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0~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病人血、动物脏器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和鼠血清抗体。结果: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端螺旋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9.22%和3.81%,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阳性率为29.71%,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板齿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的带菌率在26%~50%之间。结论:我市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从人群中分离到的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我省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湖南省洪涝灾害高发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方法选择洞庭湖区6个县研究传染源密度、带茵情况和自然人群、病人与动物抗体水平,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和现场工作。结果(1)传染源:灭鼠前、后和钩体病流行后期鼠密度分别为7.02%、2.31%和4.64%,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灭鼠后鼠密度下降了67.09%:村民家庭家畜饲养以圈养形式占99.15%,喂商品混合饲料的占72.33%。(2)病原学:对鼠、猪、犬和病人的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出82株钩体,黄疸出血群占70.73%,1株国内新型茵,黑线姬鼠分离率高达11.03%。(3)血清学:检测1263名自然人15个群钩体抗体,一群以上抗体阳性率未接种钩体苗为50.88%,接种一针四价钩体为72.55%,人群抗体有14群之多;检测85例病人双份血清抗体,确诊63例,符合率74.11%,黄疸出血群感染比例最高;流行季节牛、犬和出栏猪抗体分别有14、8和7个群,牛阳性率最高。结论流行前灭鼠效果好,不仅降低了鼠密度,还降低了带茵率;主要传染源是鼠和牛,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于猪和犬;人群接种一针四价钩体菌苗亦有效;病人感染黄疸出血、澳洲和秋季群为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的主要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和感染类型的分布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方法参照国标WS290-2008《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和广东卫生防疫90年增刊《病原微生物诊断标准》,采集动物脏器和血清进行病原学分离培养和抗体检测。结果从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4个区捕获的448只鼠肾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为爪哇群。4区的鼠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4%、62.5%、15%、20.81%,分属10个群,其中以波摩那群最高,占44.06%、爪哇群次之。结论深圳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需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控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宾阳县选1个乡镇作为监测点,每年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显微凝集试验进行钩体病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1年采集健康人血清302份,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159人(阳性率为52.65%),3年监测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00%(52/100)、65.00%(65/100)、41.18%(42/102)。抗体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年龄密切相关,健康人群含钩体病13个血清群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宾阳县健康人群中钩体病易感人群有一定积累,且菌种、菌型复杂,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阳性率为30.46%,其次为波摩那群、巴达维亚群、犬等,应加强钩体病的抗体监测、疫情预警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畜和野生动物都可感染,是目前世界上流行较广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国内26个省、市和自治区均有本病流行,但我区至今未见病例报告。自1980年5月起,我们间断进行了本病的病原和血清学调查,从猪肾中分离出两株波摩那型钩体,在猪血清中查出波摩那群和豕群两个血清群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监测工作.方法 选择湖南5个县(市)进行传染源带菌情况、自然人群与疑似病人血清学研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传染源钩体分离及菌型分布情况对鼠及蛙类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分离出15株钩体.其中鼠肾分离培养出阳性标本14株,阳性率3.59%.血清学:检测11份疑似病人血清抗体,确诊5例,确诊率45.45%;525份自然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有12群之多,黄疸出血群里,湘潭县自然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62.75%),沅江市自然人群血清抗体GMT最高(37.64).结论 从鼠、蛙钩体分离培养中可看出,塞罗群萨克斯可宾型和沅江型是湖南省洞庭湖区主要菌型;黄疸出血群仍是湖南省自然人群主要流行菌型,其次秋季群、澳洲群、波摩那群和流感伤寒群也是湖南省流行菌型;地区重点菌群监测预防工作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清远市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2004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疑似病人血、鼠类、水禽类和蛙类动物肾组织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类和水禽类动物血清抗体.结果 报告发生钩体病10例,发病率0.25/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0.00%.从鼠肾组织中分离鉴定了5株钩体菌,分离阳性率为5.00%,均为爪哇群.流行前、后期健康人血清和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7%、4.00%和15.79%,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其次为拜伦群和爪哇群.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2.00%,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8.57%~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犬热群.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菌群为拜伦群和致热群.结论 我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开始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及钩体带菌优势鼠种由野栖鼠种向家栖鼠种交叉转移的动向,从水禽类动物(鸭)血清中检测出钩体带菌抗体在我市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对策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在相关单位收集水气象资料,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密度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气象水等洪涝灾害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鼠密度和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长江水位与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和流行无相关关系,鼠密度与钩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当野外鼠密度大于10%(夹夜法)可引起钩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可作为钩端螺旋体病监调和疫情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项目和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钩端螺旋体病112例的临床资料、地区、季节、人群分布、血清学检查和病原体检查等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南湖乡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型为波蒙那型和犬型。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主要是猪。发病季节明显,自6月份开始至10月份上,以8月份发病最多,病人73.21%集中在6至25少年龄的青少年儿童中,病人的72.32%是农民及农村儿童。认为通过圈猪积肥是控制和消灭钩端螺旋体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DNA疫苗pcD-flaB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观察钩端螺旋本DNA疫苗的保护效果,并探讨疫苗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定向克隆的方法构建DNA疫苗pcD-flaB,肌肉途径免疫豚鼠,观察豚鼠攻击感染钩体后保护率,以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IgG工观察疫苗对豚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TNF活性的影响。结果该疫苗对同型钩体的保护率为100%,特异性抗体水平在疫苗注射第6周达到高峰,TNF的活性明显增高。结论:DNA疫苗pcD-flaB对同型钩体感染有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钩体疫区未接种菌苗人群钩体抗体情况及其类别。方法:按国标用15群15型标准钩体菌株测抗体(MTA法),用美国SPSS Vl0.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抗体滴度聚类分析。结果:黄疸出血群抗体阳性率最高(30.64%),拜伦群次之(20.82%),曼耗群、巴达维亚群和塔拉索夫群阳性率极低;人群抗体可分为三类。结论:聚类分析法应用于人群钩体抗体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或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体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钩体病重疫区县,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测定,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钩体分离培养等。结果4个疫区县为年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血清690份,对照人群血清40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2.4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173.01,从全血中分离出钩体菌株3株,检出率0.44%,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是因为感染钩体而引起的发热,并非原因不明。在钩体病流行地区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开展钩体病筛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减少患者的病痛。做好钩体病常规疫情监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清远市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为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密度、带菌以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清远市分别报告钩体病例0例、3例和1例;鼠密度分别为11.03%、3.73%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集鼠肾标本450份、猪肾标本154份、蛙肾标本156份,均未培养分离出钩体;分别采集鼠血清150份、199份和101份,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43.72%和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15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3.85%,2016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41.38%;分别采集220份、210份和214份健康人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45%、23.33%和1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2015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6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27.3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27.27%。结论 清远市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水平低,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高,宿主动物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菌型不尽相同,应警惕由于菌型的更迭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胶原酶在体内、外的活性,探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赖株)假定的胶原酶(LA0872)在钩体病出血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重组赖株la0872,并行相关鉴定及蛋白酶学活性检测。比较不同毒力菌株赖株、赖株减毒株和双曲钩体三宝垄群montevalerio型Monte Valerio株钩体胶原酶的基因序列特异性及转录和酶活水平的差异。测定豚鼠和沙鼠赖株感染模型的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变化。结果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显示位点连接正确,插入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la0872序列完全一致,并证实其具有胶原酶活性;不同毒力菌株中的钩体胶原酶基因序列一致,转录和酶活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豚鼠和沙鼠感染赖株后,宿主体内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与未感染赖株动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表达和鉴定了有活性的钩体胶原酶,但其在钩体病出血中的作用尚待证实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胶原酶在体内、外的活性,探讨问号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赖株)假定的胶原酶(LA0872)在钩体病出血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重组赖株la0872,并行相关鉴定及蛋白酶学活性检测.比较不同毒力菌株赖株、赖株减毒株和双曲钩体三宝垄群montevalerio型Monte Valerio株钩体胶原酶的基因序列特异性及转录和酶活水平的差异.测定豚鼠和沙鼠赖株感染模型的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显示位点连接正确,插入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la0872序列完全一致,并证实其具有胶原酶活性;不同毒力菌株中的钩体胶原酶基因序列一致,转录和酶活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豚鼠和沙鼠感染赖株后,宿主体内血清胶原酶活性水平与未感染赖株动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表达和鉴定了有活性的钩体胶原酶,但其在钩体病出血中的作用尚待证实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六安市家禽家畜感染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特性和分布规律,为在六安市开展该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8年采集猪、狗、鸭、鹅等动物的粪便663份,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以及毒力基因等检测。结果 本项研究监测的663份家禽家畜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2.22%,其中猪粪的检出率最高,为23.49%,其他家禽家畜粪便中均有该菌的检出;猪粪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种粪便在各年度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致病性菌株中猪粪检出株占总致病性菌株的95.83%;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为O:3型;致病性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主要为基因Ⅲ型,基因Ⅲ型占总致病性基因型菌株的91.67%。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六安市家禽家畜粪便中普遍存在,该菌在家猪粪便的检出率最高,且致病性菌株携带率最高,致病性血清型为O:3型和O:9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