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牙期、替牙期的前牙反多为牙源性及功能性反,前者即单纯性反,此型前牙反,磨牙中性,上下颌比例正常,面型尚好;功能性反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由于某种机制造成下颌长期过度前伸。近8年来笔者对100例2~12岁患者前牙反就病因及治疗等做如下临床分析。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0岁,前牙不能咬物而就诊。1.临床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下颌前突,息止位时舌位于上下牙列之间。替牙,磨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关系,左下第一磨牙残根,左上中切牙外翻,左侧切牙唇侧牙颈部黏膜隆起,右侧切牙内翻,第一前磨牙至前牙反,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前牙开3mm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4,(7):547-548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儿童乳牙反的患病情况。方法以个别正常为标准,对1 750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结果本区乳牙反的患病率为12.46%,5岁组男女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年龄组男女间及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乳牙反的主要表现是多个乳前牙反。结论乳牙反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应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牙期及乳牙期前牙反矫治的效果。方法通过改良的活动矫治器对25例替牙期乳牙期前牙反进行矫治。结果前牙反解除快速有效,并使上下颌骨生长向正常方向转化。结论3~5岁为乳牙反矫治的合适年龄;改良式导弓可促使上下颌骨正常生长,而且解除反方法简便,疗程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的疗效。方法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儿童,30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前方牵引组和FRⅢ组均可矫正乳牙骨性反。FRⅢ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下颌骨无明显变化。前牵引组上前牙唇倾,上颌骨A点前移2.98 mm,上颌骨长度增加2.78 mm。结论在乳牙骨性反的治疗中,FRⅢ功能矫治器主要通过移动牙齿消除反,无骨性作用,而前牵引除有牙齿移动外,还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未做过正畸治疗的乳牙期骨性Ⅲ类错患儿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前牙反[牙合]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后缩,乳磨牙终末平面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前移。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后,凹面型改善,上颌长度增加,上颌前移,SNA平均增大2.0°,ANB增大2.9°,W its值增大了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前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腭平面、下颌平面、[牙合]平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疗程短,反[牙合]及凹面型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和矫治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8名,患儿呈凹面型,前牙或合并后牙反,上颌相对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移位。上下牙列无牙周疾病,牙体疾病须治疗,之前未做过正畸治疗。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前后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儿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左右,患儿的上颌N-A增长,上颌前移,N-B缩短,下颌后旋,颌骨面角减小、软组织面角相应减小;骨组织和软组织前下面高增加,乳上切牙唇倾,乳下切牙舌倾;上唇突度增大、倾斜度减小,下唇突度减小、倾斜度减小。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凹面型显著改善且呈直面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加唇挡的上颌垫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牙反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临床采用加唇挡的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取得良好效果。该矫治器制作简单、患儿易配合、疗程短。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前牙反患者,乳牙期10例,替牙期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3.5~9岁;临床检查:上下前牙均排列整齐,Ⅲ2112ⅢⅢ2112Ⅲ为反,下颌均可退至对刃,6666为近中关系。软组织侧面观,上唇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凹陷。1.2矫治器的制作加唇挡的上颌垫矫治器由唇挡 颊侧翼 垫 前牙舌簧组成,与传统上颌垫矫治器不同之处,增加了唇挡。取具有清晰的上颌切牙及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舌侧矫治器进行改良,应用于前牙反的矫治,疗效好,临床操作简化。方法:制作"联冠垫"粘固在后牙牙冠上,成为"固定垫",磨牙舌面管和前磨牙托槽埋于垫中和"联冠垫"合为一体,成为"垫式舌侧矫治器"。结果:6例患者治疗后磨牙关系中性,前牙覆覆盖正常,牙列整齐。结论:垫式舌侧矫治器矫治假性前牙反效果良好,椅旁操作时间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牙根纵裂患牙的咬合特征,观察牙根纵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并从学角度探讨牙根纵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与牙根纵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牙根纵裂的患者277例,患牙309颗,对其牙周情况、面磨耗及形态、接触区、干扰或创伤及X线片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第一磨牙的近中根或近中颊根,患根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的牙根,形成局限性牙周袋。患牙面磨耗严重,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面凹及远中边缘嵴低平等改变。牙根纵裂的程度与深面凹的部位有关。患牙存在干扰或创伤,并存在咬合不协调的易感因素。结论:本组患者牙根纵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和牙体磨耗有关,患牙关系改变,导致过大的力与异常方向的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学     
与咬合都是上下牙发生接触的现象,为下颌静止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咬合为下颌运动中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何谓正常历来有两种认识:一是上下牙以一定的尖凹关系相接触为正常,否则为错,例如安格氏错分类;一是全口假牙的平衡验用之于自然牙列,认为前伸及侧的平衡接触有利于功能。近20一30年来,把牙、颌骨、牙周组织、咀嚼肌,颞颌关节及其神  相似文献   

12.
文萍  张强  陈香  程敏  陈婷婷 《口腔医学》2012,32(5):274-276,305
目的通过对深圳地区4~6岁乳牙期中国南方汉族儿童牙模型的纵向资料测量,研究其牙弓宽度及长度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在深圳市某幼儿园随机抽取4岁乳牙期汉族儿童75名,连续3年定期追踪,收集其模型,最终合格者16名(男孩10名,女孩6名),获得模型48副,进行牙弓宽度和长度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从4岁到6岁,男孩上颌乳尖牙间牙列宽度(arch width of C,AWC)增长0.15 cm,下颌增长0.13 cm,女孩上颌增长0.09 cm,下颌增长0.12 cm,男孩上颌第二乳磨牙间牙列宽度(arch width of E,AWE)增长0.15 cm,女孩上颌增长0.08 cm,下颌增长0.14 cm;女孩前牙间牙弓长度(arch length of C,ALC)上颌减小0.07 cm,下颌减小0.08 cm,男孩上颌全牙列牙弓长度(arch length of E,ALE)减小0.14cm,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下颌AWE,上下颌ALC,下颌ALE及女孩ALE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4岁到6岁的生长变化中,乳牙列牙弓的宽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宽,长度随年龄的增长有缩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舌侧矫治器进行改良,以达到简化临床操作提高治疗前牙反疗效的目的。方法:制作联冠垫作为固定垫,磨牙舌面管和前磨牙托槽埋于垫中与联冠垫合二为一,成为垫式舌侧矫治器。选择假性前牙反病人30例,统计病人主动治疗时间和反解除时间,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0例病人治疗后磨牙关系中性,前牙覆覆盖正常,牙列整齐,反解除时间2~5个月,平均3.13个月。X线头影测量数据显示上下颌骨和上下前牙有一定的改变。结论:垫式舌侧矫治器矫治假性前牙反效果良好,并缩短了椅旁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邯郸市乳牙期错流行病学调查,为乳牙期错的预防性矫治及阻断性矫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邯郸市1362名乳牙期儿童进行调查,统计错发病率。结果:1362名乳牙期儿童中,错率37.74%,排在前5位的错类型是:前牙反,深覆,乳牙早失,对刃,前牙拥挤。结论:邯郸市乳牙错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儿童错的预防和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mm、LM-Gn增加5.38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分别增加了2.22mm和2.77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宁市儿童乳牙反牙合的患病情况。方法 以个别正常牙合为标准 ,对 10 4 3名 3~ 6岁儿童进行检查。结果 乳牙反牙合的患病率为 9.5 8% ,各年龄组间及男女间无显著差异。乳牙反牙合的主要表现是多个乳前牙反牙合。结论 乳牙反牙合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相似文献   

17.
张雷英  蔡中 《口腔医学》2007,27(9):481-484
目的比较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Ⅱ类错颌骨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恒牙早期Ⅱ类错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岁2个月,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第1组采用Bionator治疗,第2组采用Twin-block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ionator对Ⅱ类错上颌骨的抑制作用大于Twin-block(P<0.05);两者对下颌骨均有刺激生长作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产生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作用,但Bionator产生的上前牙舌倾较Twin-block更明显(P<0.05);Bionator产生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效应,Twin-block产生较明显的下颌第一磨牙垂直向的伸长及水平向的近中调整,这些变化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均能有效地矫治Ⅱ类错,刺激下颌骨向前生长,Bionator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更有效,其产生的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明显,Twin-block产生明显的下颌第一磨牙垂直向及水平向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在乳牙期的应用以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8名,男5名,女3名,年龄范围4.5-5.5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乳磨牙末端呈现近中阶梯,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人多种颌位的咬合观察及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的关系,探讨老年人的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为临床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86例老年患者,通过口内视诊确定牙弓形态。采用厚度为8um的Bausch咬合测试膜检查下颌各个非正中颌位的接触:侧方移动至包括下颌0.5mm、尖对尖接触位置及前伸移动至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结果:下颌侧方移动至0.5mm时,30.2%受试者为双侧组牙功能,20.1%为混合尖牙保护和组牙功能。下颌侧方移动至尖对尖接触位置时,45.3%的受试者为双侧尖牙保护,17.4%为双侧组牙功能。下颌向前滑动至上、下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时,80.2%的受试者前牙存在接触,后牙分离。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列形状的关系:71.4%方圆型牙弓受试者是I型前牙接触模式;63.9%尖圆型牙弓受试者为II型前牙接触模式;对于卵圆型牙弓受试者,前牙接触模式I型和II型均占40%。结论: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动态接触特征。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关系密切,修复重建需要考虑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使用 SVT Ⅲ型下颌运动解析装置对17~25岁的70名正常者及20名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下颌运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牙合)开口度、息止(牙合)间隙男性大于女性;开口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关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开口度与正常(牙合)无显著性差异,但前伸、侧向、后退运动范围及息止(牙合)间隙>正常(牙合),闭合道角度小于正常(牙合),前伸、侧向边缘运动轨迹及闭合道与正常(牙合)有明显差异;正常(牙合)及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运动与覆盖无关,与覆(牙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