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瘀热型血证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热型血证病机探析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血证/中医病机,血热(中医)十血瘀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体表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疾病,临床实践证明,不少血证患者,具有血热和血瘀同时并见的病理表现,提示瘀热引起出血是临床客观存...  相似文献   

2.
王立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多"瘀血"为患,且"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毒热灼伤营血挟瘀致血热妄行,气不摄血、瘀血阻络乃其主要病机。王师强调治疗本病首要目标是防止出血和避免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而不应过分执着于血小板数值的增减。临证时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明确血瘀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键致病因素,治疗上宜益气养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并在此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气血阴阳同调,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宝文教授为辽宁省名中医、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血液病工作三十五年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辨证论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颇丰。刘教授认为该病病因无外乎血热妄行、气不摄血、阴虚火旺、瘀血阻络四方面。病机的关键是热、虚、瘀。主要病机是热扰营血、迫血妄行,或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而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以气阴亏虚为本,热迫血行、血溢脉外、瘀血阻络为标。将其分为血热妄行型、气不摄血型、阴虚火旺型,遵循《血证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遣方用药,分别给予紫癜汤、加味四君子汤、滋阴凉血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证中总结了四法合参、中西合参、分清部位、补气护脾、牢记化瘀、生活调理等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温病血分证的病机、分期及治法,提出温病血分证宜分三期辨治,初期血热耗血,瘀热交结,治宜凉血散血;中期为血热妄行,兼有瘀滞,治宜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后期为热瘀气脱或气随血脱,治疗重在扶正固脱.  相似文献   

6.
大黄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相似文献   

7.
瘀血是指血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积存组织间隙,或因血运受阻而滞留经脉之内以及瘀积于器官之内的.瘀血的发生可因病致瘀,如跌扑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  相似文献   

8.
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4例,总有效率89%。笔者认为本病病机核心为血热。病理上表现为血热、血燥、血瘀间的相互转化,以及瘀热互结因素的存在。治疗上据病理阶段的不同应分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论治,但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凉血化瘀法属于中医学活血化瘀治法之一,是将具有凉血与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用以治疗血热和血瘀互为因果所致的“瘀热相搏证”[1]。凉血化瘀法首见于《伤寒论》“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说明瘀热相搏可致蓄血,治当下其瘀热,血出则瘀热去,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医学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不摄血,血溢脉外;瘀血阻滞,新血不生。中医证候呈现脾气亏虚、气血不足、热瘀互结的特征。中医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各证型均配伍益气健脾之中药。ITP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机制为能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改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巨核细胞分化成熟,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1.
肝掌、蜘蛛痣是肝硬化的常见体征,祖国医学称为手赤痕、血痣、血缕。《中医内科学》五版、六版教材臌胀篇均认为这是血瘀征象,如六版《中医内科学》:“肝脾血瘀……颈部出现血痣或血缕”[1],五版认为:“瘀热……人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2]但作者认为将肝掌、蜘蛛痣作为血瘀证的辨证依据不妥。 按瘀血定义[3]:瘀血同血瘀,指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为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器官内的。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  相似文献   

12.
瘀血是指血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积存组织间隙,或因血运受阻而滞留经脉之内以及瘀积于器官之内的。瘀血的发生可因病致瘀,如跌扑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瘀血证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如面色暗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局部刺痛,胸胁撑  相似文献   

13.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阻络4型,分别给予清热解毒、凉血消瘀,滋阻清热、宁络止血,健脾养血、益气摄血,活血祛瘀、宁络止血疗法。结果:显效5例,良效6例,进步6例,无效3例,结论:辨证论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发病因素多与热、毒、火、瘀、湿热、阴虚有关。基本病机为火热迫血妄行,或为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或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且各病机间又可相互转化。从肝脏入手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对于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者,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心肝火炽、热伤血络者,宜清心泻肝、凉血止血,肝脾不调、湿热内生者,宜疏肝理脾、清热利湿。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外周血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以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归属于中医之“血证”“紫癜”等范畴,临床常见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内阻、脾肾亏虚等证型,予以清热凉血、滋阴清热、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等治疗。临床上相当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反复发作与难治者不少,复习文献,从肝论治,获得较好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产后"多虚多瘀"之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充分肯定产后“多虚多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虚者为气虚、瘀者为血瘀之内涵,气虚血瘀具有密切相关性。气虚血失固摄则致产后恶露不绝,出血又致气随血泄,形成气虚血虚的恶性循环,引发产后血晕等虚证。新产后余血浊液经阴道从子宫排出,此血属离经之血,此瘀血不去,则新血妄行,停而成瘀,瘀血叉致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等实证,成为第二个恶性循环。因此,气虚血瘀为产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补气化瘀则为产后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十灰散方来源于元代医家葛可久撰著的《十药神书》,是一首凉血止血剂。方药组成:大蓟、小蓟、柏叶、荷叶、茅根、茜根、大黄、山栀、牡丹皮、棕榈皮各等份。上药共烧灰存性,研为极细粉,用纸包之,以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碎绞汁,或萝卜汁磨真京墨半碗,调灰15克,食后服下。其具有凉血止血的功能,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劳证呕血、出血、咳血、咯血、吐血、衄血和嗽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病机为火热上冲,迫血妄行。本方有清降与收敛并用,凉血与化瘀兼顾的特点。方中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棕榈皮、侧柏叶性兼收涩,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较为常见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此病属“发斑”、“红疹”,“肌衄”,“血证”范围。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不仅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可靠,且能使大部分病人血小板数量回升,临床症状改善。对西药治疗无效的病人,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治疗,急性发作时多采用凉血止血法,慢性则用补气摄血法、温补脾肾法。中医按辨证将它分为血热妄行型、阴虚内热型、气不摄血型、瘀血阻绺型、脾肾阳虚型等五型。  相似文献   

20.
崩漏乃妇科常见之病,主要指妇女阴道非时之下血。病势淋漓不断者为之漏,突然暴下为之崩,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将崩漏分为: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四型。也有分为,血热妄行,气虚不摄,气血瘀阻,冲任虚寒四种。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该病病程长,虚实夹杂,而气虚血瘀为常见的一种。不管是崩还是漏,均有出血过多而导致气随血脱而虚之症,所以补虚塞流是治疗之要务。但崩漏每多夹瘀,尤其是崩漏交替久而不愈者,多为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恶血不去,宫室难安,经血妄行,溢血不止。”故有人提出逐瘀畅流法治疗瘀血崩漏。临床中单纯的气虚不摄或单纯的气血瘀阻比较好治,但两者并存时治疗上比较棘手。常因气虚过用补气塞流之品而有碍瘀血的清除;也有因瘀血单用活血化瘀之品而伤于正气,使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凑效。笔者经多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