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排螺旋CT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发现和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5例冠心病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分别测量和比较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血管内对比剂CT值。结果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对比剂CT值分别为118.8±54.0Hu、913.7±256.7Hu、403.0±68.2Hu,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无创性MSCT冠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脉斑块,通过对斑块CT值的测量,可以准确区分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126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数目,目测斑块的密度,测量病变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检出57例患者存在111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其中31例为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钙化斑块79处,2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13处,1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混合斑块19处,15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伴冠状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均P〈O05)。结论16层CT能同时检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无狭窄的斑块,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采用目测斑块密度的方法,16层CT还可以方便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分类,发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但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也较常见,并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对心肌桥显示情况,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心内科存在心肌桥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心肌桥进行定位、计数、长度/厚度测量,观察相应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共检查心肌桥109处,其中LAD中段比例最高(63.3%),心肌桥平均长度(17.4±2.5) mm,厚度(2.5±0.8) mm。桥前段冠状动脉硬化(87.3%)比较显著高于桥后段(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5)。完全型心肌桥发生冠状动脉硬化(80.3%)显著高于不完全型心肌桥(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P〈0.05)。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心肌桥长度为(17.6±2.6) mm,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硬化者的(17.1±2.2)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以LAD中段最常见;冠状动脉硬化与心肌桥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行64层螺旋CTA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SCA)的4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SCA作对照,评估64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其中46例图像(93.88%,46/49)达到诊断标准,64层螺旋CTA诊断冠状动脉<50%、50%~75%、≥75%狭窄性病变敏感性分别为54.88%、47.50%、93.15%,特异性分别为99.42%、95.68%、97.13%. 64层螺旋CTA和SC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量化分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1,P<0.01).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的64层螺旋CT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成分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对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85例患者(ACS组49例,非ACS组36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主要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成分进行评价。斑块的CT值用Hounsfield units(HU)表示。结果两组之间的斑块数量无差别,在靶病变中ACS组斑块的平均CT值(24±15)HU低于非ACS患者斑块的平均CT值(86±14)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靶病变血管有斑块的40例ACS患者中,靶病变冠脉节段的斑块CT值(20±18)HU低于非靶病变冠脉节段的斑块CT值(47±17)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Ⅱ型斑块CT值(25±13)HU低于Ⅰ型斑块(46±17)HU,同时,非ACS组Ⅱ型斑块CT值(64±10)HU也低于Ⅰ型斑块(88±14)HU,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Ⅰ型病变和Ⅱ型病变中,ACS组斑块CT值均低于非ACS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能够有效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评价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经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受检者资料152例,根据CTA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非钙化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无斑块者为对照组。CT原始数据间隔10%R-R间期在5%~95%R-R间期进行图像重建,利用ADW4.5工作站冠状动脉分析软件测量冠状窦上方约15 mm处升主动脉的横断面积并测量主动脉弹性。嘱对照组于CT检查后2周内利用M型超声测量升主动脉内径,记录最大、最小内径值并计算主动脉横断面积。CT和超声检查结束后由专人测量受检者的血压。利用公式计算CT和超声测得的主动脉弹性值,比较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钙化斑块组(43例)主动脉弹性低于对照组(60例)[1.829±0.466(10-5/Pa)vs 3.122±0.782(10-5/Pa)](P〈0.001);混合斑块组(31例)主动脉弹性低于对照组[1.718±0.412(10-5/Pa)vs 3.122±0.782(10-5/Pa)](P〈0.001),非钙化斑块组(18例)和对照组弹性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34±0.433(10-5/Pa)vs 3.122±0.782(10-5/Pa)](P=0.254)。超声和CT测量对照组主动脉弹性值的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0.997,P〈0.000 1)。结论 MSCT可以客观评价主动脉弹性;冠状动脉出现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者主动脉弹性减低,出现非钙化斑块者主动脉弹性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hilps brilliance64排128层CT对15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观察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分支的夹角、斑块到LAD与LCX分支的距离,分析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50例患者左冠状动脉LAD与LCX分支夹角平均为(85.2±6.5)°,有斑块患者左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平均为(92.2±9.7)°,无斑块者左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平均为(79.3±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斑块与左冠状动脉分叉处距离平均(13.5±3.2)mm,Sperarmen相关分析显示LAD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又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r=-0.436,P〈0.05),LCX斑块与分又处距离平均(4.5±0.4)mm,Sperarmen相关分析显示LC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r=-0.212,P〉0.05)。结论: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左冠状动脉斑块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1):47-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4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利用CT值定性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性质程度,计算斑块的数目和构成比例,计算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与不同性质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P<0.05);根据相关标准计算出四支主要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构提示血管的狭窄性和斑块的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P>0.05)。结论:64层螺旋CT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狭窄的显示。方法 30名行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同期行SC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相应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30名患者37条冠状动脉大分支的42个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71.4%发生于血管大分支起始部,稳定性斑块占76.2%。CTA的曲面重建(CPR)测量值与SCA相比显示狭窄的符合度为95.2%,狭窄程度分级基本一致。容积再现技术(VR)的目测值则与SCA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能清晰直观显示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应的管腔狭窄,在斑块定性分析上具有明显优势,CPR图像对于评估管腔狭窄度具有重要意义,VR图像不适用于管腔狭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双源CT(DSCT)无创性的观察评估他汀类药物对于冠状动脉各类不同性质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CTA成像检查且合并有高脂血症的患者35例,进行纵向随访CT对照分析研究。二次检查间隔时间为(76±2)周,将斑块分为非钙化性、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性斑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斑块的体积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可明显缩小非钙化性斑块,非钙化性及钙化斑块治疗前后每例斑块体积、每个斑块平均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混合斑块每个斑块平均体积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LDL-C,并可明显延缓甚至逆转非钙化性斑块的进程,DSCT可以无创性的定量、定性分析评估他汀类药物对于冠状动脉各类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左冠脉分支角与冠脉斑块形成及分支直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拟诊冠脉疾病(CAD)患者97例,分别行256层和双源CT(DSCT)冠脉血管造影,将获得的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使用Analyze V 7.0软件进行二维或三维影像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左冠脉的左前降支(LAD)和左旋支(LCX)的夹角和分支直径,并观察左冠脉分支内形成的斑块。结果 80例左冠脉分支内有斑块形成的分支角平均值(97±12.3)°与17例冠脉正常的分支角平均值(70.8±10.3)°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8)。左冠脉分支角大于80°患者69例(71%),LAD和LCX均有斑块形成患者62例(89.8%)。80例左冠脉斑块形成的LAD和LCX直径与17例左冠脉正常的LAD和LCX直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01)。夹角大于80°的LAD和LCX直径的69例患者与夹角小于80° LAD和LCX直径的11例患者相比较,LCX直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32) ,LAD直径间无差异(P=0.46)。结论 左冠脉分支角与冠脉斑块形成及分支直径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左冠脉分支形成的斑块集中分布在大分支角的左冠脉分支中,形成斑块的大分支角LCX直径重构性增粗明显。  相似文献   

12.
傅慎文  于路  傅国胜 《浙江医学》2010,32(4):506-508
目的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心内科住院患者262例,正常者89例(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SAP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0例(ACS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各组研究对象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sPLA2,比较分析组间差异以及sPLA2与CAS、冠心病相关因素等的关系。结果ACS组sPLA2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且SAP组sPLA2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PLA2与HDL-C呈负相关(P〈0.01),与CAS呈正相关(P〈0.01),但sPLA2与年龄、BMI、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示,sPLA2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未显示出其独立危险因素的作用(P〉005)。结论sPLA2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预测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冠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方法 在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观察152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大小、脂核负荷、斑块纤维帽厚度、重构指数、斑块破裂情况,夹层和血栓形成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80%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主要表现为稳定斑块;破裂斑块和小稳定斑块表现为EEMCS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而积和脂核负荷增大,MLA更小,纤维帽更薄,正性重构、夹层和血栓较多,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无央层和血栓发生。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不同性质斑块的IVUS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101例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分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出non-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比较各组血清non-HDL-C水平的差异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并与103例非冠心病对照组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non-HDL-C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0.05),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清non-HDL-C水平越高,以3支病变组升高最为明显,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②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越重,血清non-HDL-C水平也越高,血清non-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关系(r=0.332,P<0.001)。结论:血清non-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范围及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是一项可用于评估冠心病风险的简便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相关性。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52例,冠心病组8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41例,多支病变组45例),男44例,女42例;对照组66例,男34例,女32例。测定血纤维蛋白原、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糖(Glu)水平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冠心病组TG、TC、LDL、HDL及Glu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FI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疑诊CHD先后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和观察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非CHD 44例,CHD 101例,IMT为(0.75±0.10)mm和(0.99±0.29)mm;颈部斑块发生率25%(11/44)和77.22%(78/1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硬斑块组发生CHD最高96.55%,软斑块组次之83.33%,无斑块组最低41.0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IMT≥0.85mm或出现斑块来预测CHD,敏感性77.22%,特异性81.81%,阳性预测值83.72%.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增加与CHD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CHD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与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2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Cys C的浓度,并测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P组血清Cys C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218,P<0.05),而AMI组Cys C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及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347,P<0.01)。结论 Cys C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在脑梗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确定有无新发脑梗死而分为脑梗死组(203例)和非脑梗死组(83例),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为正常组(49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198例);首先观察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中的分布差异,并进而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具有更高的斑块发生率,非脑梗死组有更多的正常内膜存在,而内膜增厚在两者之间比例相近;以正常内膜组作为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95%CI)在内膜增厚组为2.344(0.971~5.656)、斑块组为3.442(1.797~6.593)。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不同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112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2组血脂、IL-6、TNF-α、颈动脉IMT、颈动脉壁厚度(CAWT)以及斑块性质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TC、LDL-C及IL-6、TNF-α水平下降,分别为(4.06±0.63)mmol/L vs (5.43±0.85) mmol/L、(2.52±0.58) mmol/L vs (3.14±0.51) mmol/L、(132.4±10.7)ng/ml vs (218.6±18.6) ng/ml、(0.96±0.21)ng/ml vs (1.43±0.28) ng/ml,而HDL-C水平增加[ (1.60±0.41)mmol/L vs (1.43±0.38) mmol/L];颈动脉IMT及CAWT数值均显著降低,分别为(0.62±0.19)mm vs(0.98±0.24) mm、(0.9±0.3)mm vs (1.8±0.4) mm;观察组的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比例降低,分别为19.24% vs 31.58%、40.85% vs 50.44%,而钙化斑块比例增加(39.91% vs 17.98%),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辛伐他汀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同时促进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3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例,非冠心病患者29例,进行血清APN、尿酸测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按病变范围分为对照组(29例)、单支病变组(24例)、双支病变组(26例)、三支病变组(33例);按Gensini积分分为0~1分组(29例)、2~20分组(28例)、21~40分组(30例)、>40分组(25例)。结果 ACS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均<0.05);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均<0.05)。对照组APN水平显著高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0.05);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均<0.05)。0~1分组和2~20分组APN水平分别显著高于21~40分组和>40分组(均<0.05)。APN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对数呈负相关(=-0.584,<0.05);0~1分组和2~20分组血尿酸水平分别显著低于21~40分组和>40分组(均<0.05)。血尿酸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对数呈正相关(r=0.348,<0.05)。结论 APN、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稳定性、狭窄程度以及范围显著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价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