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5年丹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卫建  丁彧  杭纪红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45-2746
[目的]了解丹阳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总结麻疹控制经验。[方法]对丹阳市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数据和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发病率为12.4/10万,为20年内历史最高水平。本地人口中麻疹发病以15岁以上成人为主,占71.4%(30/42),流动人口中麻疹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8.2%(30/34),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每5~10年对50岁以下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麻疹主动监测、做好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应急接种工作,是今后控制麻疹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徐堃  廖安波  李平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345-4346
[目的]了解我市近8年来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状况,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7年麻疹监测系统上报个案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4 701例麻疹病例分布于全市所有县(市、区),全年均有发病,高峰在4~7月份,占发病总数的48.56%.发病年龄以14岁以下为主占94.66%,其中又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7.39%,未免疫和免疫史不祥的2 001例,占62.10%.[结论]学龄前儿童为高发病年龄段,麻疹发病提示当地存在免疫空白人群.今后应重点加强适龄儿童常规免疫,落实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制度,对漏种儿童及时补种并对该年龄段儿童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才能有效的控制和最终消灭麻疹.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上海市杨浦区2001—2007年麻疹发病180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10.23倍;3—8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81.67%;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4∶1;15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39.44%,20岁及以上成人占总发病数的53.89%。本区人口病例以成人为主,20岁及以上病例占77.78%;外来人口病例以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9.44%、62.78%。[结论]控制和消除麻疹重点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和2剂次免疫率;加强麻疹监测,开展成人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福建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2006—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报告确诊病例501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8/10万,4~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中男2854例,女2156例,男女之比为1.32:1;14岁以下发病者占70.9%。发病前3位的是散居儿童(43.3%)、学生(18.5%)和幼托儿童(8.7%)。流动人口发病占42.8%。[结论]应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将流动人口接种作为免疫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贺生  甘启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799-1801
[目的]分析2007年成都市龙泉驿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麻疹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对成都市龙泉驿区2007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19.70/10万.发病呈暴发流行的特点.3~8月为麻疹高发季节,6月和7月为发病最高峰.5岁以下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其中,以1岁以下和3~5岁年龄组为最高.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7.92%,无免疫史者占42.45%,免疫史不详者占39.63%.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51.87%.[结论]1岁以内婴儿免疫工作和小年龄组儿童的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急需加强.尽可能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丰台区近年来的麻疹流行特点,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丰台区2005~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丰台区麻疹共报告210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48/10万,0岁组发病率为585.95/10万,为各年龄组人均发病率的25.42倍,20~3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48.34/10万,为各年龄组平均发病率的2.10倍;散居儿童发病数占33.19%,学生占总发病数的10.78%。[结论]丰台区的麻疹疫情近5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外省户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散居儿童报告发病率最高,提示我们应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强散居儿童尤其是非本市户籍儿童的麻疹计划免疫及查漏补种工作。另外,加强6岁龄儿童的麻疹计划免疫加强工作,减少中小学生的麻疹发病水平,建议恢复高三年级学生的麻疹加强工作,减少20~30岁的麻疹小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罗定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罗定市2005~2007年麻疹报告病例(包括处地上报的)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2007年罗定市麻疹报告病例62例,病例主要以散发为主,发病季节集中在4~8月,年龄以0~5岁为主,占全部病例数的69.35%,无免疫史的23例,占37.10%,免疫史不详的26例,占41.94%。[结论]罗定市麻疹发病呈散发,今后要加强麻疹的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宁德市蕉城区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2007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麻疹发病率为39.04/10万,疫情以散发为主,暴发病例占10.2%,发病高峰在5~7月;8月龄至6岁占52.1%,8月龄至14岁无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史占87.0%。[结论]应加强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提高疫苗及时接种率和流动儿童疫苗的免疫覆盖率。  相似文献   

9.
潮南区2004~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潮南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潮南区2004~2007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9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1.61/10万、0.42/10万、5.20/10万、24.74/10万,年均发病率为7.99/10万;3~6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9.23%;男女性别比为2.17︰1,散居儿童占85.64%,﹤7岁组麻疹病例占81.03%,﹤15岁组病例占93.85%;病例中有免疫史占7.4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祥占92.56%。[结论]潮南区麻疹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形势较严峻。为降低麻疹发病率,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初始接种率,并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对8月龄~15岁儿童开展初始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区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5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椒江区除大陈岛外都有发病,发病率为30.76/10万;流动人口占病例总数的26.0%。病例集中在第14~18周;<1岁组和>20岁组2个发病高峰;散居儿童为主;有免疫史者占28.8%,本地有免疫史者高于流动人口。[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补充策略;初免接种提到6足月或初、高中女生等复种麻苗以保护未达初免年龄的小婴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控制麻疹流行的关键;加强疫情监测力度,预测疫情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石家庄市麻疹专报系统数据库,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石家庄市2005—2011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20.61/10万。2010年石家庄市发生麻疹局部流行,是麻疹发病最高的年份,共报告麻疹病例1 902例;2011年是麻疹发病的最低年份,共报告13例。石家庄麻疹发病人群主要以15岁儿童为主,流动人口的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5.43%。结论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做好适龄儿童及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是该市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259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慈溪市麻疹流行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计划免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麻疹IgM抗体,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全市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259例,血清学确诊(麻疹IgM抗体阳性)216例,占83.4%。麻疹发病以流动人口为主,占67.6%(146/21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在5岁以下及15岁以上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5.5%(163/216),麻疹IgM抗体阳性中有免疫史的仅占26.5%(50/216)。[结论]外来人口免疫空白是慈溪市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麻疹免疫,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麻疹暴发的原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对2004年3-4月兴义市威舍镇谢洒村1起麻疹暴发疫情进行调查。[结果]3月1日至4月27日合计发病80例,为8个月至15岁儿童,罹患率为32.00%,其中7-12岁罹患率最高(38.89%);接种麻疹疫苗者罹患率为20.19%,未接种者罹患率为40.41%(P〈0.01);3月下旬发病56例(占病例总数的70.00%)。[结论]部分适龄儿童未接种麻疹疫苗,使用的麻疹疫苗保护效果差,疫情发现和处理不及时是本次麻疹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04-2010年麻疹流行状况,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平顶山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04-2010年共报告麻疹2 825例,年均发病率为8.12/10万,每年3~6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以0~3岁组发病率最高,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占发病总数的72.92%;全市各县市区均有麻疹病例报告;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本地病例中无免疫史占19.61%,流动病例中无免疫史占31.82%;2004-2010年全市共报告40起麻疹、风疹暴发疫情,均经过实验室确认。结论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麻疹疫苗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吕丽娜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65-2766,2769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东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津市河东区2005—2011年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河东区共报告麻疹病例565例,年平均发病率11.67/10万,病例以0~4岁组的婴儿和25~30岁组的成人为主,分别占29.2%、19.12%。发病时间集中在3—5月,占总病例数的61.24%;5月份达到高峰,占总病例数的21.95%。33.45%的病例无免疫史,18.94%的病例有免疫史,47.61%免疫史不详。结论适时开展8月龄~14周岁儿童强化免疫接种能有效地提高目标儿童的保护率,巩固和提高常规免疫工作,做好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育龄妇女的免疫接种,加强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王庆  孙木  李蓉  崔长弘  王兆华  王红增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4-1156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8年西城区累计发生麻疹25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71/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市人口。麻疹全市均有发病,以3—5月为多。1岁儿童麻疹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16.33%,≥15岁组麻疹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3.71%。结论流动人口的发病已成为全区麻疹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展育龄妇女的疫苗接种,提高流动人口麻疹苗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消除该区麻疹发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孙云岚 《职业与健康》2011,27(13):1515-1517
目的分析无锡市北塘区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年中无锡市北塘区共报告麻疹病例65例;3—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15岁以上组和1岁以下组病例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3.08%和40.00%,发病年龄呈现"双向移位"现象;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占47.69%;无免疫史的和免疫史不详者占到发病总人数的80.00%。结论根据该区麻疹发病的现状和流行特征,为达到卫生部消除麻疹的目标,应着重提高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消除免疫空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8.
王凤双  肖雷  吴殚  冯冉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673-2676
目的分析1998—2009年北京市顺义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资料对1998-2009年顺义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顺义区近12年来麻疹共发病446例,发病率为5.67/10万,发病情况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后麻疹发病出现明显升高,2005、2006年发病率分别为18.60/10万和15.07/10万;发病高峰为3~5月。发病年龄主要是1岁以内和20~30岁组,1岁以内本市和流动儿童发病基本相同,15岁以上组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高发职业是散居儿童和民工。结论顺义区麻疹发病的重点人群是流动人口,发病年龄主要是1岁以内和20岁以上年龄组,控制1岁以内人群发病主要是提高8月龄麻风疫苗免疫的及时率,同时提高麻疹疫苗2剂次接种率或在育龄妇女婚检或孕前接种麻风腮疫苗。对于控制20岁以上人群麻疹发病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强化免疫和提高麻疹病例监测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代虹  王伟军  王青  刘洋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22-2723,2725
[目的]掌握重庆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对2001~2005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累计发生麻疹7558例,暴发病例占30.79%,发病率为3.69/10万~6.85/10万。麻疹流行仍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强度不均匀,存在明显计免薄弱地区。麻疹主要发生在14岁以下儿童,共6020例,占病例总数的79.65%。无免疫史1988例,8月龄~7岁以下儿童占52.06%。8月龄以下儿童麻疹呈上升趋势。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不十分理想,敏感性和报告及时性较差。[结论]切实作好基础免疫、控制暴发、加强疑似麻疹及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是降低麻疹发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