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外周血1型调节性T(type 1 regulatory T, Tr1)细胞表达及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 ITP患者15例为ITP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r1细胞计数,计算Tr1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Tr1/Lym)、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Lym)、Tr1占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Tr1/CD4~+T);Pearson法分析ITP组Tr1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ITP组Tr1细胞计数[(0.940 9±0.672 2)×10~6/L]、血小板计数[(25.152 6±16.159 0)×10~9/L]、Tr1/Lym[(0.058 3±0.047 7)%]均较对照组[(1.644 0±0.992 6)×10~6/L、(282.738 5±95.414 4)×10~9/L、(0.130 8±0.122 1)%]降低(P0.05),Tr1/CD4~+T[(0.167 5±0.164 0)%]、CD4~+T/Lym[(39.559 4±9.918 4)%]与对照组[(0.383 5±0.382 4)%、(38.810 5±10.152 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TP组Tr1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无线性相关(r=0.530,P=0.063)。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Tr1细胞计数减少,免疫抑制作用减弱,Tr1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分级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ITP出血分级标准对123例ITP患者的424例次出血事件的评估,采用x2检验比较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及时长的不同分组的严重出血(2级出血)发生率的关系.ITP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分成A组(20~30)×109/L、B组(10~20)×109/L和C组(0~10)×109/L,同时依据天数分成7组,共计21小组.结果 血小板减少≥4d的C组与B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的B组和A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3dPLT下降至≤20×109/L或>4d PLT下降至≤10×109/L时,容易发生严重出血,故可作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 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58例初治ITP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d,血小板计数至100×10~9/L则改用泼尼松,口服60 mg/d;研究组采用地塞米松+rh IL-11,若血小板计数至100×10~9/L则终止应用rh IL-11,两组均持续治疗7 d。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治疗前及治疗3、7 d时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 d,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各时期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4%)与对照组(10.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血小板计数水平,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单纯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75例重症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7).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mg/次×1次/d×4 d+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次×1次/d×14 d,若血小板计数<10×109/L,则给予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 mg/次×1次/d×4d,余辅助治疗同治疗组.治疗14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7.3%比47.8%)、达有效时间[(6.9±1.4)d比(10.2±2.1)d]、血小板升高值[(155.2±101.2)×109/L比(55.7±33.3)×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x2=5.01,U=2.46、3.15;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重症ITP患者安全有效,较单纯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能有效缩短血小板起效时间,并且能明显提高血小板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h阴性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tion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及硫酸亚铁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影响。方法 Rh阴性骨盆骨折患者20例,依据是否应用rhEPO及硫酸亚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于术前7、3 d及术后第2天分别皮下注射rhEPO 100 u/kg并口服硫酸亚铁颗粒,50 mg/次,3次/d,至术后第14天;对照组不应用rhEPO及硫酸亚铁,比较2组用药前、术前1 d及术后第2、7、14天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术前1 d及术后第2、7天血红蛋白水平[(135.25±31.25)、(98.35±27.23),(115.45±29.75)g/L]高于对照组[(124.30±30.14),(82.38±20.75),(90.24±21.35)g/L](P均0.05);用药前及术后第14天血红蛋白水平[(125.26±26.12)、(121.74±30.25)g/L]与对照组[(125.12±31.38),(118.35±25.45)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用药前、术前1 d及术后第2、7、14天血小板计数[(162.27±49.23)×10~9/L,(165.35±56.14)×10~9/L、(140.75±51.23)×10~9/L、(155.47±48.75)×10~9/L、(215.75±71.25)×10~9/L]与对照组[(161.85±49.87)×10~9/L、(160.82±52.45)×10~9/L、(146.27±50.28)×10~9/L、(159.78±49.87)×10~9/L、(220.89±72.56)×10~9/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阴性骨盆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rhEPO及硫酸亚铁可减轻术后贫血,并加快血红蛋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杜舟  丁刚 《山西临床医药》2014,(11):815-817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泼尼松两种方案治疗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5例初诊ITP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地塞米松40 mg/d,静脉滴注,连用4d;对照组25例,泼尼松1 mg·kg^-1 ·d^-1,晨起顿服,3~4周后若血小板稳定,则开始减量,减量至10 mg/d时维持治疗4~6个月.结果:治疗后第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值为(35±18.2)×10^9/L和(16 ±6.4)×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反应率分别为52.6%和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所有病例皆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氏表现;2例继发血糖升高;3例继发感染.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诊ITP血小板上升速度快,长期反应率高,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临床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治疗的60例初治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0例初治ITP患者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rh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本研究纳入标准:符合ITP诊断标准的初治患者,年龄大于18岁.排除标准: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的ITP患者.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7天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及其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平均时间,根据ITP出血评分表(BAT)统计出血评分,以及治疗第7天患者的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两组初治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逐步增高.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天血小板计数[(37.9±30.4)×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22.5±16.0)×109/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P=0.028);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121.8±29.2)×109/L]亦显著高于对照组[(91.2±28.7)×109/L],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444,P=0.000).但研究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时间[(7.0±1.4)d]较对照组[(9.3±3.5)d]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0,P=0.001).②两组初治ITP患者治疗后出血评分均逐步减低.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天出血评分[(2.0±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7±1.0)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8,P=0.01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出血评分[(0.1±0.4)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0.5±1.2)分],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32).③研究组治疗第7天完全有效率达9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69,P<0.05).④研究组初治ITP患者中有6例(20.0%,6/30)出现水、钠潴留,采用利尿剂治疗后好转;3例(10.0%,3/30)自感心悸,2例(6.7%,2/30)心电图结果示频发心房早搏,停药后均好转;1例(3.3%,1/30)快速房颤,停用rhIL-11,予毛花苷丙(西地兰)静脉注射后好转;20例(66.7%,20/30)发生结膜充血,未行特殊处理;其中有2例患者合并2种不良反应.对照组初治ITP患者中有5例(16.7%,5/30)患者出现体重轻度增加,无下肢浮肿,未行特殊处理;2例(6.7%,2/30)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停药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rhIL-11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治ITP患者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低下的血液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局部出血的风险。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6月我科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389例患者,将30×10~9/L血小板计数≤50×10~9/L的3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0~9/L血小板计数≤30×10~9/L的51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两组行PICC置管后72h内出血量的情况。结果两组置管后72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血液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在20×10~9/L以上的情况下,行PICC置管是安全的,不会增加患者局部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吴琼  孙锋  张凯  王智怡  张娜娜  程慧  向阳  常晓慧 《临床荟萃》2022,37(11):1008-1011
目的 观察艾曲泊帕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复发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52例60岁以上老年难治复发ITP患者的疗效,其中艾曲泊帕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组(艾曲泊帕治疗组)23例,泼尼松联合免疫制剂(常规治疗组)29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12周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出血评分;治疗后4、8、12周有效率。结果 治疗第1周艾曲波帕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此后血小板持续升高,第4周血小板计数为(109.18±77.81)×109/L,且每一个观察截点均较前一观察截点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升高,但无持续升高趋势。两组出血积分治疗后分别为(2.91±1.92)分、(3.60±2.53)分,较治疗前[(7.64±3.77)分、(6.53±3.66)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第8、12周艾曲波帕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91.3%,与常规治疗组(55.2%、55.2%)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血小板异常患者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血小板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60例中,10%(6/60)出现脑梗死,年龄为69±11岁.血小板计数为(1112±366)×109/L;1.7e(1/60)出现脑出血,54岁,血小板计数为597×109/L.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696例中,0.6%(4/696)患者出现脑出血,年龄为56±30岁,血小板计数为(29±12)×109/L:ITP患者中0.3%(2/696)出现脑梗死,分别为64岁、73岁,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9×109/L、166×109/L.结论:ET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建议二级预防治疗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再次脑梗塞;ITP患者并发卒中少见,二级治疗中建议谨慎选择抗血小板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IPF#)和血小板平均侧向荧光强度(PLT-X)的变化,探讨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8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5例、急性白血病(AL)21例]、骨髓增生性疾病(MPD)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和健康对照者50名.应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各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PLT)、IPF、H-IPF、IPF#和PLT-X.将ITP组按PLT计数结果分为≤30×109/L、(>30~<60)×109/L、(60~<100)×109/L 3组,并比较各组IPF.结果 ITP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19.8±12.7)%、6.7(4.7~12.3)%、3.1(2.0~12.1)×109/L和(27.8±8.6)ch;AA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5.6±2.5)%、1.9(0.7~4.0)%、0.8(0.4~1.4)×109/L和(17.3±2.4)ch;AL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6.3±3.4)%、2.1(1.2~4.1)%、2.4(1.5~3.2)×109/L和(18.7±3.0)ch;MPD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3.1±1.6)%、2.1(0.9~0.7)%、19.2(14.0~22.5)×109/L和(16.9±2.3)ch;健康对照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4.1±1.3)%、1.2(1.0~1.7)%、9.3(7.4~12.1)×109/L和(18.4±1.5)ch.ITP组IPF、H-IPF和PLT-X明显高于AA组、AL组、MP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TP组IPF#与AA组、AL组、MP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各组间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IPF、H-IPF和PLT-X)可能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检测通道即荧光染色法(PLT-O法)检测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患者血小板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诊治的38例EDTA-PTCP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共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均经过EDTA-K2抗凝,应用电阻抗法(PLT-I法)及PLT-O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末梢血并用草酸铵进行抗凝,应用手工草酸铵法(PLT-M法)进行血小板计数。以PLT-M法为标准检测方法,并以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为辅助方法,分析PLT-O和PLT-M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一致性。结果在试验组中,PLT-I、PLT-O、PLT-M法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分别为(25.34±9.54)×10~9/L、(190.74±56.12)×10~9/L、(199.08±54.32)×10~9/L,PLT-O与PLT-M法具有更高的相关性(r=0.996);对照组中,PLT-M、PLT-I、PLT-O法检测结果分别为(204.14±56.51)×10~9/L、(205.43±56.67)×10~9/L、(204.21±58.59)×10~9/L,3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O法在EDTA-PTCP患者血小板检测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干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在淋巴瘤分期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淋巴瘤患者79例(淋巴瘤患者组)以及健康体检对照者50例(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同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谱),分析2组ANA、ANA谱的表达水平;淋巴瘤组再按ANA水平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的水平、疾病的分型、分期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淋巴瘤组中,ANA的阳性率为48.1%,健康体检对照组阳性率为8.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22.42,P0.05),淋巴瘤组ANA荧光核型以颗粒型为主;淋巴瘤组中ANA谱的阳性率为29.1%,对照组为4.0%,2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5),淋巴瘤组ANA谱的靶抗原分布比较复杂,以RO52、SSA为主,而对照组的分布比较简单;淋巴瘤患者ANA的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滴度以1∶100的低滴度阳性为主,女性患者ANA阳性率高于男性;淋巴瘤ANA阳性组和ANA阴性组LDH、WBC数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53.67±255.85)U/L、(218.18±208.34)U/L、(6.34±3.31)×10~9/L、(6.81±3.91)×10~9/L,2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 P0.05;t=0.57 P0.05);ANA阳性组与阴性组疾病诊断均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分别占81.6%(31/38)、68.3%(28/41);而B细胞淋巴瘤中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在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A阳性组Ⅳ期的患者为58.1%(18/31),阴性组Ⅳ的患者为28.6%(8/2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随访显示,淋巴瘤ANA阴性组的生存率高于ANA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中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的阳性率较高,对淋巴瘤的分期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7):1360-1361,1363
目的探讨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以及潜血试验消化道出血的筛检作用。方法对126例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患者进行邻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Hb检测和人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法潜血试验以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邻甲苯胺法阳性率为25.4%,显著高于单克隆抗体Hb测和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18.3%和19.0%,P<0.05)。24例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均为18.5±9.3×109/L,显著低于便潜血阴性组的35.6±19.4×109/L,P<0.01;血小板计数<20×109/L组人Hb联转铁蛋白检测阳性率为31.9%,显著高于小板计数(20~50)×109/L组(11.4%,P<0.01);9例血小板计数范围为20~50)×109/L的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包括DIC 4例、肝硬化2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例;15例血小板数<20×109/L人Hb联合转铁蛋白检测阳性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50×109/L以上后12例转为阴性。结论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明显升高,凝血因子降低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加重风险;免疫胶金法便潜血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好,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筛查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入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ICU的脓毒症患者41例,按照病情分为脓毒症组(18例)和严重脓毒症组(23例),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入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一般情况、血常规、炎症指标、血小板功能参数,以及脓毒症患者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入住ICU总天数及28 d生存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血小板功能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脓毒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下降显著[(211±36)×10~9/L,(133±16)×10~9/L,(72±16)×10~9/L;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6.5±1.6)×10~9/L,(13.6±2.2)×10~9/L,(22.1±4.3)×10~9/L]、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14±5)pg/L,(40±11)pg/L,(71±13)pg/L]、前降钙素原(PCT)[(0.14±0.06)ng/L,(3.87±1.23)ng/L,(7.35±1.41)ng/L]、血小板计数[(211±36)×10~9/L,(133±16)×10~9/L,(72±16)×10~9/L]、血小板黏附率[(26±9)%,(56±10)%,(86±10)%]及聚集率[(42±7)%,(66±8)%,(93±8)%]、P选择素阳性率[(2.2±1.4)%,(15.8±3.1)%,(30.4±7.3)%]均显著增加(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IL-6、PCT、APACHEⅡ评分和入住ICU总天数与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r=-0.809、-0.834、-0.858、-0.849、-0.816,P均0.001),而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r=0.375、0.463、0.329、0.342、0.367)、血小板黏附率(r=0.862、0.792、0.875、0.801、0.771)及聚集率(r=0.868、0.838、0.911、0.869、0.846)、P选择素阳性率(r=0.823、0.857、0.845、0.796、0.723)均呈正相关(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792,95%CI(1.033,13.914)]、IL-6≥200 pg/L[OR=4.000,95%CI(1.057,15.138)]、PCT≥10 ng/L[OR=54.000,95%CI(8.038,362.755)]、血小板计数50×10~9/L[OR=6.000,95%CI(1.333,26.999)]、血小板黏附率≥60%[OR=4.643,95%CI(1.241,7.368)]及聚集率≥60%[OR=9.917,95%CI(2.327,42.25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OR=6.000,95%CI(1.514,23.360)]均为脓毒症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血小板过度活化促进了其炎症反应、增加了ICU滞留天数、降低了28 d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果。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ELP或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实施减除血小板治疗,每次治疗处理2.5—3.0倍总血容量,采集20%—25%总血容量的血小板悬液,对21名患者共进行32次减除血小板治疗。结果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12.53±41.54)min;处理血量(8 812.63±2 087.15)mL;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用量957.00 mL (844.50—1 113.50) mL;采集血小板悬液容量(798.84±190.77)mL,悬液中血小板计数4 486.50×10~9/L[(3 058.50—5 279.50)×10~9/L]、血小板总数3 455.50×10~9[(2 288.68—4 226.71)×10~9],可减低患者循环血液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除值)(976.74±485.86)×10~9/L,血小板减除率为67.91%±23.62%;单次治疗前、后患者循环血液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 263.00×10~9/L[(1 052.50—1 807.50)×10~9/L]、(778.83±247.25)×10~9/L(Z=4.937,P0.01),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减低值544.00×10~9/L[(411.65—809.60)×10~9/L],低于血小板减除值(Z=4.301,P0.01),治疗过程液体总输入量减去采集的血小板悬液容量的差值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11.66±4.55)%。结论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可在保持患者循环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实施高量减除血小板治疗(采集血小板悬液容量为20%—25%总血容量),显著降低患者体内血小板负荷,提高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率;采用减除血小板总数、血小板减除值、血小板减除率、血小板计数减低值、血小板计数减低率综合评价减除血小板治疗的采集效果较采用血小板计数下降值这个单一的指标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孔荣  邱宏春  吴鹏飞  王勇 《临床荟萃》2011,26(2):104-10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4项参数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价值。方法分析200例ITP患者(ITP组)及60例骨髓检验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关系,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组治疗后巨核细胞数低于治疗前,(69.5±14.6)个/片vs(178.8±54.1)个/片(P<0.01),产巨核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治疗前,分别为(79.4±31.2)%vs(5.2±2.7)%、(86.9±52.3)×109/L vs(37.2±13.7)×109/L、(3.10±0.63)%vs(1.40±0.35)%、(9.6±1.7)fl vs(9.0±1.7)fl、(19.2±1.5)%vs(17.3±1.3)%(P<0.05或<0.01),但巨核细胞数、产巨核细胞比例、PCT、MPV和PDW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LT则低于正常对照组。ITP患者初诊时PLT不同水平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时不同巨核细胞数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者初诊时外周PLT与疗效无关,治疗2周内患者PLT超过100×109/L其基本治愈率较高(96.0%);每单位涂片(1.5 cm×3 cm)巨核细胞计数>100个的患者治愈率达85.7%,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产血小板功能及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ITP患者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并计数巨核细胞数,对诊断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冬梅  郭慧梅  王菊美  孙国峰  郭晓玲  潘崚 《临床荟萃》2008,23(5):317-321,F0003
目的 研究JAK2V617F点突变与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62例BCR-ABL阴性MPD患者为研究组,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9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1例;同时选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急性白血病(AL)10例、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 结合基因测序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的突变情况,分析JAK2V617F点突变与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62例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中,44例JAK2V617F突变阳性,其中PV 23例(88.5%,23/26),ET 15倒(57.7%,15/26),IMF 5例(55.6%,5/9),CNL 1例;对照组均阴性.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和突变阴性的MPD相比较,两组在发病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血象方面,两组PV患者的白细胞[(18.2±8.0)×109/Lvs(7.6±1.4)×109/L,P=0.035]、血小板计数[(479±141)×109/L vs(277±102)×109/L,P=0.025]及两组ET患者的血红蛋白[(146±16)g/L vs(122±17)g/L,P=0.001]、白细胞计数[(14.6±5.1)× 109/L vs(10.9±3.4)×109/L,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与JAK2V617F突变阴性的ET相比,突变阳性的ET患者出血,血栓、转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P=0.034).结论 应用AS-PCR法筛选JAK2V617F突变准确率高,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与JAK2V617F突变阴性的ET患者相比较,突变阳性的ET患者的临床过程更具有侵袭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MDS-RAEB)患者应用地西他滨+预激方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MDS-RAEB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地西他滨+预激方案+rhTPO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他滨+预激方案治疗。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25×10^9/L、50×10^9/L、75×10^9/L、100×10^9/L的时间;治疗3个疗程时记录2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评定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化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恢复至25×10^9/L、50×10^9/L、75×10^9/L、100×10^9/L的时间[(7.13±1.38)、(12.58±2.71)、(14.21±2.06)、(18.65±3.11) d]均较对照组[(9.72±1.41)、(16.35±2.84)、(19.71±1.50)、(22.83±2.27)d]短(P<0.05);治疗3个疗程时,观察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5.28±0.52)份]较对照组[(8.51±0.56)份]少(P<0.05),总有效率(81.8%)与对照组(7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观察组AML转化率(12.1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6.3个月)与对照组(9.38%、1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能促进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MDS-RAEB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且不影响临床疗效,不增加AML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