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方法: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24例,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7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9例(Anderson Ⅱ C型),寰椎横韧带损伤4例.术前CT及三维重建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等参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探及椎弓根上内侧缘,钉道内侧倾约25°,头侧倾约25°.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外侧1mm纵垂线与其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内侧倾约5°,头侧倾约5°.螺钉直径3.5mm/4.0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8mm.术后摄X线、CT及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95枚,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困难,改用椎板钩.术后CT扫描发现1枚螺钉穿入寰椎椎管,1枚螺钉穿入枢椎横突孔,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新鲜齿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有效方法,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寰枢椎椎弓根的影像学特点及植入椎弓根螺钉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治疗颈椎疾病患者共计16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4例,D级4例,E级5例。上颈椎采用直视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下颈椎选择侧块外缘内5mm,上关节突关节面基底部下方3mm处为进钉点,手钻开路并探子确认四周骨壁及底壁完整,保持上终板平行并呈(40o~45o)内倾角,不攻丝置入3.5mm皮质骨螺钉。结果: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两年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复片,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及变形。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是安全可行的;置钉的关键是进钉点和进钉角度的选择,术中强调手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颈椎疾病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41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1例患者术后并发顽固性低钠血症,最终死于呼吸衰竭,2例术后死于其他部位的转移癌.结论 对于颈椎创伤及手术所导致的颈椎严重不稳,应用椎弓根内固定进行重建,可达到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及术后生理曲度的维持,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在局麻下,经后路对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5—65岁,平均31岁)上颈椎不稳(包括骨折,脱位,先天畸形,上颈椎肿瘤)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并行骨诱导活性材料(BMP)植骨。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外侧缘中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下方约3mm处,钉道内倾10°,头倾5°;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内上象限中点,钉道内倾约25°,头倾约25°。螺钉直径为3.0mm或3.5mm,寰枢椎钉长24—32mm。结果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100min。术中未损伤椎动脉、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及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现象,MRI示神经压迫解除,术后3~6个月(平均4.2个月)植骨达到满意融合。术前合并神经症状10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9例,症状改善1例。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畸形、肿瘤等引起的上颈椎不稳,在局麻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发症少,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颈椎椎弓根个体化固定技术治疗261例颈椎疾患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颈椎疾患的个体化方案设计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61例颈椎疾患,置入110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上颈椎疾患83例,下颈椎疾患178例。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采用X线片及64排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中国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术前对每位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术中应用自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结果:一次成功1 086枚,16枚经调整后成功,一次成功率98.55%。术后235例患者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74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1],优131例,良82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88.1%。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下颈椎患者中,15例患者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拍片位置不理想,行二次手术调整,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19例骨折脱位的患者中117例完全复位,融合率为98.3%。结论: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颈椎疾患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是一种可行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优越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对15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了后路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C1~2骨折3例、C3~4骨折4例、C4~6骨折3例、C6~7骨折1例、多节段骨折4例。结果:经颈椎弓根共植入螺钉76枚,有65枚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4枚穿破上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准确率为85.1%。均无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满意,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根据颈椎椎弓根影像学解剖结构和个性化制定置钉角度,术中仔细操作,可提高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伤121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1例术后5小时突然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9%,经吸痰、气管切开后转危为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1年均已达到骨性愈合。结论作好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例颈椎骨折患者,通过术前CT检查了解颈椎椎弓根走行方向、直径等个性特征,三维重建确定进钉点,凭手感逐毫米扩大进行孔道,并根据需要行C臂X光正、侧、斜位透视判断,探测骨孔回壁均为骨性,然后置钉。结果:5例患者共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20枚。术中、术后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加重情况。术后X线检查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误置。经3-20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3个月因高位截瘫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无内固定失效。结论:下颈椎椎弓根内因定术前充分进行影像学资料准备,个性化置钉,可取的良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 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 ~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GY  Xu RM  Ma WH  Sun SH  Huang L  Yin JW  Ji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599-1602
目的 比较两种下颈椎经关节固定技术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方法 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T1),游离成3个颈椎运动节段(C3-C4,C5-C6,C7-T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TPS)固定和经关节螺钉(TAS)固定,置入直径为3.5mm的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外下象限中心点为进钉点,螺钉在横断面内倾约45°,在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节段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节段的椎弓根,置入下位节段的椎体内;经关节螺钉以上位节段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为尾倾35—40°,外倾15~20°,螺钉向前下方固定关节突关节复合体。置钉后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二种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强度。结果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平均拔出强度为668kg·m·s^-2,而经关节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14kg·m·s^-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经关节椎弓根螺钉与经关节螺钉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S和TAS组的F值分别为F=2.17,2.03,P〉0.05)。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的静力学拔出强度明显优于经关节螺钉,在生物力学上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寰椎椎弓根钉与寰椎侧块钉治疗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1月,我院对46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用寰椎侧块钉技术,21例采用寰椎椎弓根钉技术.通过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以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两组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寰椎侧块钉组相比,寰椎椎弓根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寰椎椎弓根钉固定损伤较小,操作相对简单,可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3.
赵银必  尹华 《重庆医学》2011,40(34):3467-3468,3471,3538
目的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颈椎(C3~7)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需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下颈椎疾病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分成3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组(A组)、Abumi组(B组)、管道疏通组(C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出院前评估置钉满意率。结果 A组置钉评价为:优54枚,良13枚,差13枚,满意率为83.8%;B组置钉评价为:优56枚,良14枚,差10枚,满意率87.5%;C组置钉评价为:优72枚,良5枚,差3枚,满意率96.3%。C组患者的置钉满意率明显优于A、B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张建  刘建  顾光学  何维栋  霍永峰 《河北医学》2010,16(12):1452-1454
目的:探讨侧块螺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0年2月至2007年8月间共38例行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36例患者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9例,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钙化8例,颈椎多节段退变压迫脊髓8例,多节段颈椎不稳6例,颈椎前路术后行2次手术1例,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4例。结果:本组38例中36例(94.7%)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月-7年,平均随访3年。脊髓功能Frankle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级恢复至B级1例,B级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1例。有C级恢复恢复至D级4例,完全恢复2例:D级24例级完全恢复。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能改善颈痛,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避免再关门,是颈椎后路单开门辅助治疗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的研制与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使用瞄准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CT平扫测量C3~C7各椎弓根轴线的内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X线双斜位片测量椎弓根轴线的头/尾偏角度及在关节突上的投射点.将标本分为两组,用2.8 mm×30 mm的螺钉置入,第1组用手工按定位点及角度直接置入,第2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可三维调节角度并可术中矫正的颈椎椎弓根螺钉瞄准器置入螺钉.结果第1组C3~C7共40枚螺钉,13枚螺钉位于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18枚有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第2组C3~C7共40枚螺钉,36枚位于椎弓根内,4枚穿破椎弓根,但未侵犯临近结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过程中使用瞄准器有利于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可进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xis内固定系统对20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进行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中并发症和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共置入螺钉92枚,其中准确置入有81枚,准确率为88%;有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1枚疑有血管损伤,另有1枚术后出现神经刺激症状,余未发现有脊髓、神经及血管等损伤;有3枚螺钉在初次置钉后有松动感,虽经有效处理,但其中l枚在术后3个月出现退钉现象。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是安全可行的。熟悉颈椎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置钉个体化等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和进钉点进钉角度为置入椎钉提供依据。方法CT测量30例患者颈3-7,CT扫描测量颈椎根以下尺寸,椎根内径、外径、内侧皮质厚度、椎弓根轴长度和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L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 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3 mm,女性为7.4 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2.0 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to-33.7mm和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39.8度to 49.0度。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度,进钉角度尽可能在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7例,不稳定Ⅲ型9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6~11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1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复位均满意.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例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其余病例螺钉位置满意,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1~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屈伸活动良好,轴向旋转功能有部分丧失,无神经症状加重、螺钉松动、断裂和寰枢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颈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9年2月-2000年3月间共36例行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9例(80.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4-15个月)。29例患者中颈椎病(3节及3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20例,黄韧带骨化症(OYL)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例,颈椎骨折脱位6例。手术时采取坐位,病变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减压,保留关节突。钢板螺钉固定于侧块(即关节突),同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9例患者共植入124枚螺钉,平均每位患者4.3枚。颈痛明显改善者为18例(20例术前存在颈痛)占90%。术后3-6月X线随访,27例患者关节突间见骨小梁生成,融合率93%。4例患者路侧块钢板螺钉系统能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有效改善颈痛。钢板螺钉松动与神经根损伤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与安装技术,颈椎后路钢板固定是治疗颈椎不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