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门静脉动脉化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三维重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完全动脉化(PVA)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改变。方法用墨汁灌注透明法,观察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改变,并用MoticBuaa3DVol软件针对胆管周围血管丛(PBP)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本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出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分布情况,PVA组PBP外层血管显著增粗,内层血管密度增加。利用本软件能较好地重建出两组大鼠肝门部胆管PBP的三维结构。结论PVA后肝门部胆管微血管数量未出现明显减少,动脉化的门静脉血可通过侧枝途径满足PBP需求,并能维持胆管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也是PVA能够施行的理论依据。MoticBuaa3DVol软件在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门静脉完全动脉化 (PVA)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改变。方法 用墨汁灌注透明法 ,观察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改变 ,并用MoticBuaa3DVol软件针对胆管周围血管丛(PBP)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本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出大鼠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的分布情况 ,PVA组PBP外层血管显著增粗 ,内层血管密度增加。利用本软件能较好地重建出两组大鼠肝门部胆管PBP的三维结构。结论 PVA后肝门部胆管微血管数量未出现明显减少 ,动脉化的门静脉血可通过侧枝途径满足PBP需求 ,并能维持胆管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也是PVA能够施行的理论依据。MoticBuaa3DVol软件在肝门部胆管微血管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进展 ,对肝动脉与肝内胆管系统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而肝动脉的终末分支 胆管周围毛细血管丛 (PBP)作为胆管直接的血供来源 ,在维持胆管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有关PBP的解剖、生理以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许多问题尚不清楚 ,现将有关PBP的发生、解剖、血流动力学、病理组织学的研究状况概述如下。1 胆管及胆管周围毛细血管丛的发育  许多学者对人类胆管以及胆管周围血管丛进行过研究[1~ 4] 。研究显示 :肝内胆管是从门静脉周围原始的肝脏上皮细胞发生的。门静脉周围的上皮层形成了一个命名…  相似文献   

4.
胆管周围血管丛与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近年来肝移植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胆管并发症仍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胆管周围血管丛(PBP)收缩和阻塞、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导致缺血性胆管炎的发生,出现胆管上皮组织损害,发生胆管并发症。本文主要从胆管微循环的角度进一步综合阐述了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分类、组织病理学类型、生理功能以及与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关系。对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胆管周围血管丛的临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动脉大部分终末分支形成胆管周围血管丛(PBP),支配胆管血供。PBP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内,其构筑形式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研究显示,小叶间动脉大部分分支支配到PBP;大的胆管周围血管丛由两层血管组成,内层为黏膜下毛细血管网,外层是较粗的静脉网,动脉支到内层毛细血管网,然后汇流到外层静脉网,小的胆管只有单层血管网。PBP也存在着独特的输出支:小叶支与肝窦相连;小叶旁支也称门静脉内根(internal root),与门静脉分支相连。鉴于PBP在肝动脉与肝内胆管系统之间独特的位置和结构,近年来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PBP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现将PBP在肝胆疾病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肝胆外科技术的进展,对肝动脉与肝内胆管系统的关系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而肝动脉的终末分支-胆管周围毛细血管丛(PBP)作为胆管直接的血供来源,在维持胆管正常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关PBP的解剖、生理以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许多问题尚不清楚,现将有关PBP的发生、解剖、血流动力学、病理组织学的研究状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完全失去肝动脉血液供应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游离胆总管、门静脉、腔静脉和肝总动脉,不做切断;实验组结扎肝动脉,并切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除门静脉以外的其它组织,阻断其它侧支血管对肝门部胆管的血液供应。术后应用计算机对大鼠肝门部组织切片进行PBP三维可视化构建,并对PBP内层微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对胆管壁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分叉部位PBP平面结构显示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壁内微血管尖细,排列紊乱,内层微血管密度减低;PBP立体构像显示空间结构紊乱,不规则,微血管细小,管壁不均匀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门部PBP内层微血管总数明显减少(P〈0.01),肝门部PBP内层微动脉数也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壁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结论 失去含氧量高的动脉血液供应时,PBP形态结构将会发生一系列改变,胆管壁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PVA)是一种为防止肝动脉血流阻断后的肝功能损害和肝衰竭而将动脉血流导入门静脉的方法。其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体分流术、肝移植、进展期肝胆恶性肿瘤等手术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然而,PVA毕竟是一种破坏了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根治性切除33例(44.6%),其中26例联合部分肝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行姑息性切除19例(25.7%);行内引流或外引流术22例(29.7%).结果 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的根治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姑息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引流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根治性切除术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49%;姑息性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19%;引流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3%、15%、0.结论 根治性切除组的生存率较姑息性手术及引流手术组明显提高,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根治率和生存率;联合肝叶切除有利于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胆道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肝门部胆管梗阻常因胆管本身的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及该处的恶性肿瘤 (包括转移性癌 )而发生继发性梗阻。其发病种类较多 ,但临床上表现为类似症状 ,因而将此类情况 ,统称之为肝门部癌 ( hilar car-cinoma) [1]。包括肝癌、胆囊癌侵犯肝门 ;胰腺癌肝门转移 ;胃癌、结肠癌、肝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胆管内肝细胞癌栓 ;肝门部恶性淋巴瘤 ;少见的原发于肝门部肿瘤 ,如来源于神经、血管、脂肪、纤维组织的原发性肿瘤。虽来源不同的肝门部癌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 :无痛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肝内胆管扩张 ,常为双侧性 ;肝门部肿块 ;肝门区淋巴结肿大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区域胆管和供应血管联合阻断在难治性肝内胆管疾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10年5月对17例右肝内胆管结石、7例肝内型先天性胆管囊肿开展区域胆管和供应血管阻断治疗。对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管注入封闭胶和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阻断;对肝内型胆管囊肿经肝门分离病变胆管开口注入封闭胶后行区域动脉、门静脉、胆管阻断。所有患者术后3d、1周、2周复查肝功能,术后2周、1月、6月、1年行肝脏B超或CT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无肝衰、大出血、胆漏、严重感染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周行肝脏B超或CT检查示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术后1月和6月复查肝脏CT示病灶完全消失,病灶所在肝脏萎缩消失,残余肝脏代偿增生。结论通过病变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联合阻断治疗某些难治性区域性良性肝内胆管疾病,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该类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胆道系统不同部位胆管上皮细胞的异质性以及胆管周围血管丛构筑形式的不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Ⅰ组(假手术组),Ⅱ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1 h组),Ⅲ组(胆道缺血1 h再灌注2 h组).对肝门部胆管、胆总管近端及小叶间胆管的上皮细胞行凋亡(TUNEL法)检测、病理形态学评分和超微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 Ⅱ组的细胞凋亡及病理形态评分在胆总管近端与小叶间胆管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肝门部损伤较重(P<0.05);线粒体平均体积(V)及微绒毛面积密度(AMv)比较在肝门部最重,胆总管近端最轻(P<0.05).在Ⅲ组以上各指标都表现为肝门部最重,小叶间胆管次之,胆总管近端最轻(P<0.05).结论 胆管上皮细胞的异质性以及周围血管丛不同部位构筑形式的不同导致了胆道系统各部位损伤程度的差异.该结果为解释肝门部胆管狭窄高发率的临床表现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胆总管近端损伤最轻这一结果提示,在临床肝移植中,应尽量以胆总管近端作为最佳吻合部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肝切除术前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一定纳入标准选择行肝脏部分切除术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三维重建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手术预案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完整的切除肿瘤。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期间死亡,平均手术时间(260±68)min,平均术中出血(350±180)mL,无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评估结果及与手术预案与临床实际情况比较接近,提示三维重建在肝切除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精确、安全施行复杂的肝脏大部分切除术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采取正确的术中策略提供重要的术前参考,最大限度减少术后肝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心脏三维模型,为心脏相关手术术前规划,以及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手术培训,提供三维解剖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心脏区域的连续断层,经过人工数据分割,导入 Mimics 软件进行心脏三维重建。结果成功重建心脏三维模型,重建的模型能以多结构、多彩色显示心脏各结构的空间位置以及毗邻关系。结论通过中国数字人数据可有效重建心脏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大鼠门静脉血流改变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6只,完全随机化分为5组:门静脉部分缝扎组(A组,n=20);部分门静脉、肝动脉顺序缝扎组(B组,n=20);肝动脉缝扎组(C组,n=10);假手术组(D组,n=10);部分门静脉、肝动脉同时缝扎组(E组,n=6).观察术后12周各组病死率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汇管区小胆管周围微血管密度、肝脏胆管增生细胞核抗原;透射电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术后12周肝功能检测显示,A、B、C、D组谷草转氨酶分别是(132.69±21.03)U/L、(154.40±28.73)U/L、(125.84±26.60)U/L、(134.02±18.42)U/L,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各组分别是(39.33±8.62)U/L、(44.84±9.47)U/L、(40.41±8.04)U/L、(38.47±7.29)U/L,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D组相比,A组和B组病死率分别为20%和25%,病死率增加,肝脏小胆管周围血管密度增加(P<0.05);B组肝脏胆管增生细胞核抗原表达增强,平均吸光度值为0.345±0.027,较A、C、D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264±0.015、0.258±0.022和0.249±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微结构观察A组和B组,细胞质内可见较多脂肪颗粒聚集,线粒体可出现空泡样变.结论 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大鼠门静脉侧支血流对肝脏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可使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和胆管周围微血管出现轻度增生,肝细胞内发生脂肪颗粒聚集;如果肝动脉血供丧失,则这些变化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脾脏的三维重建和脾切除可视化仿真手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脾脏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和脾切除的可视化仿真手术.方法 采集脾脏64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通过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对CT序列图像进行图像程序分割和自动提取,再采用自行研发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然后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中修饰、平滑并进行脾切除术前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的研究.结果 自适应区域生长算法进行脾脏图像程序分割速度快、效果好,可获得满意的脾脏分割数据;三维重建出来的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脾脏和周围重要器官及管道的结构;睥切除的仿真手术效果接近实际手术.结论 脾脏CT数据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仿真手术的研究应用可以让手术者对脾脏周围的三维解剖结构在手术前能够有清晰的了解,对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