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脑性瘫痪是由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一种综合征。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视听觉障碍等并发症。是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病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重的负担。为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指患儿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在我国CP的发病率为1.8%0~4.0‰,已成为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我们就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ation,HBO)综合治疗60例C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比较2组患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和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Gesell)评分。结果 2组患儿干预前GMFCS及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GMF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126,P<0.001),Gesell量表中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言语能力、社会交往、适应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自1岁前开始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至少定期随访至6岁的脑瘫患儿(共40例)的临床资料,分别确定1岁前、1~2岁、3—4岁、5—6岁的GMFCS分级情况,并进行分级资料的分析。同时根据6岁时患儿运动功能情况将患儿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GMFCS分级为Ⅰ、Ⅱ级)及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GMFCS分级为Ⅲ、Ⅳ、Ⅴ级),比较其1岁时Gesell发育商(DQ)测试结果。结果1岁前、1~2岁、3~4岁、5~6岁的GMFCS分级分别为:3.200±1.2444、2.500±1.3397、2.350±1.4060、2.250±1.4277,1~2岁、3~4岁、5—6岁GMFCS分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岁前GMFCS分级与1—2岁、3—4岁、5—6岁GMFCS分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1岁时Gesell发育商测试社会适应DQ明显高于中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1岁以上GMFCS分级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脑瘫儿童的作业治疗:(一)手技巧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脑性瘫痪的作业治疗是在一定的背景 (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 )下 ,以感觉、运动、认知和心理技巧为基础 ,针对患儿在自理、游戏和休闲活动、上学 3个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因此 ,作业治疗的领域相当广泛 ,包括姿势控制的发育、手技巧的发育、感觉统合、视感知、心理和情感问题、进食和口运动技巧、自理和独立性适应、游戏、书写技巧、移动等方面。在上述作业治疗的领域中 ,手技巧的训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手技巧影响儿童的运动发育 ,例如 ,正常婴儿在 4 0周时就懂得抓紧摇篮或母亲的手指 ,把自己从仰卧位拉至坐位 ,也能藉此由…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童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痉挛性脑瘫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50%—70%,临床以肌张力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为特点[1—2]。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家属的积极配合,督促、鼓励患儿持之以恒的进行正确足够的训练是影响其康复效果的关键之一[3],目标细化结合游戏可较好地达到上述要求,提高其康复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社区康复组42例,家庭康复组49例,各经过6个月相应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GMFM-88测定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社区康复组治疗前GMFM-88总分38.4±16.2,治疗后54.8±16.8,(P<0.05);家庭康复组治疗前36.8±14.1,治疗后48.2±15.0(P< 0.05);两个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8,P<0.05),社区康复组疗效好于家庭康复组.两组各功能区评分比较显示,除了A区之外,其他各区评分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社区康复组评分高于家庭康复组.不同年龄段患儿粗大运动的改变情况显示,低年龄段的GMFM分值增长快于高年龄段,社区康复组分值增长大于家庭康复组分值的增长.结论:社区康复较家庭康复更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低年龄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和推拿配合神经发育学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发育学疗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针刺和推拿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组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改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刺和推拿配合神经发育学疗法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且疗效高于单纯神经发育学疗法。  相似文献   

12.
对脑性瘫痪患儿坐位姿势矫正的护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奕兰  黄秀瑾 《现代康复》2001,5(10):141-141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器质性损害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可合并智力、言语等功能障碍。由于cP治疗复杂,目前尚无理想疗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低频电刺激配合综合疗法治疗CP,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其他异常,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  相似文献   

15.
孙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27-528
目的 研究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4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引导式教育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引导式教育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DQ)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引导式教育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lt;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23.7&;#177;3.1)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6.9&;#177;1.7),(17.2&;#177;1.5)分](P&;lt;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177;3.95).(79.30&;#177;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177;3.78),(80.70&;#177;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177;5.53),(89.65&;#177;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Peto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56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上田法、Vojta神经生理学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eto法。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结果及不同病情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4.88±18.76和53.16±13.45),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t=2.726,P<0.01);两组不同病情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观察组轻度78.15±14.36,中度45.35±9.25,重度41.99±9.42,对照组轻度62.04±9.18,中度38.43±7.43,重度37.23±8.14,两组比较结果轻、中度差异呈高度显著性意义,(t=5.112,P<0.01;t=3.105,P<0.01),重度差异呈显著性意义,(t=2.026,P<0.05)。结论:加用Peto法可增加不同病情程度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约80%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1]。语言障碍是脑瘫儿童康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语言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获得终身学习力和生长力的工具,更是获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科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对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发育水平和运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分析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及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Gesell得分和PDI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Gesell得分和PDI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发育和患儿运动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lt;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177;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177;7.27)均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