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正常人黄斑区2.5°、5°、7.5°范围进行了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测定。结果表明,年龄、刺激光范围、频率等因素对LERG振幅、潜伏期有影响。随着年龄增加,LERG潜伏期延长、振幅有下降趋势。局部刺激光范围扩大.LERG振幅增大、潜伏期缩短。LERG振幅还与刺激光频率有关,3Hz和30Hz时可以记录到LERG较大振幅反应.以3Hz时振幅最高。正常人LERG的测定有助于了解黄斑的生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2.
黄斑病变的局部视网膜电图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o G  Wu L  Wu D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42-44
目的记录几种黄斑病变的局部视网膜电图(localelectroretinogram,LERG),确定其在黄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局部光刺激器,对五种类型黄斑病变患者进行黄斑区2.5°、5.0°、7.5°三个范围的LERG测定。结果(1)在所观察的黄斑病变中,Stargardt病、湿性老年黄斑变性、黄斑裂孔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LERG振幅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异常率较高;干性老年黄斑变性及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LERG振幅则无显著改变。(2)LERG异常率也与刺激范围有关。在所观察记录的三个范围中,以2.5°的LERG异常率最高。结论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对黄斑区视网膜电活动的影响程度存在总体差异。LERG是测量黄斑功能的一种有效的电生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黄斑变性(AMD)对视网膜黄斑部电活动影响特征,并对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的敏感性作出评价。方法:对80例AMD患者99只眼进行了黄斑区三个范围局部视网膜电图(LERG)测定,并与患者的视力及相应检测范围病损面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黄斑区2.5°、5°、7.5°范围内,干性AMD组LERG平均振幅降低,但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性AMD组LERG平均振幅显著降低(P<0.01)。湿性AMD LERG b波振幅与病人视力呈正相关性,与相应范围病灶面积呈负相关。干性AMD玻璃膜疣数量对LERG尚无影响。结论:不同类型AMD对于黄斑功能损害程度不同,湿性型损害大于干性型;中心凹功能损害大于旁中心凹。LERG在AMD的黄斑功能测定方面是较敏感的电生理方法。眼科学报 1996;12:93—97。  相似文献   

4.
正常豚鼠视网膜电图的特点及记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豚鼠视网膜电图的特点及记录方法。方法采用RETI-port系统,自制的银-氯化银环形角膜记录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依据国际电生理协会所制定的常规5项标准,记录10只成年豚鼠视网膜电图的5种基本反应:视杆细胞反应(Rod-ERG)、暗适应眼的最大混合反应(Max-ERG)、振荡电位(OPs)、视锥细胞反应(Cone-ERG)与对快速重复刺激的反应(Flick-ERG)。结果豚鼠Rod-ERG波形与人类和大鼠Rod-ERG相似,但是b波幅值相对较低约为(97·98±8·76)μV。Max-ERG a波幅值下降明显,大概(119·08±12·92)μV。Max-ERGb波相对平缓,无陡峭尖峰,呈缓慢上升趋势,峰时较为靠后,潜伏期(85·30±3·18)ms,幅值(115·93±12·28)μV。豚鼠OPs波一般为3~4个波,其中第2个波(O2)、第3个波(O3)和第4个波(O4)幅值接近,以O2波幅值最高(29·00±3·07)μV。Cone-ERG a波与正常大鼠稍有不同,a波下降较为明显,幅值(17·38±2·27)μV,b波幅值较正常大鼠稍低,约为(47·52±4·08)μV。Flick-ERG的波形在刺激频率为15Hz时最为稳定,固定为4·5个波,波形平滑,幅值(31·71±4·76)μV。结论正常豚鼠视网膜电图与大鼠和人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实验室所建立的小动物视网膜电图记录方案能够准确、可靠的记录豚鼠视网膜电图,为进一步研究豚鼠视网膜电图的特点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常眼和老年黄斑变性眼的局部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林福  王德法 《眼科研究》1995,13(2):120-122
以全视野亮背景及45′视角的红色闪光作刺激,采用带中孔的角膜接触镜电极,记录了局部视网膜电图。测得22只正常眼的黄斑中心对盲点区的局部ERG振幅之比值为3.54±1.35,而31只老年黄斑变性眼的比值是1.39±0.54,两者差异显著(P<0.01),两组全视野明适应ERG间无意义,表明此法建立的局部ERG记录技术对早期老年黄斑变性病人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斑病变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西京  吴乐正 《眼底病》1990,6(2):82-85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黄斑变性的闪光视网膜电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黄凯,吴献可闪光视网膜电图(以下称F-ERG)是评价视网膜整体功能的重要客观指标。在一些眼底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判定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报告24例眼遗传性黄斑变性的F-ERGb波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应用局部视网膜电图(local clectrorctingoram,LERG)频谱分析方法,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眼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细胞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66例高度近视眼患者(128眼)的LERG被记录研究。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闪烁光频率31Hz。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眼底仅有豹纹状眼底改变和伴后巩膜葡萄肿两组闪烁LERG的1f与2f均有降低(P<0.05),2f在后组中下降显著(P<0.01),且1f/2f比值有明显增加。对屈光度分组的Fourier分析发现:1f与2f在名组均有降低(P<0.05),2f的下降在-10D以上组显著(P<0.01);1f/2f比值在早期RP病变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随发病病程增加有升高趋势。结论:高度近视眼的黄斑功能早期以视网膜外层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黄斑部内层的受累有加重趋势。不同眼底改变与黄斑功能受损程度具有一致性。LERG频谱分析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功能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和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对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RIS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了11例(11眼)特发性黄斑裂孔,24例(25眼)视网膜脱离和15例(30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多焦ERG。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在8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结果与正常年龄组相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于1~2环N  相似文献   

11.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 的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ettern electroretinogram,P-ERG)的变化特点,借以早期诊断DR。方法:对20例(40眼)正常和50例(113眼)糖尿病病人进行OPs和P-ERG检测。结果:当糖尿病病人眼底尚未出现改变时,P-ERG的b波波幅和OPs各子波波幅及总波幅已降低。随着DR的发展,各参数的异常率逐渐上升,各波波幅也随之下降,潜伏期延长。OPs的O3波波幅和总波幅以及P-ERG的b波波幅较其它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O3波波幅为最敏感的指标。结论:OPs的O3波波幅和总波幅等参数能够作为视觉电生理的功能性指标预测DR的发生,在DR的早期诊断和评价DM的疗效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璐 《眼科研究》2011,29(3):276-279
视网膜电图(ERG)的明视负向反应(PhNR)是在明适应条件下用亮光刺激时在正向b波后记录到的一负向电位。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证实,PhNR的产生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有关,而研究啮齿类动物发现,PhNR起源于无长突细胞的电活动。就灵长类动物PhNR记录条件的改进、不同记录条件下其波形特点、啮齿类动物PhNR的记录条件及特点,以及局部视网膜PhNR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美国NicdetCompactⅣ型视觉电生理仪对31例(36眼)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图(PERG)及振荡电位(OPs)的测定。证实AMD视杆细胞系统和视锥细胞系统都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 视诱发反应图象系统对17例20只正常眼、7例10只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干性型眼,8例 8只AMD湿性型眼和11例11只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眼进行检测。将各组老年性黄斑变性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 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AMD湿性型各环N1、P 1 波潜伏期和AMD干性型3~6环处N1波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人。AMD湿性型在1~4环处N1波和1~6环处P 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下降,AMD干性型在1~5环处N1波和1~6环处P 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下降,IMH者在1~2环处N1、1~3环处P 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低于正常人。 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对老年视网膜穿孔黄斑变性部位进行视功能的定量检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24-22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斑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穴mERG雪特点,探讨mERG在黄斑功能测定中的有效性。方法:应用德国罗兰视觉诱发反应成像系统,对黄斑病变71 眼与正常人48眼进行mERG测定,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一阶反应(first orderkernel,FOK)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a波和b波的平均反应密度值和潜伏期,并观察其三维图的改变。结果:黄斑病变患者1~3环a、b波平均反应密度下降,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5、6环平均反应密度下降,无显著差异。1~6环a、b波平均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三维图形上主要特征为中心凹及黄斑振幅明显降低,严重者反应呈平坦。结论:mERG能客观地对黄斑病变局部视网膜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是评价黄斑病变的一种有效客观检测手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客观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视网膜电图改变,探讨视功能损害的程度和部位。方法 10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4组8只,正常对照组2只。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0.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RD模型。在术前和术后1,2,3,4周时分别记录视网膜电图。结果 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a,b波,单闪光明视锥细胞反应和闪烁光反应振幅,在视网膜复位后逐渐升高,复位1周时恢复到正常时的60%~65%,复位3周时视网膜ERG恢复到70%~90%。暗视最大反应a波潜伏期在视网膜复位后2天,延长10.9%,复位1周后逐渐恢复。OPs和其它各波的潜伏期未见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复位后的视网膜电图虽然逐渐恢复,但a,b波的不完全恢复提示了光感受器和Muller细胞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伴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斑病变的明视视网膜电图及色觉变异。应用明视视网膜电图(I16红光刺激和I8白光刺激)和色觉试验(PanelD-15试验和FM100-hue试验)同时检测视网膜前膜病人12例(15眼)和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病人12例(17眼),了解两种检查的异常率并进行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结果:受试患眼明视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明视I16红光和明视I8白光刺激的异常率分别为24.32%和10.81%,PanelD-15试验和FM100-hue试验的异常率分别56.76%和70.27%。X2检验显示明视视网膜电图的异常率和两种色觉试验的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视网膜前膜和老年黄斑变性干性型等轻度黄斑病变可引起明视视网膜电图和色觉的改变,但明视视网膜电图的异常率低于色觉检查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于珍  翟刚  解聪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5):457-457
目的 分析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 对 5 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变化。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视网膜脱离的 a,b振幅降低 ,潜时延长。结论 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功能提供了一个无损伤的途径 ,对判定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豫川  曾丽芳 《眼底病》1991,7(4):241-2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