

13.
应用基因特异性探针,通过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分析五种有代表性的人肝癌细胞系基因组DNA中癌基因hst-1、int-2和c-sea等的结构。在所分析的肝癌细胞系基因组DNA中,未发现上述癌基因发生结构重排和扩增现象。这一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人肝癌细胞中染色体畸变的分子基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ED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同时连续12周分别腹腔注射干扰素α-2b,卡介苗,济南假单胞菌苗和IFN和BCG二者联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在诱癌过程第8,12,16周从同只大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的腹腔巨噬细胞,血单核细胞,肺巨噬细胞和脾巨噬细胞,并分别与人肝癌细胞联合培养,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免疫制剂在4种效应细胞抑人肝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9年2月建立的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CTNM),至今已传27代,传代裸鼠共80只,移植成功率100%。对移植瘤和瘤源作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测定其肿瘤组织与宿主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值。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中CEA分布。结果显示,移植瘤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与瘤源基本一致。对荷瘤裸鼠放射免疫显象结果表明:经腹腔内注射~(131)I-CEA-McAb 72h后,肿瘤显象满意,瘤/肠(T/NT)值为4.3,标记抗体能在肿瘤组织中浓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谷胱甘肽 S-转移酶 ( GST)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是否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价值。方法 :以化学致癌剂 2 -乙酰氨基芴诱发大鼠肝癌 ,检测其癌变过程中组织和血清 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摄入 2 -乙酰氨基芴 2周后 ,血清 GST活性比正常对照组升高 ;第 4周时 GST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 P<0 .0 1) ;到第 6周时 ,GST活性达到最高 ,为正常对照组的 11倍之多 ,以后 GST活性逐步缓慢下降 ,到第 12周 GST活性趋于正常水平 ( P>0 .0 5 )。肝组织中 GST比活性上升幅度较快 ,第 4周时已达最高水平 ,而第 6周时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 ,随后逐步升高 ,到第 12周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没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GST是癌变早期的标志酶 ,血清 GST活性检测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A human primary gastric cancer tissue (adenocarcinoma Ⅱ—Ⅲ) was transplanted into nude mice (SWISS/DF, nu/nu). It has been transfered for 8 generations at 56 sites in 28 nude mice with transplanting rate of 100%. The transplanted tumor is designated as transplanted human primary gastric cancer-1 in nude mice (THPGC-1). The growth rate of THPGC-1 is rather rapid and the size of transplanted tumor reaches 1cm~2 in 4—5 weeks after transfer. The morphology and histochemistry of the original tumor were retained well in the initial and serial transplanted tumors. THPGC-1 could secret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fter intravenous 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131)Ⅰ-antiCEA monoclonal antibody into the THPGC-1 bearing nude mice, the radiolabeled antibody was concentrated and localized in the tumor as shown by γ-camera analysis. Similar patter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 was observed both in primary gastric cancer tissue and THPGC-1 tissue. Chromosom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PGC-1 was human aneuploid ones. South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ttern of repetitive DNA bands and the structure of 28S rDNA, c-H-ras and c-myc genes in THPGC-1 were identical to the original primary gastric cancer DN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PGC-1 be a reliable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cancer cells and experimantal gastric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15例人肝癌手术标本移植裸鼠后,3例获成功。作者对移植前后的肝癌组织进行了石蜡切片的Ⅳ型胶原(CollⅣ)、层粘连蛋白(LAM)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①人肝癌移植裸鼠后,癌组织形态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基膜成分的分布变得不规则,量减少。②原肝癌与周围肝组织交界处无发现连续性的基膜成分阳性染色,而移植瘤与宿主组织交界处可见连续性的基膜成分分布。③肝癌裸鼠移植瘤中细胞周围COllⅣ和FN阳性,提示肝癌组织中部分CollⅣ和FN可能是由肝癌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19.
取8例人肝癌标本,经分离和培养后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枯否细胞(KC)和未贴壁的非肝细胞(NNPCO。从13例肝癌患者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MC)。以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混合菌苗(MBv)、千扰素(IFN)单用或、2~3种合用,分别处理以上3种效应细胞后,体外检测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①肝癌患者的KC、NNPC和MC对肝癌细胞的增殖仍有明显抑制作用,三者的作用效果相近;②单用免疫制剂中,以BCG提高3种效应细胞的抑瘤作用最明显;③免疫制剂配伍应用较单用效果好,尤以IFN MBV BCG作用最强,分别使MC和KG的抑瘤效应提高了125%和101%。本实验为肝癌患者选用免疫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持续腹腔冲洗化疗对裸小鼠人卵巢上皮癌腹腔荷瘤模型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株Skov3和裸小鼠建立腹腔荷瘤模型,分对照组、常规CDDP腹腔化疗组(常规组)和CDDP腹腔持续冲洗化疗组(冲洗组)进行观察。于移瘤后3w开始治疗,间隔4d,共2个疗程。结果冲洗组动物的体重在治疗后虽有所下降,但远未达到毒性反应的程度,与常规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冲洗组腹腔瘤的体积明显小于常规组,抑瘤率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十分显著。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病理学检查也显示,腹腔冲洗化疗效果优于常规化疗,对肾脏也没有大的病理损伤。结论对裸小鼠腹腔荷瘤,持续腹腔冲洗化疗较常规腹腔化疗疗效显著,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