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在6年间486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474例为单发性,10例有2个,2例有3个,所有的多发性动脉瘤均在一次手术中处理,500个颅内动脉瘤均由同一组医生采用同样的技术治疗。患者年龄10~76岁,多见于40~70岁共366例,男比女稍多,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前交通动脉最多共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10例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_1)动脉瘤。根据动脉瘤颈起源于A_1的部位将此10例分为三型:Ⅰ型起源于A_1和豆纹动脉的连接处(7例),Ⅱ型起源于A_1开口的近端(2例),Ⅲ型起源于A_1环(A_1延伸或卷曲处)的顶部(1例)。并就上述10例动脉瘤瘤体大小、发于A_1之何侧、多发或单发、是否合并高血压及病情级别、CT扫描所见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手术效果进行讨论。作者从1971~1983年为437例大脑动脉瘤患者施行了脑血管造影,其中392例作了直接手术。在9例位于A_1的动脉瘤中8例表现为SAH,1例动脉瘤未破裂。A_1的动脉瘤发病率为2.1%。9例中有1例在同一部位上有2个动脉瘤。患者年龄为30~62岁(平均48岁)。从临床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43例分次手术的多发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 43例患者中女22例,男21例。平均年龄40岁(20~57岁)。最常见合并两处动脉瘤的部位是:两侧中动脉、一侧中动脉和对侧颈内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27例有2个动脉瘤,10例有3个,4例有4个,2例有5个。为了夹闭全部动脉瘤,如果经同一种手术入路不能达到时,首先应该夹闭破裂的动脉瘤,术后1~2个月再行第二次手术夹闭未破裂的动脉瘤。如果病人有术后出血或第一次术后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第二次手术应延迟进行,以利患者有充裕的时间恢复。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术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共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41岁)。36例共计38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大小3~60mm,其中3~7mm9个,8~14mm17个,15~24mm7个,≥25mm5个。术前破裂出血30例,其中14例形成脑内血肿;6例因其它疾病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病例经DSA检查,部分病人同时行MRA或CTA检查,其中2例病人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而CTA则清楚显示动脉瘤。4例病人合并有其它部位动脉瘤,2例为双侧镜影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0个,分叉部近端7个、远端1个。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打开侧裂,依动脉瘤部位,逆行或顺行沿大脑中动脉主干(支)寻找分离动脉瘤,并夹闭之。结果全部38个动脉瘤均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其中8个大或巨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大部瘤体以解除其占位效应。术后恢复良好28例,发生偏瘫失语7例(因局部脑梗塞所致),死亡1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防止术后发生脑梗塞造成患者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1982年以前由动脉瘤夹闭后残余瘤颈而致复发性动脉瘤19例。占同期夹闭和结扎手术病人的1%,本组病人第一次手术前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行瘤颈夹闭17人,丝线结扎2人;女14人,男5人,年龄小于40岁的14人,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6人,椎基底动脉连接处4人,小脑后下动脉2人,后交通动脉4人,脉络膜前动脉1人,大脑中动脉2人。复发时间在3~24年,平均9年;第一次术后血管造影发现残余瘤颈不超过1mm者6人,1~2mm 者10人,4mm 者1人,另2例放射科只报告有微小瘤颈残余;复发性动脉瘤直径大于12mm 的50%。15人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人表现为占位,2人没有症状,其中1个病人有2个复发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0年始,共对18例(21个)颅内动脉瘤病人在手术中采用载瘤动脉气囊导管血管内暂时阻断的方法控制载瘤动脉的血流,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9~67岁,平均55.3岁。巨大动脉瘤5例,多发动脉瘤3例,显露困难动脉瘤10例。眼动脉段动脉瘤9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8个。1.2临床表现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者16例,出血次数1~3次。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2例,Ⅳ级1例。神经功能障碍11例,对侧肢体瘫痪3例,癫发作4例。1.3影像学检查行头颅CT检查18例,CTA2例,示动脉瘤4例,脑…  相似文献   

7.
血管移植搭桥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高流量血管搭桥方法对颅内巨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8例巨大和颅底复杂动脉瘤患者,主要表现头痛发病者5例,视力减退者2例,面部麻木者1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2例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分别为Ⅰ级和Ⅱ级。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体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4例、床突上段(C1段)2例、大脑中动脉M2~M1段者2例动脉瘤大小为2.5~6.0cm,平均直径3.7cm。其中6例动脉瘤为梭形,2例为宽颈动脉瘤。8例患者均采用额颞开颅,骨瓣要尽可能低到颅底,以缩短搭桥移植血管在颅外走行长度。通常用7-0显微缝线吻合移植血管与颈外动脉,用8-0缝线吻合移植血管与颅内段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4例患者利用大隐静脉移植搭桥,4例患者利用桡动脉移植搭桥。颅内、外搭桥完毕后将动脉瘤近心端和远端的供血动脉结扎和夹闭,阻断动脉瘤的全部血供。对3例有压迫脑神经或颅内占位引起颅压高的患者,将动脉瘤切除。结果5例术后头痛消失,1例视力减退者明显改善,1例动眼神经麻痹恢复。5例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3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7例搭桥吻合血管全部畅通,动脉瘤消失。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一侧肢体力弱,肌力在Ⅱ~Ⅲ级之间,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结论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可作为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脑前动脉(ACA)远侧段囊状动脉瘤少见,仅占颅内动脉瘤的2.0%~6.7%。本文作者治疗42例ACA远侧段动脉瘤。42例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29~71岁,平均54岁。ACA远侧段动脉瘤数目各不相同,单个动脉瘤者36例,两个5例,三个1例。30例动脉瘤破裂,其中直径<5mm者有20例,6~10mm者7例,≥11mm者3例。18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占42.9%,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关的ACA远段动脉瘤10例。有5例合并脑血管异常,如只有一条ACA,存在原始三叉动脉和脑血管畸形等。其他一些病人ACA有解剖变异,如胼周动脉只有一条,胼缘动脉提前分出等。手术方法:作者认为动脉瘤的方向、桥静脉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婴儿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 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6 256例,其中年龄〈1岁(2~11个月)者共6例(0.1‰)。回顾性分析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6例中,男/女=1/5,发病到确诊时间为8~144 h,4例首发症状为呕吐,3例伴有抽搐;均为单发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为0.4~1.5 cm。1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患儿放弃治疗,5例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患儿(2例为假性动脉瘤)均行开颅手术夹闭。 结果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均无动脉瘤再次出血者。术后均未出现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68个月,影像学随访均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复发。临床随访显示,患儿的精神、智力发育正常;肢体肌力明显恢复,1例Ⅳ级,4例Ⅴ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为Ⅳ~Ⅴ级。 结论婴儿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低,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其破裂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延误诊断;手术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病人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报告 2 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6 6岁 ,平均 4 7 5岁。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前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例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2例。SAH次数 :1次 2例、 2次 15例、3次 3例、 4次 1例。动脉瘤大小 :0 6~ 1 0cm 10例、 1 1~ 1 5cm 7例、 1 6~ 2 5cm 4例。Hunt Hess分级 :Ⅱ级 3例、Ⅲ级 4例、Ⅳ级 11例、Ⅴ级 3例。临床症状 :…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969年至1989年5月收治的25例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脑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而进行脑血管造影动态观察的病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发病年龄34~71岁(平均50.7岁)。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前交通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7例,颈内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2例,椎基底动脉1例。从初次检查到发现动脉瘤增大的时间为4天至16年(平均3.8年)。动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显微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我科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共处理了颅内动脉瘤82例。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53.7%。82例中颈内动脉瘤60例,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术前状态Ⅰ级者23例,Ⅱ级者41例,Ⅲ级者8例,Ⅳ级者10例。本组Ⅰ~Ⅱ级的64例无死亡,颈内动脉瘤60例中仅1例死亡,较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瘤14例亦无死亡。治疗的佳良率为89.0%。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为4.9%。死亡例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上,均有较重的动脉硬化,术前状态均较差,Ⅲ级者2例,Ⅳ级者2例。4例中有3例为大脑中动脉瘤。本组后期收治的46例,无1例死亡。文内对显微手术的技术操作和病例选择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次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5例初次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MCA,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例)、床突上段(2例)和后交通段(5例),基底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例);5例为巨大动脉瘤(直径 25 mm),3例为大动脉瘤(直径10~25 mm),7例为小动脉瘤(直径10 mm);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外科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7例行单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7例行血管搭桥术,包括颈外动脉-桡动脉-M2搭桥术(2例)、颞浅动脉(STA)-M4搭桥术(1例)、枕动脉-PICA搭桥术(2例)和STA-大脑后动脉(PCA)P2搭桥术(2例);1例行颈内动脉开口缩窄术。术后13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1例(例6)夹闭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例11)STA-PCA搭桥术后1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手术难度较高,推荐在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搭桥术方面均有足够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血管搭桥术是处理复杂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经颅底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3年2月~1995年2月经颅底入路夹闭和/或切除颅内动脉瘤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6例。年龄27~63岁,平均491岁。入院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8例;其中出血1次6例,2次2例。余2例无SAH,分别表现为视力减退和头痛。HuntHess临床分级为0级者2例,Ⅰ级者1例,Ⅱ级者4例,Ⅲ级者1例,Ⅳ级者2例。动脉瘤部位及大小 本组均行CT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ACoA)3例,颈内动脉(ICA)近侧段4例,大脑中动脉(MCA)1例,基底动脉(BA)中段和分叉部各1例。动脉瘤最大…  相似文献   

15.
我科2001年1月~2002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夹闭5例,保守治疗7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8~64岁,平均50.1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4例。1.2脑血管造影11例入院后行DSA检查,1例病人因2年前在外院行“前交通动脉瘤GDC栓塞术”,入院后未行DSA检查。造影共发现动脉瘤14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眼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1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4~11mm,平均为7.7…  相似文献   

16.
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4例无明显改变。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临床随访3~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10例,其中1例单支架治疗的患者五个月后夹层动脉瘤复发,球囊闭塞椎动脉,8个月后死于脑干衰竭。结论对于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单支架治疗效果不佳,多支架技术可以缓解症状并可能修复夹层,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与偏头痛发作有关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特征及其预后,作者温习了1976年~1980年已被确诊为偏头痛的4874例记录,并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结果20例符合标准,女16例,男4例;确诊时年龄为9~48岁(平均28岁)。17例曾发生一次中风和3例发生了一次以上的中风均与偏头痛发作有关。首次中风前有典型偏头痛者10例,一般偏头痛者2例,两者兼有者1例;有7例无偏头痛病史,但在中风时发生了典型偏头痛。20例共发生了27次局限性脑缺血,6例属可逆性的局部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S),其缺血区定位是:大脑后动脉12次,大脑中动脉10次,小脑后下动脉1次及多部位4次。20例均作了头部CT检查,10例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Willis覆膜支架组),支架置入3个月后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同时选取1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初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组:17例动脉瘤患者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4. 9±8. 2)岁;所有支架都成功置入患者载瘤动脉中,术后1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动脉瘤有轻微内漏,1例动脉瘤有明显内漏;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 8%,其中1例患者由于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病死(5. 9%); 10例患者得到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 0±2. 9)个月(5~14个月),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动脉瘤少量内漏1例,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4例;临床随访(8. 3±4. 3)个月,完全康复15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1例;未发生动脉瘤破裂、血栓栓塞事件或由于覆膜支架置入致穿孔血管闭合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Enterprise支架治疗组:17例动脉瘤患者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2. 12±10. 19)岁;所有支架都成功置入患者载瘤动脉中;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 9%; 12例患者得到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 67±9. 17)个月(5~36个月),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动脉瘤复发7例,动脉瘤保持稳定1例,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3例,4例复发的动脉瘤再次行栓塞治疗;临床随访(12. 24±7. 99)个月,完全康复17例;未发生动脉瘤破裂、血栓栓塞事件或由于覆膜支架置入导致穿孔血管闭合导致的神经缺损。结论利用Willis覆膜支架进行血管内重构对特定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1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分为Ⅱ级11例,Ⅲ级2例,Ⅳ级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尖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入组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7例囊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5例采用Onxy胶载瘤动脉局部栓塞术,分别有1例应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塑形术。结果术后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0例,近全栓塞3例。1例支架塑形术后梭形膨出明显好转。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5分12例,3分1例,2分1例。随访3个月~5年,8例恢复正常,1例左侧偏瘫,1例死亡,4例失访。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动脉瘤,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儿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特征和血管内治疗的结果.方法 2002-2006年收治29例儿童动脉瘤患者(年龄<19岁);其中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意外发现,2例脑神经麻痹,3例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的位置:10个椎动脉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基底动脉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动脉瘤.结果 7例动脉瘤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17例载瘤动脉闭塞(9例使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8例使用弹簧圈载瘤动脉闭塞).1例椎动脉瘤病人全脑血管造影后4 d动脉瘤白发血栓形成.4例行支架或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患者死亡,2例动脉瘤栓塞后复发并再次给予栓塞治疗).平均随访20.7个月,93.1%的病人GOS评分4分或5分.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在发病特点上,男性比女性多见,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人脑中动脉.对于梭形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底动脉主十的梭形动脉瘤治疗困难而且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