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乐  李宁  沈菁  张键钫  石英 《免疫学杂志》2007,23(6):672-674
目的 探讨鼻咽癌发生发展与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态的关系.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94例EBV感染者(其中鼻咽癌患者54例、非鼻咽癌不同抗体滴度者4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 、CD19 /CD21 的表达,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 、CD19 /CD21 表达显著下降,EBV感染的低滴度组和高滴度非鼻咽癌组随着抗体滴度的增高,CD19 、CD19 /CD21 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 感染EBV的非鼻咽癌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9 、CD19 /CD21 表达增多,处于活化状态的B细胞增多;EBV阳性的鼻咽癌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9 、CD19 /CD21 表达率显著下降,处于活化状态的B淋巴细胞减少,提示B淋巴细胞免疫状态低下可能与鼻咽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EB病毒(EB virus,EBV)属于嗜人淋巴细胞双链γ-DNA疱疹病毒,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其确切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往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BV的检出率较低,故认为其发生与EBV的相关性较低,最近,由于检测技术的进步,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BV的检测有一定的阳性率。本文就EBV感染、EBV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EBV在扁桃体B细胞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EBV检测技术的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素质、药物诱发、物理因素(如UVA)、雌性激素、病毒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都与本病的发生相关.近年来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是否与SLE发病相关成为研究的热点.EBV因其大部分特异性抗体位于B淋巴细胞表面而具有嗜B淋巴细胞的特性,进而可以导致B淋巴细胞的异常或者病变.SLE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化的疾病,了解SLE和EBV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本实验的目的.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SLE患者血清中EBV衣壳抗原(VCA)抗体IgA、IgG和IgM的表达,并探讨EBV与SLE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EBV(Epstein-Barr Virus)受体和分子量为140000~14500O的精蛋白-C3d受体(CR2)有着密切的关系。用CR2的McAbOKB7处理B淋巴细胞,可阻碍EBV感染B淋巴细胞。以前,Glaser等将来源于Burkittslymphoma(BL)的P_3HR-1细胞和人的  相似文献   

5.
王苏玲  周霖  方凤 《免疫学杂志》2003,19(5):407-408
人们比较注意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对淋巴系统的刺激作用,它可以导致异常淋巴细胞的出现。随着病毒IgM检测的普遍开展,发现异常淋巴细胞>10%并不完全是EBV的特征,柯萨奇病毒B组(Coxackie virus B,CVB)的发病率值得重视,现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EBV转化B淋巴细胞后 ,形成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 (B LCL)。B LCL在体外能无限增殖 ,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本文就EBV对B淋巴细胞的转化机制、建立B LCL应注意的问题以及B LCL在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免疫学、EBV相关肿瘤的免疫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王彦艳  沈志祥 《国际免疫学杂志》2007,30(5):358-358,F0003
EB病毒(EBV)较易感染的淋巴细胞为B细胞,偶尔感染T细胞和NK细胞,引发EBV感染的T/NK细胞淋巴增殖样疾病(LPD),包括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相关噬血综合征、蚊虫过敏、牛痘样水痘病、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和NK/T细胞淋巴瘤。NK细胞缺乏象TCR重排或T细胞亚群那样明显的标记,但NK细胞有一系列的杀伤免疫球蛋白受体(KIRs)和CD94-NKG2杂二聚体的C类植物凝集素。每个NK细胞选择性表达一个或多个KIRs,同时也选择性表达CD94-NKG2A,CD94-NKG2B,CD94-NKG2C中的一个。自2003年3月-2004年4月有学者研究了连续的4例EBV感染NK…  相似文献   

8.
近年SLE的病毒病因学受到高度重视,病毒感染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已成为SLE研究的热点,具有B淋巴细胞嗜性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EBV和人疱疹病毒6型(HHV6)同属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均可以潜伏感染状态长期存在于体内,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潜伏病毒可再激活,最近人们注意到病毒间相互作用是潜伏病毒激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EBV转化B淋巴细胞后,形成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B-LCL在体外能无限增殖,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本文就EBV对B淋巴细胞的转化机制、建立B-LCL应注意的问题以及B-LCL在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免疫学、EBV相关肿瘤的免疫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V转化B淋巴细胞后,形成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B-LCL在体外能无限增殖,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本文就EBV对B淋巴细胞的转化机制、建立B-LCL应注意的问题以及B-LCL在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免疫学、EBV相关肿瘤的免疫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杨冀  魏兵  于颖  于卉影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10):2217-2221+2226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EBV感染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23例和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48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非IM、肝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正常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E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的诊断效能。结果:EBV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T细胞数量和比例、CD8+T细胞数量和比例升高(均P<0.05),CD4+T细胞比例、B细胞比例及CD4+/CD8+降低(均P<0.05)。EBV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改变与EBV-DNA载量相关。与非IM和肝功能正常患儿相比,IM和肝功能异常患儿淋巴细胞数量(均P<0.001)、T细胞数量(均P<0.001)和比例(P<0.001;P=0.002)、C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体外建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 用EB病毒感染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CpG DNA免疫调节基序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胞菌素A(CysA)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LCLs的形态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LCLs膜表面分子CD19和CD23的表达水平.结果 46例患者PBMC经EBV感染4周后,42例转化成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成功率为91.3%.转化后的B淋巴母细胞体积增大积聚成团,可进一步分裂增殖并长期传代培养.结论 CpG免疫调节基序联合EBV感染人PBMC,提高转化效率,转化后的LCL保持了成熟B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体外研究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  相似文献   

13.
人B细胞C3d/EBV受体即补体第二型受体(CR2),为一分子量为145000的糖蛋白,含有一分子量为110000的单条多肽链及8~11个N-连的寡糖。它在B淋巴细胞及脾脏的滤泡树突状细胞上表达。CR2可以识别C3的d区,也是人疱疹病毒EBV的膜受体,而EBV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及永生化(immortalization),并伴发Bu-rkitt淋巴瘤及鼻咽癌。CR2在B细胞的生理性激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用灭活的EB病毒(EBV)和ConA诱导产生的抑制性T细胞(Ts),对EBV感染自身B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EBV抗原诱导产生的抑制性T细胞(Ts)能使EBV感染B细胞中的EBNA阳性细胞数,~3H-TdR掺入量和IgA、IgG及IgM分泌量减少;而ConA诱导产生的Ts则使EBNA阳性细胞数和~3H-TdR掺入量增加,但三种I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提示前者对EBV感染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后者的作用则相反,具有明显促进EBV感染B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CVID和重症感染病儿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各种Ig的浓度,并观察了在培养物中加入EBV刺激后的变化。结果表明,CVID病人血中,B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而在EBV刺激后IgM的分泌仍可见增加,但IgG和IgA的分泌却未见变化。提示CVID病人B细胞不仅数量少,而且可能处于较幼稚的分化阶段。在重症感染病人B细胞培养中,经EBV刺激后,三种Ig分泌均呈现明显的升高,这可能和这些感染病人体内B细胞多克隆激活增殖状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族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52例病理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的维吾尔族病例用免疫组化检测EBV,并对其中的27例用原位杂交检测EBV编码的mRNA(Epstein Barr virus encoded mRNA,EBER).结果 EBV:52例HL中40例阳性(76.9%),其中结节硬化型23例,混合细胞型10例,富于淋巴细胞型5例,淋巴细胞减少型2例.EBV在≤14岁的儿童中阳性率为95%(19/20),在14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65.5%(21/32).EBER:22例阳性,阳性率为81.5%(22/27),其中结节硬化型10例,混合细胞型8例,富于淋巴细胞型4例,无淋巴细胞减少型.EBV在≤14岁的儿童中阳性率为88.9%(8/9),在14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77.8%(14/18).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霍奇金淋巴瘤中有高水平EBV感染的现象,尤其是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各亚型的EBV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对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在细胞生长及凋亡方面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膜表面异位表达CD40L;应用本研究所构建的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CHO稳定表达株的培养上清与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共孵育,通过MTT法检测B细胞的生长变化,吖啶橙(AO)、溴化乙锭(EB)双染色法和DNA ladder法检测融合蛋白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EBV转化的B细胞膜表面异位表达CD40L;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可有效抑制EB病毒转化的B细胞生长,抑制程度与蛋白浓度呈正相关;AO与EB双染色法及DNA ladder法均检测到B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共孵育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CD40-CD40L的相互作用是EBV转化的B细胞异常激活的重要机制,人CD40-IgG1Fc段融合蛋白能阻断CD40-CD40L的相互作用,抑制EB病毒转化的B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为下一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实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婴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和EB病毒(EBV)混合感染比较少见。我科近年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中HBV和EBV混合感染7例,报道如下。 1诊断标准对收治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入院后采用北京海淀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的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做HBV血清学(两对半)检测(酶标法);同时周围血象中找异形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