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Bobath技术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疗效 ,多数作者认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1— 3 ] 。因此 ,我们重点观察了早期和晚期实施Bobath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 5例脑卒中患者为我科 1996年— 2 0 0 0年住院患者 ,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 ,并全部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进行康复治疗时均经过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男 2 4例 ,女 2 1例 ;年龄 4 2—78岁 ,平均 5 8.6岁 ;其中脑出血 2 2例 ,脑梗塞 2 3例 ;右侧偏瘫 18例 ,左侧偏瘫…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②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8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步行功能的康复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神经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患者由于各种异常反射及异常运动模式 ,导致步态异常。影响步态的主要原因除了骨盆的控制外 ,膝关节控制及分离运动的诱发亦极其重要。根据Bobath原理选择膝关节为关键点进行膝关节控制的训练 ,抑制痉挛模式 ,建立正常的力线关系 ,以便正常运动模式的再教育 ,提高步行质量。资料与方法一、资料1 2 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男 37例 ,女 2 3例 ,左侧偏瘫 2 1例 ,右侧偏瘫 39例 ;对照组男 31例 ,女 2 9例 ;左…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多发病、常见病,致残率高达70%—80%[1],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致残因素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本院自2012年6月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  相似文献   

6.
张玉芳 《临床医学》2003,23(9):66-66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8月 ,我们对曾在我院治疗的 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家庭干预并随访 2年 ,旨在探讨家庭干预在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康复 ,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 ,从而探索出一条既经济又实惠、行之有效的康复途径。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8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平衡、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4例随机分为减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减重组除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2周,每周5次,每次20~30 min,起始减重量为30%, 平板速度为0.2 km/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Rivermead下肢运动功能评价、Berg平衡量表、步速和耐力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减重组Rivermead下肢运动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减重组步行分级、步速和耐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12名患者中有5名需要借助手杖或步行架保持平衡、辅助行走,而减重组仅有2名患者需要助步器. 结论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等综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和平衡功能,将成为脑卒中偏瘫后步行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许多脑卒中患者遗留有踝关节挛缩、足内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其步行能力低下。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最基本内容和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这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社会交往意义重大。生存下来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首要的康复目标就是恢复其步行能力[1]。本文选择自行设计研制的踝足康复牵引器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综合训练,来研究踝足康复牵引器对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脑卒中存活率不断提高,但由于药物治疗和康复技术不能很好配合,约 80%幸存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为使患者达到最大康复,自 1998年始我们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42例患者均系我院 1998~ 2000年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按 WHO诊断标准,经临床和脑 CT或 MRI确诊为脑卒中偏瘫,首次发病,意识清醒,无失语,认知力和定向力好,无严重并发症。其中脑梗死 30例,脑出血 12例,男 30例,女 12例,平均年龄 63.8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药物…  相似文献   

10.
家庭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多在医院进行 ,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治疗易被忽视或缺乏指导 ,以致于影响患者的康复。国内目前对家庭康复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 1 998年 3月~ 2 0 0 0年 1 0月 ,我们以家庭康复治疗方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训练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出院或门诊脑卒中患者 60例 ,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 ] ,经CT或MR确诊 ,排除感觉性失语、定向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参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例。康复组中 ,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 41~ 76岁 ,平均 (60 .8± …  相似文献   

11.
重度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重度脑卒中的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只能长期卧床。恢复重度偏瘫患者的移动能力是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1,2〕。本文通过21例重度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早期离床站立训练程序的治疗效果,探讨重度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程序。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全部患者...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9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接受3个月至1年以上的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分为3组,第1组40例病程在3个月以内,第2组22例病程在4~12个月,第3组17例病程在1年以上。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评测采用上田敏标准化的偏瘫功能12级法和Barthel指数等方法。每个病人均由康复医师、护士、理学治疗士、作业治疗士,必要时语言治疗士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小组进行2~3次以上的康复评价。结果表明,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的机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进步,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明显地优于病程在4~12个月和1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P<0.05)。而病程在4~12个月和1年以上的两组病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班文明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27-1128
目的:观察采用Lokohelp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Lokohelp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治疗,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分、平衡功能(FMA-B)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okohelp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治疗仪用于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198例急性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10 3例 ,对照组 95例。两组均按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法用药 ,治疗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 ,均治疗 2 0d。使用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及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所致的偏瘫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促进作用及因素分析。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2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采用AFO与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发病3个月时,使用索尼PC330E型数码摄像机录下患者在明显标记的步行道上行走过程,用Quick Time中文版6.0播放软件播放,经慢放、图像分解获得步态周期和各时相的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时,两组的步态周期和患肢/健肢步长(空间不对称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AFO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周期及各时相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G-EO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00min,每周5d,共8周.G-EO组除了常规的功能训练外,增加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为主的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d,共8周.治疗4周后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下肢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的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8周后,G-EO组的FAC,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不具备步行能力的 9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 4 9例 )和对照组 ( 4 6例 )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训练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康复矫形脚托训练。结果康复训练结束时 ,两组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均明显改善 (P <0 .0 1) ,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结论康复矫形脚托有助于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1医院2012-02—2013-02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步行能力、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并全面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的改善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氡泉浴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脑卒中患者用氡泉浴、系统运动训练、针灸按摩、常规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IM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前后患者FIM评定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98.6%。结论氡泉浴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