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病人在瓣膜置换术后其升主动脉大小的变化。【方法】 对51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进行随访,马凡氏综合症、升主动脉夹层、人工瓣膜失功能的病人以及行升主动脉置换和冠脉搭桥的病人除外。升主动脉直径的测量采用心脏超声检查法,测定平面为主动脉根部窦管交界处上方 2 cm 处。以术前升主动脉直径为基础值,按基础值的大小分为直径< 40 mm 组和直径≥ 40 mm 组,并按主动脉瓣形态分为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按不同的分组对升主动脉直径的大小进行比较,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趋势。【结果】 全组病人随访1 ~ 9.8年,未发现主动脉并发症,未见有夹层形成。远期死亡的病人有3例均与主动脉扩张无关,2例死于与抗凝治疗有关的脑出血,另一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在升主动脉直径< 40 mm 组和≥ 40 mm 组中,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2 ± 1.4)mm/年和(-0.18 ± 0.98)mm/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叶主动脉瓣组和三叶主动脉瓣组升主动脉直径的变化率分别为(0.8 ± 1.6)mm/年和(-0.3 ± 1.5)mm/年,二叶主动脉瓣组病人的升主动脉直径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继续扩大。【结论】 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直径在35 ~ 55 mm 之间的病人,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其升主动脉直径总体上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二叶主动脉瓣病人的升主动脉扩张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仍将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34例,年龄23-78(51.0±12.4)岁,其中男性28例(82.3%),女性6例(17.6%).单纯主动脉瓣狭窄10例(29.4%),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9例(55.8%),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14.7%).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30例(88.2%),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17.6%).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32例,行Bentall 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21例植入机械瓣,13例植入生物瓣.结果 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45.4±5.9)mm vs(40.9±6.5)mm,P<0.05)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56.9±15.5)mm vs 年44.3±9.0)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要根据病情行不同方式手术.  相似文献   

3.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1-2], 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 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因此, 心血管外科手术在处理主动脉瓣畸形的同时应积极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2006年1月~2010年6月, 笔者对29例BAV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或替换, 报道  相似文献   

4.
闫成雷  高长青  李伯君  叶卫华 《医学综述》2012,18(11):1755-1757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类型对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68例患者,年龄23~73(48.9±11.2)岁,其中男54例,女14例。病变类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其中53例植入机械瓣,15例植入生物瓣。结果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内径[(37.9±5.3)vs(40.5±5.7)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2±9.1)vs(58.9±11.6)mm,P<0.05]较术前明显减小,生物瓣及机械瓣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主动脉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升主动脉直径的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瓣膜的类型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二叶化主动脉瓣畸形的临床特点?围术期处理以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心胸外科接受二叶式主动脉瓣膜手术患者52例?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叶,替换人工机械瓣或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34例,双瓣膜置换7例;主动脉瓣膜成形术6例;同时行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6例主动脉根部扩张并发主动脉瘤形成的患者中行主动脉根部成形术4例,Bentall手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占7.7%),其中2例死于心功能不全,1例死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时间4个月~3年,随访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临床症状好转?结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化畸形可致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出现心功能衰竭?心前区疼痛?体位性晕厥?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尽早行手术治疗?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单中心100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结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我中心行T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00例,观察分析手术成功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8.1±6.8)岁,其中男性68例,胸外科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STS)平均分数9.9±6.0。12例患者经颈动脉途径,87例经股动脉,1例经升主动脉。均使用自膨胀瓣膜,手术成功率97%。术中预扩张球囊平均大小(19.6±2.0) mm,后扩张球囊平均大小(21.4±2.2) mm,瓣膜植入平均深度为瓣环下(4.3±3.4) mm。术前、术后平均跨主动脉瓣压分别为(51.3±19.7) mmHg和(11.7±6.1) mmHg (P<0.001),术前、术后瓣口面积分别为(0.6±0.2) cm2和(1.7±0.5) cm2 (P<0.001)。随访30天内,死亡率为2%,中风发生率为1%,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率9%,TAVR术后起搏器植入组与非起搏器植入组的瓣膜植入深度分别为(7.2±3.1) mm和(4.2±3.3) mm (P=0.011)。二叶式主动脉瓣组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在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方面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TAVR对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膜的手术结果相似。TAVR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率较低,这与植入深度密切相关,可能与较小球囊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7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同期行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Wheat术),冠状动脉移植+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死亡。32例随访6~6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可致主动脉瓣狭窄或者关闭不全,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者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常规有效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实施升主动脉置换的最佳直径还未确定。对本研究所自1979~1993年间201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研究不包括同期行升主动脉置换的患者。对98%的患者成功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3年(s=3.8)。患者平均年龄为56岁(s=15),76%为男性。115例患者(57%)升主动脉直径正常(4.0cm),64例(32%)轻度扩张(4.0~4.4cm),22例(11%)中度扩张(4.5~4.9cm)。所有行升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显著扩张(>5.0cm)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并不包括在内。15年生存率为67%。随访患者中,44例主要由于人工主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本地区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特征和时代变迁,为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不同时代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特征,比较其时代差异。分别以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3组分析,具体病因包括风湿性、二叶式主动脉、退行性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及未确定等6类病因。结果:风湿性、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扩张以及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是主要的病因类型,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狭窄以风湿性(43例,占59.7%)及二叶瓣17例(23.6%)病因为主,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根部扩张(38例,占43.2%)为主,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则以风湿性(70例,占88.5%)为主。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风湿性病因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主动脉关闭不全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退行性主动脉瓣有所上升,二叶式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瓣膜损害变化不明显。结论:主动脉瓣病因构成的改变及其特征对主动脉瓣临床诊治和医疗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让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行主动脉瓣置换的方法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二尖瓣中度以上狭窄伴主动脉瓣轻度返流患者,在术中根据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使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作主动脉瓣置换,收集到心脏停跳未行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共54例,同期收集术前不合并主动脉瓣返流直接行二尖瓣置换患者49例,随访两组患者左室舒末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二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86±0.92)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室舒末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和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率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主动脉瓣轻度返流的患者,如果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够使心脏停跳,可以不行主动脉瓣置换。  相似文献   

11.
对于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的主动脉瓣置换时,国内外沿用间断褥式带垫片最为普遍。但近年来,我院为2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均采用了连续缝合法,术中同时纠正了其它瓣膜病变,明显地缩短了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无并发瓣周漏、卡瓣、心内膜炎。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行主动脉瓣置换(AVR)的同时,实施升主动脉成形术或升主动脉置换术,探讨影响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12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其中AVR联合升主动脉置换术组43例,AVR联合升主动脉成形术组8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心功能NYHA分级,主动脉瓣病变例数,升主动脉病变例数,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脏射血分数(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临床参数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评估手术方式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置换的主动脉瓣类型,术后早期升主动脉直径,术后随访升主动脉直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叶式主动脉瓣(BAV)(P=0.015,OR=6.892,95%CI:1.452~32.724)、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增大(P0.01,OR=3.087,95%CI:1.545~6.166)和术前LVEDV扩张(P=0.01,OR=1.011,95%CI:1.002~1.020)是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同,但手术方式不影响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而BAV、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增大和术前LVEDV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室缺修补均采用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病变者,首先考虑作瓣膜成形术,如瓣膜无法成形者,则采用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房缺、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结果全部病例均存活,术后心功能I级43例,Ⅱ级8例。认为外科手术同期处理室缺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应用Regent机械瓣术后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行St.Jude Medical Regent(SJM Regent)瓣膜置换术后的心功能改变,研究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以及是否有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的必要。方法2004年3月-2005年3月,22例主动脉瓣环直径≤19mm患者置换SJM Regent机械瓣,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并与22例置换St.Jude Medical Hemodynamic Plus Series(SJMHP)机械瓣及22例置换外径23mm常规机械瓣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置换SJM Regent机械瓣膜患者术后的左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之比(EOA指数)明显上升,左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跨瓣压差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左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好于置换SJMHP机械瓣患者.部分指标接近或好于置换外径23mm瓣膜者。结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换Regent机械瓣后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置换外径23mm常规瓣膜者,无PPM现象,大部分患者无须行主动脉瓣瓣环扩大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叶式卡动脉瓣畸形(CBAV)疾病的发病特点、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CBAV患者共114例.结果:男性患者居多(78.0%);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14例,以主动脉狭窄为主(11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77例)及或关闭不全(37例),主动脉瓣钙化(19例),主动脉瓣脱垂(10例),升主动脉扩张(2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手术以主动脉瓣膜置换为主(n=104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7例、低心排6例、新发房颤2例及新发室颤2例,死亡2例.结论:先天性CBAV多于中年时出现症状,多见于男性,主要并发症为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方式主要以主动脉瓣膜置换为主,心绞痛、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术前心功能低下者手术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畸形(CBAV)的临床分型、手术指征和方法。方法选择我院CBAV患者68例,其中伴感染性心内膜炎(IE)16例(22.9%),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或夹层病变10例(14.7%)。所有患者均手术置换人工机械或生物瓣膜,其中16例清除心内赘生物,同期行二尖瓣置换19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恢复了基本的生活自理。结论我国广大临床医师对CBAV病因、分型及病理等方面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CBAV并发的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病变的处理指征需积极对待,其手术的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一种"背心式"升主动脉和根部成形术对于防止主动脉瓣病变同时合并轻、中度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术后中、远期发生旷置的升主动脉进行性扩张或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及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间采用主动脉置换或成形、升主动脉缩小成形、升主和根部背心式人工血管包裹术("背心式"手术)治疗的30例主动脉瓣病变和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0.5)个月.结果:30例"背心式"手术并同期其他部位手术病例的总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03.4±21.7)min(80~151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73.0±21.6)min(48~120 min),其中19例单纯行"背心式"手术的患者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仅为(91.3±8.9)min(80~118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61.6±11.3)min(48~82 min),无住院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无复发性主动脉扩张和夹层形成,升主动脉平均直径由术前的(46.7±3.1)mm(40~53mm)降为(33.7±2.5)mm(30~43mm).在本组30例患者中16例为先天性主动脉二瓣化畸形,23例主动脉瘤壁病理结果显示主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6例)、稀少(1例)和中、重度黏液性变(16例).结论:由于主动脉壁本身存在病理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冲击,为防止远期升主动脉进一步瘤变或夹层形成,对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轻、中度主动脉根部扩张采用Robicsek术更为合理.相比Bentall和David术,此术式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小手术风险,而且能够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入ATS.AP瓣是否存在置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现象.方法 选择2008-01~2010-03间20例主动脉瓣环径≤20 mm行ATS.AP瓣置换患者(小瓣环组)及20例非小主动脉瓣环行常规机械瓣置换患者(正常瓣环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比较其术前、术后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术前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主动脉EOA指数,观察有无发生机械瓣与体表面积不相匹配现象(PPM).结果 小瓣环组术后左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峰值压差、左室后壁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EOA指数显著增高(P〈0.01).两组术后比较仅主动脉跨瓣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换ATS.AP瓣后无置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左心功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正常瓣环瓣膜置换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连续缝合法在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双瓣(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7例,均采用连续缝合法置换生物瓣。其中置换上21 mm生物瓣1例,23 mm 19例,25 mm 8例。结果:本组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7±12)min,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无主动脉瓣钙化者主动脉阻断时间(36±4.6)min。无主动脉瓣周漏,置换21 mm生物瓣者跨主动脉瓣压差48 mmHg。其余患者跨主动脉瓣压差(10±4.3)mmHg。结论: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中采取连续缝合法可置入比主动脉瓣瓣环内径大1~2 mm的生物瓣,获得较大的有效瓣口面积,可以有效降低跨瓣压力阶差,减轻左心室负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魏薪 《西部医学》2016,28(4):528-533,53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作用。方法 59例三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程度、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评估心功能,术中介入操作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介入过程中引导瓣膜植入、监测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估置入瓣膜效果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人工瓣膜功能、左室收缩功能、左室质量指数等。结果 59例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中重度主动脉狭窄49例,单纯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所测的主动脉瓣环径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值比较(22.4±2.3mm vs.24.8±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窦部内径、主动脉窦管交界处内径、主动脉窦部高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升主动脉内径)测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1例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堵塞,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置入失败转入心外科开胸手术,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瓣膜。术后即刻评估瓣周漏微量或无占67%,轻度占31%,中度仅占2%。术后1周及术后3月主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最大压差、平均压差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周左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月进一步降低。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EF)有所恢复,术后3月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TAVI治疗中不可或缺,在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