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恶作为中药七情配伍之一,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相恶时云:“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后世多沿袭之.现代教科书多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并对其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相恶是中药七情中最具争议的配伍关系之一,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不尽相同,是否作为配伍禁总也未见定论。现代《中药学》教材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宵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涵义的历史沿革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考证与探讨,希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恶理论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药除单味应用外,其他各种方法的临床应用,都涉及到配伍问题.在中药的配伍关系中,相须、相使、相反、相杀的内涵和定义比较明确,也较易理解,而相畏和相恶则因历史原因,常常混为一谈,使临床应用时难辨轩桎.笔者不揣愚陋,从其定义和历史演变两个方面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相恶作为中药七情配伍之一,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相恶时云:“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后世多沿袭之。现代教科书多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并对其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析相恶     
徐海波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12-513
相恶作为中药配伍理论之一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勿用相恶相反者。”由于《本经》并没有对相恶作出明确的解释和列举详细的药例,故使后世医家对相恶这一特殊的配伍关系长期认识不清,对其是否应作为配伍禁忌也意见不一。笔者在此略抒拙见,以求同道赐教。1 相恶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辩证的观点提出:一方面,“相恶”具专一性,对于任何两药合用是否属“相恶”关系,不能概以一般药性理论去推断,一定要有实践依据。另一方面,“相恶”又具相对性,所谓“相恶”,是针对药物特定的主治证、功效、用量比例而言。  相似文献   

7.
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后人参皂苷Rg1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恶是中药七情配伍之一,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1]。人参恶莱菔子是相恶的典型范例,对其进行实验研究,既有益于进一步理解相恶的内涵,又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代研究表明,人参皂苷是人参补虚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研究人参是否恶莱菔子,关键是看二者配伍后人参皂苷的煎出量是否减少,若人参皂苷煎出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莱菔子有颉颃人参补虚作用之嫌。相反,若配伍后人参皂....  相似文献   

8.
握瑜 《家庭中医药》2006,13(10):15-16
三、相杀、相畏、相恶 最有争议的是对相杀、相畏、相恶配伍的认识。这三类配伍都属于制约性配伍,但如何制约甲制约什么?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不统一。《神农本草经》将前二者并提:“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就是说相杀相畏的配伍可以使药物的毒性受到制约之意,如“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  相似文献   

9.
杨继源  黄惠玲 《中医杂志》2004,45(6):475-476
中医临床用药时,会涉及到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神农本草经>指出:"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本文列举以甘草的相恶、相反同用的几首古方,供同道应用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西药临床配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医师给药的目的在于为患者防病治病。药物通过对人体的参与、调节与干扰肌体内在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 ,从而发生药效。由于病情的复杂性 ,医师在给药治疗时 ,往往中西药配伍应用 ,多管齐下 ,这是临床常用的救治方法 ,其配伍的合理性 ,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这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与健康 ,为了提高医师的用药质量 ,全面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用药经验是临床医师应该掌握的。本文特对中西药在临床配伍中常遇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 酸性西药不能与碱性较强的中药同服西药阿斯匹林、胃蛋白酶合剂等均为酸类药物。如果与中药煅龙骨 (含碳酸钙、磷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生姜与黄芩配伍文献,以Excel数据分析平台为数据贮存和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生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746例,占76%)、妇科疾病(62例,占6%)、耳鼻喉科疾病(43例,占4%)等;中医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数量最多(193例,占26%),其次为肝胆病证(189例,占25%)、肺系病证(185例,占25%)。黄芩用量以10、12、9、15 g居多,69%(532/77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用量以10、6 g居多,84%(356/424)处方中的生姜剂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内。生姜与黄芩多以1∶1比例配伍(32%)。结论相恶药对生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类病证,二者一寒一热,温肺与清肺相宜,共奏相制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献挖掘的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配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干姜与黄芩配伍文献,应用Office 2007中Excel进行数据贮存和分析,对处方中干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干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878例,90%),其次是外科疾病(52例,5%),妇科疾病(17例,2%)等;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705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80%),肺系病证63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7%),肝胆疾病46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5%);黄芩用量以10,9,6,15 g居多,8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干姜用量以10,6 g居多,95%处方中的干姜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干姜与黄芩配伍用量比例以1∶1最多(36%)。结论: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科等多种病证,两者寒热并举,相制而相成,适用于寒热错杂等病证。  相似文献   

13.
林海  梅全喜  吴惠妃 《中药材》2007,30(5):620-622
不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作用增加,甚至引起严重的药源性疾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通过查阅国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对一些常见且具代表性的中西药联用禁忌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和分类,以探讨配伍禁忌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理论与药物相互作用理论学习认知,以及对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中药配伍禁忌的3类作用模式:表征相反配伍特征的致毒增毒作用模式;表征相恶/相畏配伍特征的降效减效作用模式;表征相反/相恶/相畏多元配伍特征的毒效复合作用模式。探索性地提出导致中药配伍禁忌的8个可能机制:药物相互作用促进毒性物质的溶出释放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毒性成分而致毒;成分间相互转化致使毒性成分含量增加而增毒;药物相互作用抑制功效物质的溶出释放而降效;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某功效物质的破坏或失活而减效;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而致毒;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体内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酶系的活性及其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并探讨了不同作用模式及其可能机理与七情配伍关系的相互关联,为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特征的认识与科学实质的揭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白鲜皮相恶药对中白鲜碱、黄柏酮、梣酮的含量,考察不同配比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煎法提取,将白鲜皮四组相恶药对(白鲜皮-桑螵蛸;白鲜皮-茯苓;白鲜皮-桔梗;白鲜皮-萆薢)按照不同比例配伍,以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36 nm,观察白鲜皮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白鲜皮-茯苓或桔梗配伍后白鲜碱、黄柏酮、梣酮含量均比白鲜皮单煎液高,存在“增效”现象;白鲜碱和黄柏酮的含量随着茯苓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与桔梗配伍比例的增大而减少。当白鲜皮与萆薢配伍时,3种成分含量随萆薢比例增加呈减少的趋势;白鲜皮与桑螵蛸配伍对成分含量影响较小,且这两组药对含量均比白鲜皮单煎液低,存在“减效”现象。结论:掌握不同配伍比例白鲜皮相恶药对含量的变化规律,可为白鲜皮药对配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秦汉至唐宋以“非升”立论,对升麻功效的认识以清热解毒为主。《神农本草经》将升麻列为中品,能“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说明当时升麻作为清解温热毒邪之药而应用,并未提出其升举阳气之功。同时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神农本草经》的认识一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仍以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应用方面,既有内服,亦有外用。宋代,由升麻所组方剂更为丰富,所治病证亦较广泛,但升麻的方中发挥的功效总以清热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七情配伍与中药复方毒/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七情配伍对中药复方毒/效关系的影响,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以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总结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结果七情配伍中相须、相使配伍能产生增效减毒效应,相杀、相畏配伍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相反、相恶配伍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七情合和在病证的影响下对复方整体毒/效关系起多样性作用,能使复方毒性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结论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