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目的观察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8例超过了溶栓时间72小时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纤溶酶与对照组。纤溶酶剂量首次为10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次日用2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10天;对照组每天予以血栓通1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纤溶酶组24小时内治疗者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显著(P〈0.01)。纤溶酶组治疗后FIB显著降低,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结论纤溶酶能显著降低FIB,增强纤溶活性,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无再闭塞发生,且使用安全,未发生脑出血,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年3月到2005年5月将我科收治的68例脑梗死病例分两组进行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静滴纤溶酶1个疗程,对照组只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天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4天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两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应用纤溶酶治疗进展型脑梗阻死,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8例超过了溶栓时间72小时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纤溶酶与对照组。纤溶酶剂量首次为10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次日用20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10天;对照组每天予以血栓通1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纤溶酶组24小时内治疗者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显著(P<0.01)。纤溶酶组治疗后FIB显著降低,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结论纤溶酶能显著降低FIB,增强纤溶活性,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无再闭塞发生,且使用安全,未发生脑出血,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酶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和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分别于纤溶酶治疗前后测定血清NO(一氧化氮)、ET(内皮素)、6-K-PGFla(去甲基-6-酮)和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时间)、FiB(纤维蛋白原)指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酶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其血管内皮观察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1);而其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纤溶酶治疗脑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内皮和凝血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对患者的凝血指标于3d内可调节到正常值水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银杏达莫20ml,静脉滴注,1次/d,1 4d。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300U,静脉滴注,1次/d,3 d,后改为纤溶酶200U,静脉滴注,1次/d,11 d;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来评判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33%,对照组达73,6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及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型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银杏达莫20ml,静脉滴注,1次/d,1 4d。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300U,静脉滴注,1次/d,3 d,后改为纤溶酶200U,静脉滴注,1次/d,11 d;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来评判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33%,对照组达73,6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及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型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I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银杏达莫20ml,静脉滴注,1次/d,I4d。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纤溶酶300U,静脉滴注,1次/d,3d,后改为纤溶酶200U,静脉滴注,1次/d,11d;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来评判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33%,对照组达73.6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及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型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脑梗死早期(发病<72 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8例脑梗死早期的患者,分为(1)治疗组(N):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给予纤溶酶200 U+0.9%生理盐水250mL,1次/d,共3 d。(2)对照组(D):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0.9%生理盐水250 mL,2次/d,共3 d,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纤溶酶治疗脑梗死早期安全、有效,是治疗脑梗死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窗(4.5 ~9 h)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rt-PA溶栓组(B组)、rt-PA联合尤瑞克林组(C组),各组按静脉干预时间再分为<4.5h及4.5~9 h两亚组(n=15).A组:常规治疗;B组:rt-PA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C组:rt-PA、尤瑞克林和常规治疗.治疗前行头CT和多模式MRI检查,治疗后24 h复查头CT,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采用NIHSS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B、C组两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相应亚组;B、C组两亚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C组<4.5h亚组评分显著小于4.5~9h亚组;C组4.5~9h亚组溶栓后7d、21d评分明显低于B组4.5~9 h亚组.结论 多模式MRI指导下rt-PA联合尤瑞克林拓展时间4.5~9 h溶栓治疗安全,疗效肯定,且优于rt-PA单独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1-23,27
目的观察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5例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42例)和4.5~9.0 h组(43例),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两组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NIH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14 d、30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5 h组和4.5~9.0 h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6%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与常规时间窗疗效相当,临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252例年轻人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轻人脑梗死的病因,方法:对252例10-40岁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结合文献对年轻人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52例中找到病因者183例,发现病因及危险因素32种,动脉粥样硬化者105例,占41.67%,动脉疾病者40例,占15.875,心脏疾病13例,占5.165,血液疾病或凝血机制障碍12例,占4.765,有其他原因者13例,占5.16%,另外69例病因不详。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年轻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高血压1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和脑血管病家族中是重要解除因素,其他常见病因有烟雾病,风湿性心脏病、血管畸形,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血管炎、各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15.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汉族人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 Apo B) 基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对150 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301 名健康人的 Apo B 基因 Xba I酶切位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人均以 X- X- 为主要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07 、0948 ,少见 X+ X- 、未见 X+ X+ 基因型,2 组人群基因型分布处于 Hardy Weinberg 平衡;少见的 X+ 等位基因, 其频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其频率分别为0027 、0418 、0454 、0479( 均为 P< 001) ;脑梗死组 X+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53 、0027( P< 005) ;脑梗死组平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53 ±13) 、(49 ±13) mmol/ L( P< 005) , Apo A I水平、 Apo A I/ Apo B 比值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02 ±034) 、(126 ±040) g/ L,( 均为 P< 001) ;脑梗死组具有 X+ X- 基因型个体血清 Apo B 平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v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9.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4±4.98)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2±10.53)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清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CT值确定溶栓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通过脑梗死CT值的测定确定溶栓时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12 1例病例分为 3组 :A组 ,即CT- 溶栓组 (CT没有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应的低密度影像 ) 31例 ;B组 ,即CT+溶栓组 (CT扫描显示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应的低密度影像 ,但CT值测定不低于健侧对应区的 5 0 % ,范围小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1 3) 30例 ;C组 ,即对照组 ,患者常规治疗不用溶栓疗法 6 0例。入选溶栓治疗的病例统一用国产尿激酶 (天普洛欣 ,广东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80~ 10 0万U加入生理盐水 15 0ml静滴 ,静滴时间控制在 2 0~ 30分钟。溶栓后 2 4小时开始口服或鼻饲阿司匹林 ,每日 0 .2~ 0 .3g ,共 10天后改为维持量 ;记录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CT+溶栓组、CT- 溶栓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对溶栓组 6小时内和大于 6小时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组无症状性脑出血各 2例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通过脑梗死CT值的测定确定溶栓时机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病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48小时内的ATCI患者96例,按性别、年龄、头颅CT病灶体积和部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患者进行配对,计48对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2次/d,共14d,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除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96例ATC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CRP浓度,治疗前及第5天、第15天查头颅CT。结果 依达拉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病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依达拉奉有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缩小病灶体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多样化,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酗酒、心血管病。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效戒烟限酒,防止动脉硬化发生是降低青年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