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福喷丁联合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初治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将标准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更换为利福喷丁。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1%(P〈0.05)。两组治疗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T和AL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AST和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及白细胞降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福喷丁联合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陈一凡  彭文莉 《四川医学》2010,31(8):1158-1161
目的通过对继发型肺结核初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营养状况指标的测定,了解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营养状况,初步探讨血清瘦素是否参与肺结核营养不良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我院住院35例成人继发型肺结核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前后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入选者营养状况的变化。并以同期15例我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①肺结核组在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以及营养状况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强化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血清瘦素水平有所升高,P〈0.05,各项营养指标中以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升高明显,P〈0.01,体重指数(BMI)、腰/臀(WHR)有所改善,但P〉0.05;②肺结核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与ALB、PA、BMI均表现为正相关,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与ALB表现为负相关,P〈0.05,与PA、BMI无相关性,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WHR无论在健康对照组,还是在肺结核组治疗前后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瘦素可能参与了肺结核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汪中涛 《中外医疗》2011,30(36):30+32-30,32
目的 探讨利福喷丁在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48例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服用传统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并进行常规保肝治疗3~5个月,实验组除服用相同的抗结核药物及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治疗3~5个月外,期间加服利福喷丁治疗.评价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肝功能以及HBVDNA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肝损伤患者发生率1例(4.2%);而对照组为12例(50%)( 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恢复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肝炎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利福喷丁可降低患者因乙型肝炎而服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好,值得基础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又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大国,结核病合并乙肝很常见。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肺结核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或优化抗结核方案均可能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及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西省胸科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共青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记为肝损伤组),并根据性别、年龄、来源按1∶1匹配同期于四家医院完成抗结核治疗且未出现肝损伤的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死亡亚组和好转亚组,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受教育水平、酗酒史、乙肝e抗原(HBeAg)、HBV-DNA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性护肝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88,95%CI(1.55,3.04)〕、抗结核治疗方案〔OR=5.16,95%CI(1.90,14.02)〕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中好转214例,死亡16例。两亚组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肝损伤发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61,95%CI(1.13,2.28)〕、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OR=3.07,95%CI(1.45,6.49)〕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预防性抗HBV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是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而预防性抗HBV治疗、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转氨酶水平在闭合性肝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63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水平(肝损伤79例,非肝损伤84例),观察其转氨酶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根据CT或者术中所见,将患者肝损伤进行分级,比较轻度肝损伤与重度肝损伤患者转氨酶水平的差异;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转氨酶水平的差异。结果(1)闭合性肝损伤组患者入院时ALT水平为(358.21±77.48)U/L,AST水平为(416.32±88.00)U/L;非肝损伤组入院时ALT水平为(30.85±14.58)U/L,AST水平为(33.50±8.12)U/L,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0)。ROC曲线显示诊断闭合性肝损伤时ALT阈值为53.00U/L,AST阈值为67.50 U/L。(2)轻度肝损伤组患者(24例)入院时ALT水平为(189.33±57.71)U/L,AST水平为(251.00±69.35)U/L;重度肝损伤组(55例)入院时ALT水平为(431.91±104.46)U/L,AST水平为(488.47±120.18)U/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14)。(3)保守治疗组患者(52例)ALT水平为(311.10±93.03)U/L,AST水平为(367.48±103.40) U/L;手术治疗组(27例)ALT水平为(448.96±140.45)U/L,AST水平为(510.41±166.46)U/L,手术治疗组患者转氨酶水平高于保守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98、0.132)。结论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升高的转氨酶水平对于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显著升高的ALT水平提示严重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IV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感染指标特征,评估临床危险因素及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服用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患者,其中肺结核患者55例,肺结核合并HIV感染患者39例。记录临床资料,采集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 细胞比率,ELISA 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结果  在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体质指数等方面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功能2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及CD4%、CD4/CD8%表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炎症指标中CRP及SAA在单纯肺结核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本研究显示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肺结核组中,SAA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肺结核并HIV感染组中,IL-6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感染指标在不同类型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表达不同,感染指标SAA与IL-6升高,与不同类型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为对照组;另30例使用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稍高于对照组(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证状量化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比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在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确诊肺结核并经过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初治肺结核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体液免疫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周和4周时,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时,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4周外周血IgG、IgA、IgM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NA单核苷酸钠注射液可以改善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并能增强肺结核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黄斌 《中外医疗》2013,32(3):27-2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IL-10和IL-6表达水平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肺结核患者98例,作为肺结核组。同时选择同期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共98例,作为对照组。肺结核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在化疗4周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所选98例健康者在体检当天早晨空腹取静脉血2mL,分别测定测定血清IL-6和IL-10水平。结果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结核患者化疗后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6水平高于化疗后(P〈0.05)。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结核患者化疗后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化疗前IL-10水平高于化疗后(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前炎症反应强烈,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均表达强烈,抗结核治疗后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均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含猫爪草胶囊化疗方案对耐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耐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6例和对照组(B组)56例。治疗组应用猫爪草胶囊联合抗结核化学药物持续治疗1年。对照组只用抗结核化学药物,两组抗结核药物组成相同。结果治疗3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A组73.2%,B组64.3%,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病灶及空洞改变情况A组71.4%,B组60.7%,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疗程结束时,病灶吸收率A组71.4%.B组60.7%。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24.9%,B组51.8%。A组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含猫爪草胶囊联合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优于单纯抗结核化学药物化疗方案,且可威轻靛.结核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IGRA)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感染科住院诊断为肺结核的全部患者58例,其中痰涂阳活动性肺结核或肺穿刺活检组织学确诊为肺结核患者41例,痰涂阴性而临床诊断为肺结核(且经临床抗结核治疗有效)的肺结核患者17例。同时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同期健康体检的自愿者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全血IGRA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结果   IGRA检查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为86.2%(50 / 58),特异度为95.8%(46 /48),漏诊率为13.8%(8 / 58),误诊率为4.2%(2/ 48),ROC曲线下面积AUC = 0.816(P = 0.001)。治疗前肺结核组患者CD3(+)、CD4(+)及CD4(+)/CD8(+)较正常组明显下降,CD8(+)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并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GRA检查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为96.6%(56/ 58),特异度为91.7%(44/ 48),漏诊率为3.4%(2/ 58),误诊率为8.3%(4/48),IGRA实验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UC = 0.911(P < 0.001)。  结论   IGRA检查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诊断肺结核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漏诊率较单一IGRA检测明显降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越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55-56,59
目的探讨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给予抗结核药物后其肝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对照组的75例肺结核患者为同期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病例。其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为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及肝损害出现的时间及恢复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较高的肝损害发生率(P〈0.05);观察组肝损害出现时间较短,肝恢复时间较长(P〈0.05)。结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对其肝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查及肝功能变化的监测在抗结核治疗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三种护肝药物对降低肺结核患者肝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景德镇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20例。4组患者均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甘草酸二胺治疗,B组采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C组采用双环醇片治疗,D组不采用保肝药物。分析4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抗结核治疗效果、药物性肝损伤比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ALT、AST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TBiL水平低于D组,TP、ALB水平高于D组(P<0.05)。4组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比例均小于D组(P<0.05),A、B、C 3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甘草酸二胺、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双环醇片均有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呋啶(LMV)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倒和对照组58例。观察两组病例肝损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和完成抗结核疗程时间、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并将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肝损发生率低(11.9%),出现时间晚(90~150)d,肝损程度轻,恢复快(15±3.5)d,完成抗结核治疗时间相对较短(210±15.4)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MV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明显干预作用,可显著降低结核药物对此类患者的肝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糖尿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病例(A组)24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B组)34例、非结核肺部疾病病例(C组)10例、糖尿病(D组)10例、健康志愿者(E组)12例,检测血IP-10水平。结果A组IP-10水平均高于其他4组(P均〈0.01);IP-10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曲线下面积为0.872,临界值为146.80n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5%和93.7%。结论血IP-10在糖尿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显著增高,可作为其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长期服用抗结核药治疗矽肺并肺结核长期带菌生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长期排菌的矽肺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11例,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13例,未能坚持规律治疗或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带菌生存时间:观察组为5~18年,平均12.72年,对照组为3~6年,平均3.85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肺结核传染事件:观察组为6人次,对照组为52人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生存寿命:观察组为63—82岁,平均73.19岁,对照组为59~74岁,平均63.92岁,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矽肺合并肺结核长期带菌患者长期服用抗结核药治疗,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带菌生存时间及生存寿命,减少肺结核传染事件发生,矽肺合并肺结核长期排菌患者应坚持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梁思敏  马康  贾斌 《安徽医学》2024,45(5):625-629
目的 探讨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构建ADLI发生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集中隔离治疗的300例维吾尔族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肝损伤分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组(n=41)和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组(n=259);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LI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41例患者发生ADLI(13.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治(OR=3.141,95%CI:1.362~7.793,P=0.009)、低蛋白血症(OR=3.454,95%CI:1.345~8.856,P=0.012)、病毒性肝炎(OR=6.681,95%CI:2.520~17.955,P<0.001)、谷丙转氨酶(ALT)水平(OR=1.058,95%CI:1.014~1.105,P=0.009)是ADLI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53),预测效能最佳。采用Bootstrap重采样(β=1 000)进行内部...  相似文献   

19.
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单纯肺结核患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抗结核治疗予联合化疗方案2HRZZ(S)/10HR,疗程为1年,同时给予保肝治疗。糖尿病治疗主要控制饮食及应用降血糖服药物和胰岛素;对照组抗结核治疗同观察组。分析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全部控制在7.8mmol/L以下,糖尿病治疗效果满意。观察组咯血、空洞形成、合并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痰菌转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片病灶吸收率、无效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关键是要早期进行规律抗结核治疗,同时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1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量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1、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