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三叉神经痛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神经性疾病 ,中老年人多见。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本文对 6 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并随机对 2 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周围支撕脱术予以对照。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0例中 ,男性 34例 ,女 36例。年龄 32~ 76岁。其中观察组 6 0例 ,对照组 2 0例。均为单侧 ,病程 1~ 2 6年 ,左侧 46例 ,右侧 34例。眼神经 2例 ,上颌神经 2 5例 ,下颌神经 2 8例 ,上、下颌神经 2 4例。发作次数 :最多 2 7/ d,最少 3~ 6 / d。持续时间 5~ 2 0 s,最长 2… 相似文献
2.
阿霉素注射神经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全部病例均在术后2周内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其中63.2%在术后24h内痛疼消失;28.9%在术后1周内疼痛消失;7.9%在术后2周内疼痛消失。随访结果显示,3年内复发率为10.3%,3-5年复发率为15.4%。该方法具有复发率低、疗效肯定、安全、微创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霉素神经干内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阿霉素神经干内注射。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三叉神经痛样症状消失。术后4a,实际随访157例,复发25例;术后6a,实际随访101例,复发19例;术后8a,实际随访47例,复发10例。结论 阿霉素神经干内注射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叶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05年9月-2010年5月开展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40~87岁,平均65.5岁;病程1~15年,平均6.2年.充分完成术前各项检查.60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意外发生.术后1~2天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6.
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776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入临床以来,已成为口腔科常见病。但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仍无针对病因的生物性治疗方法。虽治疗方法较多,但缺乏疗效持久、易于操作、便于推广而又无严重并发症的方法。笔者学习应用三叉神经干阿霉素注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联合近中枢端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手术方法解剖出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周围支同时近中枢端神经干注射1%阿霉素治疗9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所有病例均于2周内症状消失,经两年以上随访,治愈率90.7%。结论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及近中枢端阿霉素神经于注射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 6 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全部病例均在术后 2周内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 ,其中 6 3.2 %在术后 2 4h内痛疼消失 ;2 8.9%在术后 1周内疼痛消失 ;7.9%在术后 2周内疼痛消失。随访结果显示 ,3年内复发率为 10 .3% ,3~ 5年复发率为 15 .4%。该方法具有复发率低、疗效肯定、安全、微创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行之有效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1993年胡永升等报道以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满意[1]。作者于1994~1996年间选择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9例,行阿霉素神经干内注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阿霉素与无水乙醇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阻滞及配合心理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6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患者采用无水乙醇0.3ml进行半月神经节阻滞;B组32例患者采用0.5%阿霉素0.3ml进行半月神经节阻滞,两组均配合使用心理治疗。分别观察1周、1年后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焦虑、抑郁情况。结果经治疗1周、1年后A组优良率分别为93.5%、61.3%;B组优良率分别为90.1%、81.3%,治疗1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6,P〉0.05),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7,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治疗前后VAS、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与无水乙醇半月神经节阻滞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皆有效,但阿霉素的疗效优于无水乙醇。把疼痛与情绪障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心理及药物治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规察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加2%利多卡因(n=56),根据疼痛范围进行相应神经支局部注射;对照组按传统治疗方法给予抗癫痫药卡马西平(n=32)。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第2周末治疗优良率为87.5%,有效率为98.2%,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8.1%.P〈0.01)。3个月末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75%,有效率为98.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7%、68.7%(P〈0.01,P〈0.05)。观察组中44例病程1年以下患者经2-3次治疗后效果显著(有效率为100%),12例病程〉1年者(6年2例)有效率为91.7%,显示病程与治疗效果有明显关系。结论复方倍他米松加2%利多卡因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简单易行,疗效显著,对早中期三叉神经痛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浓度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阿霉素用于三叉神经痛毁损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三叉神经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3组:0.33%阿霉素组、0.5%阿霉素组和1%阿霉素组。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选择相应的神经干或神经末梢注射不同浓度的阿霉素,观察记录3组患者神经毁损后2周、6个月、2年的疼痛强度和缓解程度以及毁损的副作用。结果0.33%组阿霉素2周、6个月、2年的疼痛缓解度远低于另外两组(P<0.05)。0.5%和1%阿霉素组的2周、6个月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年疗效1%的阿霉素明显优于0.5%的阿霉素组(P<0.05)。结论0.5%和1%浓度的阿霉素对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较好,1%浓度的阿霉素远期疗效好于0.5%的阿霉素,但副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42-44+48
目的 观察巴氯芬联合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就诊以三叉神经痛为诊断收治入院进行保守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采取口服药物的选择不同分为联合组和单药组,每组各100例。联合组采用巴氯芬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单药组采用腺苷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炎症反应指标、氧化应激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炎症反应指标、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VAS评分、IL-6、TNF-α、SOD、MDA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单药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氯芬联合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整体治疗效果强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埋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针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分别采用埋针和毫针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研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原理及方法。方法:观察了30例成人脑标本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显微解剖关系。对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探查术。其中62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18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解剖发现60例三叉神经中有33根神经共39次与动脉接触,神经接触率为55%。80例手术中发现43例有动脉压迫三叉神经,13例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粘连,6例未发现异常,手术止痛效果肯定,随访3-6年未复发。结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并发症较多,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须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不同的病人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电凝术与单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6例原发性TN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MVD联合电凝术治疗131例(MVD+电凝组),单纯MVD治疗195例(M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MVD+电凝组和MVD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2%和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患者手术有效率MVD+电凝组高于MVD组(95.2%vs67.7%,P<0.05);MVD+电凝组术后近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MVD组(21.4%vs7.7%,P<0.05),远期(>6个月)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6%vs2.6%,P>0.05)。结论MVD联合电凝术和单纯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TN,相较于单纯MVD,MVD联合电凝术可以改善术中血管压迫无法充分减压及无明确责任血管的原发性TN患者的术后疗效,不会增加患者远期术侧面部麻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颌骨病变性骨腔清除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骨腔定位正确与否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该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不会出现神经受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