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肺转流术(CPB)后通常会出现一种早期难以解释的肺部并发症"泵肺"(pumplung).在进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其他器官还会出现问题,这与CPB有关,本研究通过观察乌司他丁对CPB心脏手术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呼吸力学和氧代i射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兔心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探讨乌司他丁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心肺复苏家兔模型,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S组)、常规复苏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只,S组只行手术操作,不致颤;C组造成心搏骤停并行常规复苏;U组在心搏骤停并复苏成功后静脉注射乌司他丁(Ulilastatin,UTI)2.5万U/kg。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血清心肌酶(CK、CK-MB)的变化,取左心室肌行光、电镜检查。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U组复苏成功后LVEDP和CK、CK-MB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dp/dt不同程度下降(P<0.01),光、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U组与同时相C组比较,LVEDP和CK、CK-MB升高幅度减小(P<0.05,P<0.01),±dp/dt下降程度减轻(P<0.05),光、电镜下心肌损害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复苏组、药物组,再按气管切开后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5、3、6、12、24 h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CA)和CPR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 kU/kg;复苏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复苏组、药物组血清CK-MB含量从ROSC后0.5 h起均明显增高,于12 h达峰值.之后均有所下降;cTnI含量于ROSC后0.5 h起均逐渐增高;两者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3 h起血清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cTnI含量于ROSC后0.5 h起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心肌超微结构病理损害明显轻于复苏组.结论 乌司他丁能降低大鼠CPR后血清CK-MB和cTnI含量,减轻大鼠心肌损伤,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急危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阻断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急危重症患者治疗和转归的整体作用,探讨其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14例急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13分,随机分为用乌司他汀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第1、3、7、10天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常规,肝、肾功能及APACHEⅡ分值,ICU住院天数、病死率、发生MODS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第3、7天的IL-1、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第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对照组降低(P<0.05),第3、7天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P<0.05),第3、7天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P<0.05),第3、7天肌酐(Cr)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器官衰竭率、病死率、住ICU天数及第7、10天APACHEⅡ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具有抑制TNF-α、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保护肝、肾等脏器功能,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等作用,因此能阻断SIRS发展和MODS形成。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早期脑水肿与血脑屏障变化的时间特点,研究乌司他丁对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分复苏后即刻、0.5h、3h、6h、9h),药物组(给药后即刻、0.5h、3h、6h、9h),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EB含量,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点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后0.5h起就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持续增加,6h后EB含量升高,电镜显示神经细胞胞质水肿,血管神经突起间隙(VR间隙)扩张。而药物组仅于复苏后0.5、3h有脑组织水含量的增加,6h后水含量下降,电镜观察神经细胞水肿减轻,VR间隙呈轻度局灶性扩张。给药后9h内均未见EB含量的升高。结论心肺复苏早期即出现脑水肿,开始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而后血脑屏障开放,促使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乌司他丁可以通过抑制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2年1月~2006年8月急诊科的126例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A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除采用常规的支持治疗外加用乌司他丁,B组采用常规的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h、24h、72h、第7d查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死率、所需肾脏替代治疗的例数、所需机械通气治疗的例数、所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的例数,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两周的例数、存活出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2h、24h两组的血流变指标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72h、第7d的差异明显(P<0.05,P<0.01)。乌司他丁治疗组的病死率、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所需肾脏替代治疗的例数、所需机械通气治疗的例数、所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的例数均较常规组明显的减少或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缩短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心肺复苏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在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心肺转流术期间,从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的低温肺保护液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05-09-2006-1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章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左向右分流先心病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54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以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收缩压>0.45为标准,手术前有感染征像(白细胞>12 000/μL,体温>38℃,C-反应蛋白>8mg/L)、过敏史者除外.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三组,各18例,A组为对照组(术中未给予肺保护液),B组在术中经肺动脉灌注不含乌司他丁的低温肺保护液,C组在术中经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的低温肺保护液.在开胸后及回ICU后0 h,3 h,6 h,24 h(T1~5)五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浆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在T1~4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动态顺应性(Cd).记录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患儿回ICU后各时点(T2-5)MDA、MPO值均较T1升高;与A组相比:B组在T4时点MDA、MPO[分别为(7.66±1.42)pg/mL,(194.2±35.41)U/L]显著降低(P<0.05),组C在T3-T5时点MDA[分别为(5.37±1.01)pg/mL,(7.52±0.98)pg/mL,(6.22±0.83)pg/mL]及在T4时点MPO(184.2±35.41)U/L均显著降低;两干预组(B组和C组)各时间点MDA和M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A-aDO2升高;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在T3、T4时点小,但C组在T4时点A-aDO2(72.9±23.94)mmHg较组B(89.2±24.28)mmHg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Cd降低;与A组相比:B组在T3时点[(0.57±0.16)mL·cmH2O-1·kg-1]、C组在T3和T4时点[(0.56 ±0.12)mL·cmH2O-1·kg-1,(0.60±0.11)mL·cmH2O-1·kg-1]高;B组与C组在T4时点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呼吸机通气时间较A组短,但两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肺保护液可减轻体外循环对肺的损伤,改善术后早期肺功能,肺保护液中加入乌司他丁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更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老年急腹症手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老年急腹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加5%葡萄糖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静脉滴注2次,疗程为6 d.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1、3、5天检测患者血浆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乌司他丁组的ALT、TBiL和S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2.02、2.37,P均<0.05),术后第3天乌司他丁组的ALT、ALB和BU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5、2.47、2.57,P均<0.05),术后第5天乌司他丁组的ALT、ALB、Scr和BU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1、2.39、2.82、2.86,P均<0.05).术后第1、3、5天乌司他丁组TNF-a低于对照组,IL-6在术后第1、3天、IL-8水平在术后第3、5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7、2.83、3.02、2.92、2.97、2.87、2.99,P均< 0.05).乌司他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t=3.65,P均<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患者术后的肝肾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9.
10.
乌司他丁对改善猪心肺复苏后炎症反应和心肺组织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UTI)对猪心肺复苏(CPR)后炎症反应和心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雌性家猪20只,通过程控刺激法复制心室纤颤(室颤)动物模型,室颤8 min后开始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UTI组复苏后即刻给予UTI 100 kU溶于生理盐水5 ml,缓慢注射,3h1次,直到复苏后24 h;对照组复苏后应用生理盐水5 ml作为对照.分别于室颤前基础状态及ROSC后即刻、3、12、24 h抽取家猪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 β (IL-1 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ROSC后24h处死家猪,留取心、肺组织进行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20只家猪经过8 min室颤后复苏成功15只.UTI组8只和对照组7只存活24 h.复苏后两组炎症因子均逐渐回升,两组间室颤前和ROSC后即刻TNF-α、IL-1 β、ICAM-1和V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TI组3h起TNF-α (ng/L)、IL-1 β (n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28.79±9.49比44.01±17.01,IL-1β:153.50±67.47比252.09±80.41,均P<0.05),12h起ICAM-1(μg/L)、VCAM-1(μ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CAM-1:11.05±5.11比17.09±5.69,VCAM-1:11.17±4.75比16.62±4.63,均P< 0.05).ROSC后24 h时UTI组心、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复苏后应用UTI可以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和心肺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体外循环(cam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期间对肝脏的作用,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A组预冲液中加入UTI 1.5万U/kg,B组不加UTI。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及心脏插管完毕后30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h、6h及术后24h,从中心静球插管采集血标本,典5次。放免法检测血中TNR-α、IL-6、IL-8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中TNF-α、IL-8、IL-6、ALT、TB在插管30min后避渐升高,A组术中及术后各时段各项指标均低于B组,且两组同时段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脏手术后胃液pH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围术期胃液pH变化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44例CPB心脏直视手术的忠者,术前留置胃管,随机分为两组。I组:CPB手术对照920例,未使用洛赛克治疗;Ⅱ组洛赛克治疗组24例;分别在术前12h、麻醉诱导后、CPB30min、CPB60min、术后1、4、14和38h等时间点进行胃液pH测定、镜检(红细胞计数)和潜血试验。结果 I组各时间点胃液pH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pH=2左右),Ⅱ组胃液pH在CPB30min后明显高于I组(P<0.01)。I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10%;Ⅱ组无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胃液的pH与胃肠道的损伤关系密切,胃液的pH保持在4以上,可能是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130例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70例,对照组60例。肺保护组在升主动脉阻断后,经主肺动脉持续灌注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对照组常规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分别在麻醉诱导期、转流结束即刻、转流结束后6、12、24h取桡动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同时记录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后上述参数水平开始升高,24h仍高于术前(P<0.01),但肺保护组TNF-α、IL-6、IL-8水平上升幅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肺保护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肺动脉灌注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能够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小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小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27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U组)。C组不给药,U组于麻醉诱导后、CPB开始时和主动脉开放时分别给予乌司他丁总量的1/3(15000万U/kg)。于麻醉诱导后(T1)、CPB结束即刻(L)以及CPB术后1h(T3)、12h(T4)和24h(T5)测动脉血浆中IL-8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于CPB术后1h、2h及4h测动脉血气,并监测CPB术后肺功能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结果CPB结束即刻和术后1h时间点U组NE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对应值(P〈0.05)。CPB术后1h时U组IL-8显著低于C组(P〈0.05)。CPB术后1h U组的OI、PA-aO2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IL-8和NE的过度释放,对小儿CPB诱发的肺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多形核白细胞(PMN)在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4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29~69岁,体重37~73kg。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BAL)方法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ld,BALF),同时采集血标本,以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PMN的激活与肺损伤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中转流时间(106.46±33.58)min,阻断时间(77.58±28.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4.17±30.90)h。术后患者氧合指数降低明显(P=0.000)。术后周围血WBC计数明显升高(P=0.000)。术后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P=0.000)与白细胞分类中PMN所占的比率也明显增加(P=0.000)。BALF与血浆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Elastase,NE)和MPO水平明显升高(P=0.000)。术后血浆中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水平也明显升高(P=0.000)。而且,患者血浆与BALF中的NE与患者同时期的氧合指数呈负相关关系,血浆中的vWF水平与患者的氧合指数也呈负相关关系。结论体外循环后周围血液及肺泡中的PMN募集、激活并大量释放蛋白酶,是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心内直视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附预处理组(SFI组)组各30例,SFI组于CPB前予参附注射液在转机前以微泵注射,对照组按常规手术。分别记录术前、术中60min、120min、术后6h两组患者cTnI水平。结果:SFI组术中60min、120min、术后6h各时点cTnI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CPB患者心肌细胞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肝缺血30min、再灌流90min组(B组)、缺血前30min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肝缺血30min、再灌流90min组(C组)。分别测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氨酶(LDH)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并取肝组织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流90min时C组的血浆ALT、AST、LDH值及肝组织MPO含量均低于B组(P<0.01),且C组的肝细胞显微、超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B组的轻。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缺血再灌流时中性粒细胞在肝组织中的聚集,从而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所致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