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背景: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早期的影响尚存争议,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将50只雌性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骨折组、去卵巢组、去卵巢+骨折组及治疗组,后3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模型,骨折模型于去卵巢后4周制备,为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治疗组在去卵巢及骨折基础上灌胃给予仙灵骨葆250 mg/(kg•d)。给药3周,取去卵巢+骨折组、骨折组和治疗组大鼠骨折侧标本行X射线摄像仪摄片后,测量其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计数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处理后大鼠的骨密度、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显著降低(P < 0.05),仙灵骨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的骨密度及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仙灵骨葆可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骨痂组织的血管数量(P < 0.05),但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无影响。提示,去卵巢后大鼠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延迟,仙灵骨葆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文献表明高压氧治疗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越早效果越好。 目的:进一步探讨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大鼠骨转换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其余2组均行T10椎板水平脊髓完全横向切断术。高压氧组于术后第3小时置于动物舱内开始高压氧治疗,舱内达到222.92 kPa个绝对大气压,吸氧浓度97%~99%,10 d 1疗程,共3疗程,其中第1疗程2次/d,第2,3疗程1次/d,每疗程间休息6 d。模型组不做高压氧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6周处理,用ELISA法测骨形成指标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骨钙素,骨吸收指标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及尿脱氧吡啶啉的浓度。 结果与结论:高压氧组大鼠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 < 0.05)。高压氧组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尿清脱氧吡啶的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 < 0.05)。结果表明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可影响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大鼠骨转换的改变,对骨形成有促进作用,对骨吸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仙灵骨葆主要成分为黔岭淫羊藿、补骨脂、断续等组成,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目的:验证仙灵骨葆对去卵巢大鼠椎间盘退变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3组。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切除双侧卵巢后,250 mg/(kg•d)仙灵骨葆灌胃,1次/d,连续用药12周。假手术组暴露卵巢但不切除;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切除双侧卵巢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上3组均于术后3个月处死,并于处死前10 d和4 d分别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双荧光标记。取L2椎体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 L4~L5腰椎及椎间盘进行VG特殊染色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椎间盘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观察椎间盘的病理学改变并根据组织学评分系统对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LVD)进行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骨量: 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P < 0.05)。②腰椎间盘评分: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P < 0.05)。③免疫组织化学:双侧卵巢切除+盐水组与双侧卵巢切除+仙灵骨葆组、假手术组比较大鼠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显著升高(P < 0.05)。结果表明,仙灵骨葆可预防去卵巢大鼠腰椎间盘的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维持椎体骨量及微观结构、抑制终板退变从而改善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环境和营养供应,同时降低椎间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抑制基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病人肢体瘫痪后骨密度与骨代谢的变化。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首次发病脑卒中268例,发病7 d内、6个月、12个月检测血钙、血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末端肽(CTX)、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采用氯胺T氧化法测定尿脱氧吡啶磷(Dpd);用苦味酸法测定肌酐(Cr)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测量仪测定健侧与患侧髋部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结果 发病6、12个月血钙、血清CTX均比发病7 d明显升高(P<0.05);发病12个月尿Dpd/Cr比发病7 d明显升高(P<0.05);发病12个月血磷比发病7 d明显降低(P<0.05);发病6、12月血清BGP、PINP比发病7 d明显降低(P<0.05);发病12个月血25(OH)D3比发病7 d明显降低(P<0.05)。发病6、12个月患侧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比发病7 d降低明显(P<0.05)。结论 脑卒中肢体瘫痪后体内骨吸收活性显著增强,骨形成活性降低,股骨颈与腰椎骨密度降低,瘫痪侧股骨颈骨密度降低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王忻  郭征  李靖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0):9870-9873
背景:细胞因子异常及神经功能的异常、激素水平的改变均参与了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往对细胞因子及激素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神经异常对骨调节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课题创新性地应用血生化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松质骨中神经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中的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3月龄SD大鼠48只,体质量为(210±16) g,随机均分为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每组24只。 方法:脊髓损伤组于T10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3,6 周分批每组随机取8只动物处死。测定血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对股骨髁松质骨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的染色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脊髓损伤组各时间段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0.01),各时间段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照组各时间段分布于小梁骨内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呈强阳性,脊髓损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对照组减弱( P < 0.05或0.01)。 结论:脊髓损伤后松质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弱可能与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 周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 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 < 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骨重建过程中可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 目的:探讨女性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年龄变化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横断面调查,于2006-01/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 对象:长沙地区304名20~80岁的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49.6±14.1)岁,体质量指数(23.3±3.4) kg/m2。 方法:培养正常成人成骨细胞。留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Western blot、ELISA检测血清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可溶性蛋白水平,ELISA检测血清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水平。测量受试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用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干预人成骨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成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表达。②人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浓度与年龄、骨密度、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的关系。③人成骨细胞鉴定。④细胞凋亡检测结果。⑤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诱导人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⑥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检测结果。⑧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对人成骨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到血清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呈负相关。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此作用可被乙二胺四乙酸阻断。重组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抑制人成骨细胞在Ⅰ型胶原上的黏附。 结论:女性血清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有明显相关性。重组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可通过降解骨基质蛋白,诱导人成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胶原蛋白在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骨质的形成和吸收、骨基质矿化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膝关节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 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16周后,取膝关节软骨和交叉韧带,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膝关节软骨及前交叉韧带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膝关节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前交叉韧带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 < 0.05),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也显著降低(P < 0.05),提示骨质疏松可引起膝关节内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改变,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 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一种重要的调节骨构塑的细胞因子,其是否能作为反应骨转换的敏感因子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骨形成、骨吸收指标,以及腰椎正位骨密度间的关系。 方法:实验共纳入来自长沙的健康妇女663名,年龄20~80岁。采用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的水平,同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的骨密度。并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检测结果显示30~39岁,40~49岁年龄段妇女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最高,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校正体质量指数后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负相关,校正体质量指数和年龄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腰椎正位骨密度正相关。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动态地反映骨转换情况。  相似文献   

10.
背景:降钙素具有提高骨量、骨质量,降低骨折发生的效果。 目的:评价鲑鱼降钙素对羟基磷灰石植入体骨整合的影响,及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促进植入体生物学固定的能力。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后2组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模后分别在3组大鼠的胫骨平台处开孔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假体,卵巢切除+降钙素+羟基磷灰石棒组大鼠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12周。 结果与结论:卵巢切除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降低,而持续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后,大鼠的腰椎骨密度逐渐改善。应用降钙素处理后的大鼠,其骨结合率较卵巢切除+羟基磷灰石棒组提高了22.0%(P < 0.05)。结果证实,全身给予鲑鱼降钙素能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床和植入体周围骨量、促进主体骨-植入体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